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语文。
然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或受启迪,或明事理,或表情感,或赏名景……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使然,更是必然。
我们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努力营造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汉字教学中体会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学生学习识字,不仅为了掌握一种交际工具,而且要了解汉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汉字有形声、假借、会意、象形等之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则不需要这样细细讲解。
我们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教孩子们学汉字。
如在教一年级《家》时,教者先出示了“家”这个字从古到今的字形演变,然后告诉孩子,“家”由两部分组成。
跟着给他们讲个小故事,上部分的“宀”指的是房子,下面放的却是一只“猪”(豕)。
为什么呢?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以游猎为主,后来,他们将捕获到而又吃不完的动物养在家里,这里面就有猪,后来,人们喜欢养猪、吃猪肉,而养猪越多就代表财富越多,所以,他们看来,家中有猪,生活才能安定,那样的家叫做家。
又如彩虹中的“虹”学生容易写成“红”,因为孩子们认为彩虹与色彩有关,绝不会认为“虹”应与“虫”有联系。
然而古人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在古代,“虫”不仅指昆虫,还包括龙、蛇一样的动物,故古人造字“虹”。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
汉字身上蕴含着深层的意念。
这种深层的积淀既反映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外在因素的渗透,又受制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华所在。
汉字中的形声字,形旁多表意,可以此来传统的文化。
如“贝”字作偏旁的字多于钱币有关,就可以以此来渗透古代的钱币文化。
贝,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海贝形,本义是海贝。
但为什么后来从“贝”的字都与钱财有关呢?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而我们的老祖宗又是从远离海岸线的黄土高原而来,因此那时贝壳显得不多见而珍贵,被当做货币使用过,被赋予了“钱财”和“珍
贵”的含义,在先秦时期贝就具有币的作用。
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
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
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二、古诗教学中感受传统文化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因此,古诗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用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精神哺育。
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陆游的《示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都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名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都深含诗人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这类古诗,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诗人的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
不过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带着些对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去体会诗意,感悟诗情。
在学完古诗之后,再次回头来重读这些资料时,学生便会有更深的体悟。
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
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更能从中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
诗是诗人生活的写照,是诗人情感的倾诉,一首诗就是一幅活动的画卷。
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中评唐代王维的诗曾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而这诗画的背后却隐藏着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如《鹿柴》,表面上看是一首意思简单的山水小诗,描绘的是一幅清幽安宁的画面。
但是在这简单的诗意深处,却是要告诉我们古人对于自然的态度,也是对于生命的态度:自然是富有灵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在“简单”中享受生命的宁静。
这也许对于如今每日匆匆忙忙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人生态度。
古诗在语文课堂上可谓是无所不在,课前,在导语中引用与课文相关的诗句,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课文结束时,亦可以用诗句总结,升华课文主旨,丰富知识积累。
三、经典诵读中积淀传统文化
“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
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进文本、对话文本、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
《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无一不是诵读的经典,都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以及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它们易于诵读,脍炙人口。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则告诉我们人自身的努力学习及其重要。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告诉我们诚信的重要性。
每节语文课前预留五分钟来与学生一起诵读经典,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PPT等,亦可以挖掘于此相关的小故事,增强学生的诵读兴趣,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
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日积月累,既是丰厚学生知识积淀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四、书写中弘扬传统文化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
”汉字由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从实用逐步发展为一门能够抒情写意、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书法。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华夏文明精髓的代表。
写字质量和写字习惯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汉字的规范化书写与使用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与历史使命。
语文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专心致志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美观。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老师都会安排时间辅导孩子们写字,尤其是一年级刚开始学写字时,老师指导得尤为细致,如写“田”字,首先要求学生头正、肩平、身直、足安,强调三个“一”,然后让学生观察出“田”的起笔在田字格的具体位置,最后再随着老师特有的语调、语气和语速轻轻发出的指示一笔一画地写。
而在中高年级,适当的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
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
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让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
高年级可以上书法欣赏课、临摹课、练习课等,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如《兰亭序》的章法整体雅致匀衡,是通过对每一纵行的左偏右移不断调整、造险救险而实现的。
黄庭坚《黄州寒食诗卷跋》的章法也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可见,一点一画,互相牵制,互为生发,彼此衬托;一字一行,小大参错,牝牡相衔,彼此渲染,中国文化“和为贵”的价值观,通过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得到了完美体现。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与努力,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即阅读、欣赏、写作能力、心理精神品质有很大的作用。
我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为坚守祖国的传统文化尽一份力,让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