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训练课文的第六课,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
文中景物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凝练,形象极富诗意。
文章通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这篇散文诗构思精巧,意境辽远,语言精辟含蓄,意蕴深邃。
它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赞歌!对初中生而言,能准确透彻地解读文本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二、学情分析:《雪》是八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散文诗。
不过,他们已经接触过不少的散文,也接触过不少古今诗歌,因此,对于“散文诗”这种体裁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难度。
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有着深刻的内涵,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设想:散文诗是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的一中文体,教学这类文章应追求诗的灵性飘逸与思的深邃宽广的融合,要既有字词句篇的感知品味,又有互文阅读、自主探究的深思熟虑。
同时,还要致力于多向性的对话:与文本对话,品味语言的诗意;与作者对话,把握思想情感;与评论家对话,提高鉴赏高水准;与自我对话,敞亮精神视野。
一言以蔽之:在诗与思之间走进文本,走进鲁迅先生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走进鲁迅先生柔软而坚硬的灵魂,打好“精神的底子”。
《雪》这首散文诗,既有散文自由灵活的特点,又有诗歌的含蓄深邃。
宜于朗读,适于欣赏。
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受到思想的熏陶、哲理的启迪,读出自然、社会、人生的真谛。
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诊视他们在阅读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设计思路:(一)、教学目标1、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把握文章主旨。
2、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鲁迅笔下“朔方的雪”和“江南的雪”的景致,品味语言内涵。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勇猛抗争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情怀。
(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适时地指导和评价。
采用浏览、精读、品读法、探究法。
(五)、学法指导圈点勾画作旁批的阅读方法,结合关键词语进行分析评价的阅读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呈现目标1、(课前播放《初雪》背景音乐)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
……下午霁,夜复雪。
”第二天,天空放晴,朔风凛冽,鲁迅在日记中写道:“大风吹雪盈空际。
”这七字已隐隐富有诗意。
18天后,一篇题为“雪”的散文诗诞生了。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这篇散文诗,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触摸文章的语言。
我们一起赏雪景,悟雪情。
(板书文题、作者。
)【设计目的:创作背景导入,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2、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设计目的:指导教学,激励学生,激发动力。
】(二)、预习检测,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点名学生简介)2、教师补充《野草》的资料。
(点名学生读)【设计目的:回顾知识,了解作者,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三)、走入文本,整体感知1、读鲁迅的文章,请看鲁迅先生给我们提醒的读书要求: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鲁迅书签(摘自南宋•朱熹《训学斋规》。
)2、让我们先读为快。
心到、眼到、口到,放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
请珍视你的朗读体验。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四名学生配视频朗读这篇散文诗,其他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倾听。
思考:文中写了哪两个地方的雪景?不同的雪景又各有怎样的特点?(学生配视频朗诵)【设计目的:视频朗读,入情入境,享受语文。
】4、通过朗读,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共描写了两种雪: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
江南雪有何特点?朔方雪有何特点?(明确:江南雪,滋润美艳。
朔方雪,孤独、蓬勃。
)【设计目的:感知文章,了解雪景的特点。
】我们看到,朔方雪前面用了一个关联词——但是。
如果在江南雪前面加一个关联词,会是什么?(明确:虽然。
)那么整篇文章的结构就是:虽然江南雪滋润美艳,但是朔方雪孤独、蓬勃。
(四)、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滋润美艳的“艳”字,在汉典网的解释是这样的:艷:豐( fēnɡ),丰大。
色,色彩。
丰大而有色彩。
2、可见,“艳”字和色彩有关。
老师问:第一段中,哪些写颜色的字眼,让你眼前一亮呢?(明确:血红、青、深黄、冷绿。
梅花的颜色:红色、粉色、白色、黄色。
)雪下面还有冷绿的的杂草,“还”字能否去掉?为什么?3、你还能看到什么颜色呢?(明确:雪的白色,蜜蜂颜色——黄、黑。
)品析: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4、明确映衬的手法:①色彩上的映衬。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忆江南》②声音上的映衬。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南朝·王籍《入若耶溪》5、①雪:凝雨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②最早的甲骨文“雪”字。
——清·罗振玉《殷墟书契》(雪为凝雨,双手可以“取之捧之”。
古人造字,何等智慧。
)6、师:“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来塑雪罗汉”,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你最想用你的小手干个什么活呢?①品析: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
(表演“呵”。
屏显:紫芽姜。
明确:虽冷却乐。
)②品析: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
(屏显:龙眼核图片。
表演:安眼珠——引出“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
)采访父亲:你为什么也来了?——大人童心未泯。
③品析: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品味“偷”,偷得难道只是胭脂吗?是快乐。
采访母亲:你发现孩子偷了你的胭脂,你会怎么办?你也看到了孩子在偷你的胭脂,你为什么不阻止呢?(表演“涂”——嘴唇通红。
明确:胭脂之多。
)【设计目的:深入文章,体会语文的快乐。
】7、品析: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读出伤感惋惜味。
8、小结前三段。
(字幕式屏显,配乐朗读)当他(鲁迅)在纸上写下那些关于江南之雪的文字的时候,他的姿态应该是恬静的,嘴角的笑容是温情的,心里的渴念是悠远、惆怅而又饱满的。
也许他的眼睛里还有些微的湿润,因为昔日不可重来,记忆只能留存于想像,既然他已经似一粒种子被风吹离家园,命运就注定了他一生的漂泊动荡,故乡成了他心中无数凝缩的碎片,一点一点,时时浮出,像他手中须臾不离的烟卷一样,深吸一口,五脏六腑都被滋润得舒服,而后那烟雾又丝丝缕缕地离他而去,使他的心脏和躯体越发地顽强和坚硬……(黄蓓佳《灵魂的柔软和坚硬》)9、教师范读第四、五、六段。
(教师配乐朗读)【设计目的:教师配乐朗读,激情昂扬,把情感推向高潮,引领学生体会朔方雪的蓬勃。
】10、孤独,何以见之?蓬勃,何以见之?(四个人一小组讨论完成)品析:“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设计目的: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智慧。
】穿插四个资料,分别引读:①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鲁迅《风筝》)②对于人生,有着极强的的爱慕和执著,至于虽然负了重伤,流着血,苦闷着,悲哀着,然而放不下,忘不掉。
(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③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④阅读鲁迅散文的特殊价值,就是帮助我们走近鲁迅的生命个体。
这旋转而升腾着的,也是鲁迅的精魂……(钱理群)明确:鲁迅通过赞扬朔方雪的抗争精神,其实是在写他自己,也是在写那些勇士们,那么这种写作方法叫什么?——象征过渡:鲁迅这一滴暖国的雨,没有选择落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虽然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敏感”,但他愿意将雨的精魂变为朔方凛冽的大雪,夹杂着男子汉的豪情,在俯首与横眉之间,踏上悲壮的抗争之路。
(五)、学以致用,训练提升虽然我们人生中会面对许多风雨,但是我们......?【设计目的:写作训练,学习朔方雪的精神,不惧人生的风雪。
】(六)、结束语(师生合作朗读——配乐)如今,革命的风暴已渐行渐远,但是人生的风雨却常至常新。
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
让我们合作朗读后三段,向这个温情而抗争的灵魂,向鲁迅先生,致以深深的敬意!(师)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合)他们绝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女)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
(师)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男)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合)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女)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男)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合)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设计目的:师生合作朗读,体会朔方雪的精魂。
】(七)、板书设计雪生理解起来《雪》效果分析在具体的上课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例如:1、教学机智有待提高。
例如在学习“朔方雪的特征”时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征──如粉,如沙和雪的内在气质特征──蓬勃奋飞,旋转升腾,我并没有就此点出“雪的内在气质特征即雪的精神特征”,也没有以此作为学习“雪的战斗精神和鲁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学环节的脱节现象。
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太依靠原先的教学设计,不能很好的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语言浸润和资料帮助解读,显得略微生硬。
因为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出鲁迅的精神,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必须要援引一些资料加以引导,帮助理解和解读。
虽然也援引了背景资料,但由于在课堂处理不当,导致多数学生一下子难以从雪的精魂到鲁迅的精魂,最多只能体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腾奋飞,很难想象到鲁迅在困境下孤独的情境,以及鲁迅在孤独中不沉沦,依然奋斗的精神。
《雪》教材分析《雪》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精读训练课文的第六课,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中色彩极为明丽的篇章之一。
文中景物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凝练,形象极富诗意。
文章通过江南与朔方不同雪景的对比烘托,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环境的抗争。
这篇散文诗构思精巧,意境辽远,语言精辟含蓄,意蕴深邃。
它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赞歌!对初中生而言,能准确透彻地解读文本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任务。
《雪》评测练习一、基础知识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朔方磬口凛冽脂粉奁tuì尽 xī笑 yān脂目光zhuózhuó2、《雪》的体裁是,选自《》,我们在七年级学过的文章《》与《雪》的出处相同。
本文的作者是,他的原名是,他的两部小说集是《》、《》,散文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