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评论与写作 PPT课件
1、立意方面失误
• 比如“正确”就不意味着全面,而是要求 在某一方面的“真知灼见”。
• 再如“深刻”就不意味着辩证,而是要求 为真知灼见提供有说服力的逻辑和论据。
• 还有“新颖”也不意味着独立,而是要求 充分张扬与众不同的个性风格。
• 影评的评分原则:独抒己见,自圆其说; 联系紧密,风格鲜明。
2、结构方面失误
• 三:博大厚重的象征之美 • 不记得是谁说过了,一切艺术作品的最后所指,都要通往一种象征,
而《我》剧作为一部优秀的作品,理所当然地也会走入一种象征之美 的境界之中。 • 我们知道,象片是以有限向无限的一种透射,而《我》剧也不例外, 也是通过观赏者可以看到表层和意识,走向象征之美的。 • 来到乡村,父亲作为一代文化人,之于乡村,之于母亲是一种象征, 他象征着一种文明、一种进步、一咱知识和比乡村精彩的外部的世界。 这个世界对村对母亲,是美的,是五彩斑澜的。是令母亲和乡村向往 的。而母亲之于父亲,则象征着一种质朴、纯真和善良。父亲来自于 喧嚣的城市,而乡间的田园风光,则可能是父亲走进乡间的一个重要 因素。虽然那时的乡村还很贫穷和落后,但对于带着憧憬和理想来到 这里的父亲来说,漂亮而又善良的母亲,无异于一道令人惑目的亮丽 风景,将艰苦的贫穷的山乡,照耀的一片透亮,乃至变成了他实现理 想的一块圣地。而这种相互的象征,也构成了父亲和母亲相爱一生和 厚重基础。 • 由此可见,父亲以母亲是一种象征,母亲对父亲也是一种象征,而两 个人的完美结合,构成了《我》剧最具有的东西——文明美和质朴美 的完美结合。由此,《我》剧才真正的走入了一种深刻,一种具有厚 度的美。
五、总结性段落
• 一部好的影片虽然不能尽善尽美,但终 会给人留下磨砺不掉的印象。《我的父亲 母亲》是通过对表层之美的展示而进入精 神之美,又从精神之美,走入象征之美的。 通过这三层的迭进,使影片遂步进入一种 深刻,一种对文明和质朴的观照,而有了 这种深刻和观照,影片也就具备了一种深 刻的美和品之不尽的艺术魅力。
四、提出异议
• 整部影片,故事顺畅,叙事连贯,镜头 衔接巧妙,在情感表达上驾轻就熟。但唯 一美中不足的是(但白璧微瑕),影片太 过依赖声音进行叙事,削弱了画面本身的 叙事能力。
• 整部影片,镜头的拉伸,色调的处理, 灯光的运用,都体现了生活了质感。尤其 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拿捏巧妙。很多方面 无一不体现着大片的艺术水准。
• 除此之外,还有演员的选择,音乐的配置,建在村外的学校,以及学校不远 处那个供母亲打水时就可倾听父亲的水井和井边的轳辘,都透出一种独运的 匠心,都有一种厚重的美学观念孕于其中,都令观者在观赏过程中拍案叫绝, 感叹不已。
• 《我》剧的这种外表之美,虽然不是作品的本质目的,但毕竟它是沟通审美 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的重要桥梁,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表层之美,才 使观众在审美过程找到一种进入审美的甬道。
• 5、字迹潦草,卷面脏乱
四、影评所需的电影常识
电影常识非常重要 (1)电影的最小独立单位是镜头 (2)圈、划、淡、切等手法的意义
(都是为了过渡场景而使用的手法)
(3)蒙太奇手段 (镜头与镜头的不同手段) (4)场景描写(5)运动镜头 (6)景别镜头
景别是由于摄像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 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7)机位 (8)特技镜头(音响与音乐) (10)电影的结构 (11)演员的表演 (12)电影的独特美学特性
再见~
• 二:寓于表象背后的精神之美 • 毫无疑问,表层之美的展示,绝不可能是一部有出息的作品的最终目的,一部
出色的作品展现表层之美的同时,肯定还有另一种更为厚重的东西寓于其中, 而通观《我》剧,我们分明已经看到了那种厚重,那种寓于人物和主题之中的 精神之美。 • 父亲的外表现在看来多多少少有一些过时和土气,但如果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 都会知道,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父亲的着装、打扮乃至发式,在当时都 是非常流行的。然而父亲的美并不全在于此,父亲的美还表现在他的精神世界 之中,表现在他放弃好的工作,好的环境,孤身一人来到乡下,在最需要知识 的地方传播着知识的那种忘我的精神,那咱将青春和生命无私奉献给乡村和艰 苦郑重选择。而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如果没有整整一代人的付出和努力, 今天这个美好的社会,将会永远停留在画饼充饥的想像之中。 • 而母亲则和父亲有所不同,因为母亲由于眼界所限知识所限,可能不会有像父 亲一样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然而母亲的可贵之处却在于,她以最为原始, 最为朴素的真挚的情感,在一个父亲极为陌生的乡村,为父亲营造了一个可供 安歇,可供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港湾,她以他生命的全部,看护着父亲,照顾 着父亲,使父亲那怕是在最艰苦,最难熬和岁月里,都永远有一块净土让他安 歇,为他摭挡风雨,可以这样说,如果说父亲是一块钢,那母亲就是淬火的水, 如果说父亲是一块玉,那么母亲就是那盏照亮父亲的灯。 • 我的父亲母亲就是这样,他们各自是一种美,而走在一起以后,又相互照亮着, 相互映衬着,使得对方更加耀眼,更加光彩照人,从而变成了一种共同振动的 挚爱之美。 • 由此可见,《我》剧通过外部形态的表像之美,揭示的是由父亲的奉献和母亲 的执着碰撞产生的那种爱,那种精神。这种精神让父亲在最艰苦的地方心灵能 够安逸,让母亲的生活有了一个明确的航标。有了这种精神,他们的爱才溅出 了绚丽的火花
• 父亲来了接 父亲。一路上,幽远的山,碧绿的水,空旷的田野,远处牧童行短笛,隐隐 传来,像一幅画,一首诗,一种音乐。接到父亲,母亲和父亲若即若离地走 着,此时,画面流动,音乐缠绵,给人以品之不尽的审美享受。父亲去世了, 一行人在母亲的坚持下,将父亲抬回村里。那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山白 了,树白了,大地一片银妆素裹,母亲在前边走着,众人就这么默默地走着。 镜头在这里反复运用,于是,一种悲壮之美的情境,油然而生。
五、写作影评的步骤
• 1、边看边记 • 2、整理观感:要认真看、认真想、认真记 • 3、拟定提纲 • 4、正式写作
六、影评模式举例
• 1、用感悟启示来开头 2、用审美激情来开头 3、用排比造势来开头 4、用特色定位来开头 5、用转折来开头 6、用拆字技巧来开头 7、用奇特悬念来开头 8、用联想升华来开头 9、用有关名言来开头 10、用奇怪问题来开头 11、用提出疑问来开头 12、用质疑方式来开头 13、用标准尺度来开头
电影评论与写作
一、影评的种类
• 一是简介评论
• 二是广告式评论
• 三是技术式评论
(主要是专业性的,比如用光、布景、道具、化 妆、音响、设备等)
二、电影的种类
• 在中国,电影分为四类:
• 纪录片 • 教课片 • 动画片 • 故事片
三、高考作文与影评作文的比较
• 一、小材料与大材料的区别 • 二、文字材料与音像材料的区别 • 三、数字上的区别
将父亲从县医院抬回家乡埋葬,演译了一段催人
泪下的爱情故事。
二、提出论点
• 影片看来,赏心悦目,如诗如画,给人以 品之不尽的艺术享受。播映之后,迅速征 服了广大的电影观众。应该说,《我》剧 是成功的,拍摄是精美的,而这种精美, 又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大体分来,可成 三层,也即:外表之美、深层之美、象征 之美。以下分而述之。
• 第一条,精心拟定一个好标题
(1、概括全文中心观点,如《文明和愚蠢的冲突-论黄土地的思想内涵》 2、提供理解文章内容的角度,如《浅谈黄土地的艺术表现》)
第二条,好开头,好结尾。
第三条,力争设计一个匠心独具的结构
第四条,注意行文中的过渡与照应。
• 3、矫正造作,虚情假意
• 4、语言表达较差 (影评考试把语言放在第二位)
美丽的故事
——浅淡《我的父亲母亲》之美
• 一、概述影片
•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发生在北
方农村的一个故事,母亲招娣,当年曾是一位善
良漂亮的农家姑娘,后来,父亲高中毕业,被派
来村里教书,二人相互倾暮,遂发生爱情。几经
周折,二人走到一起,并相濡以沫,深爱一生,
直到父亲去世。母亲用当时农村最隆重的礼节,
三、三个分论点
• 一:如诗如画的外表之美 • 二:寓于表象背后的精神之美 • 三:博大厚重的象征之美 • (字数尽量相同,对仗工整)
• 一:如诗如画的外表之美
• 外表之美,顾名思义,即通过直观形像让人感觉到的那种美,也即表层之美。 色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外表之美,是审美主体感受 到的那种最浅层的视觉存在,是编导者们将观众引入内容,让观众读解深刻 的一种表层形式。由于它能强烈地作用于人的感官,故最容易给观众留下深 刻的印像。在《我》剧中,导演正是运用了这一普遍美学原则,使得这种外 表之美随处可见,俯首可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