浅谈新课程的发展性评价观
罗平三中—袁攀
评价是人们对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它存在于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之中。
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对教育过程、结果和目标实现程度的价值判断,这种判断过程就是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伴随着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部于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就是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而不能仅仅把评价当作筛选与甄别的工具。
逐步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制度和促进学校课程不断发展的机制。
”评价的功能从鉴定功能转向导向、激励功能。
评价是与教学过程并行的同等重要的过程。
其核心就是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引导教育评价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彻底改革传统教育评价中不适合素质教育发展需要的弊端,以构建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目标的新教育评价体系——发展性教育评价。
发展性评价,就是根据一定发展性目标,运用发展性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进行评价解释,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评价活动中,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积淀、发展、优化自身素质结构,在德、智、体诸方面的素质得到和谐地发展。
一、发展性评价目标
发展性评价目标是指评价目标系统。
发展性教育评价目标也就是探寻学生素质发展内源性和素质发展外显性的最近“发展区”中的主体要素,紧紧抓住学生素质发展的根基和生长点,着力于发展学生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终生受益的品质结构,使评价目标具有发展的阶段性(层级性)和连续性(发展性)。
二、发展性评价的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发展性评价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指充分利用评价目标和发展性评价解释,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生动活泼的和谐发展。
在评价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发展性“导评”,让学生在“参评”中实现自我认识,清除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发展自我优势,克服其弱点,明确发展方向,增强发展动力。
2. 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观提出的一条重要的发展性评价原则。
其基本出发点是尊重人的尊严、尊重学生人格、热爱学生、相信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正确看待学生发展过程中成功与失败,强调评价始终在友爱、信任、尊重的气氛中进行,以鼓励为主,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用辩证的观点、发展性思想对待学生的错误或缺点,杜绝经常出现的“贬损性”评价,使尊重性原则在评价中发挥效益。
3. 激励性原则
激励,是指发动和维持动机达到目标的心理过程。
激励性评价原则,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起点,不仅注重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向着真、善、美更为完善方向发展作为重要动力。
激励作用是在形成性评价中,通过不断地反馈矫正,使外在的评价,真正实现对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调控。
这要求评价必须同评价对象内在的需求相适应,学生有了被评价的需求,对评价有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自觉评价和主动接受他人评价,从而把外部评价转化自身发展的动力。
三、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1. 主体多元化
传统观点认为“评价就是上级对下级、领导对教师或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考核”,视被评价者为客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从实践的效果及其发展的趋势来看,强调自我评价,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性,使其处于主动的地位,具有积极参与的意识,这不仅能使评价产生更加积极的效果,也可促使评价主体认真反省,不断上进。
因此,要尊重学生在发展性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
充分的机会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反思和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负责的态度,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
发展性评价体系强调实行多方评价,也就是主体多元化,即在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同时,发动同学互评,班主任、其他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有关人士共同参与评价,对学生的发展状况建立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来关心、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学生自评,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种自我内在性评价,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形成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与约束自我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对他人的评价,则是一种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不仅使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还可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
而让家长参与评价能够让父母清楚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与成长过程,以校正、激励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形成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整合。
2. 方法多样化
改变以往将纸笔测试作为唯一或主要评价手段的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
过去“高分低能”现象可以说是传统纸笔测验带来的不良后果,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和简单化,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的改革,要求采用不同方式对学生的品德、个性、课程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评价,实行评价方式多样化。
发展性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坚持以质性评价为主,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在学生日常评价实践中,采用作业(包括纸笔作业、口语交际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实验操作作业等)、测验(包括随堂测验、单元测验、阶段性测验等)、成长记录袋、学习档案袋等多种方法全面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 功能发展性
传统评价过多注重终结性评价,忽视评价过程在实现评价发展性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评价工作不能只在学习结束后进行,应该使之全程化,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实行全程性评价。
这包括两方面含义:第一,学习全程的评价即对学生学习全程进行评价,着重从知识、技能、方法、态度、情感等方面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形成性评价,用作业、提问、观察、
谈话等多种形式,及时、动态地了解学生,从中发现学生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使学生及时、准确、有效地对学习做出适当的调整。
第二,发展全程的评价即在坚持进行全程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的发展情况进行考察、记录和评价。
有的教师还使用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发展过程的资料,以便于考察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轨迹,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明晰自己的进步和优势,从中得到鼓励,进一步增强发展的信心。
同时,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要不足之处,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因此,我们在进行学生评价时,应该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评价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四、发展性评价结果解释
评价结果解释,是评价结果的说明形式和方法,传统常用的解释方法有分数解释法、描述解释法、优差解释法、等级解释法、等级+ 评语法。
这些解释法不足之处越来越明显,因为从结果上看始终未摆脱“优差”判断,评价的消极观念始终存在; 从形式上看,各种解释方法都限制了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阻碍了学生的超越发展。
发展性评价结果的解释,就是为学生贴上成功发展的“标签”,因为学生的成长,本来就是一条发展的长河,始终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同的层面上发展变化。
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标签”效应,用发展的理论,根据发展观、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和评价功能、期望理论、标签理论等创新评价结果解释。
学生的发展是评价根本,这是发展性学生评价体系的立足之本,也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落脚点。
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提出与实施要以学生的发展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建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学校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
2008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