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
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 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 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 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 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 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后两句 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 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 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 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 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 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铜 雀 春 深 锁 二 乔 。
东 风 不 与 周 郎 便 ,
自 将 磨 洗 认 前 朝 。
折 戟 沉 沙 杜 铁 牧 未 销 ,
赤 壁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败曹操军队的一 次战斗。曹操败袁绍、破乌桓,基本统一北方后,从河南南阳挥 师南下,欲先灭刘表,再顺长江东进,击败孙权,以统一天下。 曹军进占时刘表已死,刘琮不战而降。依附刘表屯兵的刘备仓促 率军民南撤。曹操收编刘表部众,号称八十万大军向长江推进。 刘备在湖北被曹军大败后,于退军途中派诸葛亮赴九江会见孙权, 说服孙权结盟抗曹。 孙权命周瑜为主将,程普为副,率三万精锐水军,联合屯驻湖北 鄂州境的刘备军,共约五万人溯长江西进,迎击曹军。十一月, 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结为一体, 以利演练水军,伺机攻战。周瑜采纳黄盖所献火攻计,并令其致 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黄盖择时率蒙冲斗舰乘风驶入曹军水寨 纵火。曹军船阵被烧,火势延及岸上营寨,孙刘联军乘势出击, 曹军死伤过半,遂率部北退,留征南将军曹仁固守江陵。联军乘 胜扩张战果,孙刘两军分占荆州要地。 赤壁决战,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 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 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杜牧生平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唐代诗人。杜牧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 六岁时考中进士,任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任江 西、宣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僚,以后历任监察御 史、司勋员外郎及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 终中书舍人。杜牧对政治、军事都有颇为卓著的 见识,曾联系时事研经读史,注《孙子兵法》, 可惜不为统治者所用。杜牧擅长诗文,力倡“文 以意为主”之论。诗风豪爽清丽,尤工绝句。后 人为了区别于杜甫,称其为小杜,又为了区别于 李白、杜甫,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足见杜 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