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人的气质”有感《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是由阿瑟·史密斯所著先说说作者阿瑟·史密斯阿瑟·史密斯(Arthur Henderson Smith 1845—1932),中文名明恩溥。
明氏于1845年7月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22岁毕业于比罗耶特大学(Beloit College)。
他于1872年偕妻子来华,在天津为传教师,时年27岁。
后来不久即到山东,从事传教与救灾等工作。
自1880年后,他久居于恩县之庞家庄,从事于农村布道、医药、慈善、教育等事业,有25年之久。
明氏的著作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尤其是《中国人德行》一书,被译成法、德、日等国文字,使他在国际上得享盛名。
主要作品有《中国人的格言与谚语》(Proverbs and Common Sayings from the Chinese)、《中国人的人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另有译为:中国人德行,中国人的性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人的性格)、《中国的农村生活》(Village Life in China;A Study in Sociology,另有译为:中国乡村生活)、《骚动的中国》(China in Convulsion)。
对于中国人的气质这本书,虽然我已经度过,但对其中深刻的意义和启示却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地方。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很少地反省自己,因为当今中国所存在的社会是物质化的,急功近利化的社会,很多人都迷失了自己,渐渐地,自己就会变得麻痹了。
偶尔,在一安静的时候,自己一个人沉思一下,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客观地讲,自己也是一个碍于面子的人,即使自己存在着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总会给自己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来原谅自己,比如懒惰,自私,贪婪。
当今的很多人都在这个生活周期里循环着,直到老去,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为了什么,哎,或许是迫于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都在忘我的工作与付出,为了父母,为了家庭,更为了自己的生活质量。
我相信中华民族是知足常乐的民族,很多人的生活要求都不高,只要求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温暖的家和幸福的家庭,以及偶尔的旅游。
我也深深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一个能忍且韧的民族,总是默默地忍受着诸多的不幸,例如自然灾害和政府的税收,很少会有人肆意地去反抗,这点跟欧美人常常罢工示威游行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我们也是一个很爱面子的民族,所以我们这个民族身上固有的劣根性,我们很少去触及,我们很少去改正它,我们更很少地去批判它,理论上,中国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不开放的社会,从外国人在华居住不多这点上来讲的。
我们也通常只在繁华都市的闹市区和热门的旅游景点处能寻觅到外国人的身影。
我们学生所学习的英语事实上也很少去跟外国人沟通,最多也或许是问路和买买东西吧。
我们应当去从外面的人哪里来审视我们自己呢?主要是通过那些从小在欧美国家长大并受过欧美国家的教育的知识分子或是传教士之类的人,他们的成年时光在中国读过很多岁月,该从他们身上去理性地寻找自己的民族身上所固有的劣根性来反思自己。
我一向认为这种劣根性是我们个人发展当中所遇到的瓶颈,从而大大地阻碍了我们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投入了如此多的精力,但却没能恰当地用在刀刃上。
我想,人不是十全十美的,那么正视自己的局限,接受自己的局限,这点是应当极力肯定的。
很幸运的是,这次的毛概老师提出了读一本好书之明恩溥所著的《中国人的气质》,也算是和名著的不解之缘吧。
根据我读到的这本中国人的气质大体分为一保全面子二节俭持家三勤劳刻苦四恪守礼仪五漠视时间六漠视精确七易于误解八拐弯抹角九顺而不从十思绪含混十一不紧不慢十二轻蔑外族十三缺乏公心十四因循守旧十五随遇而安十六生命力强十七能忍且韧十八知足常乐十九孝悌为先二十仁爱尚善二一缺乏同情二二家长里短二三株连守法二四相互猜疑二五缺乏诚信二六多元信仰二七中国的现实与时务这二十七个部分其中个人认识到且理解比较深的有保全面子下面就根据中国人的面子谈谈我的感受:其实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两千年儒家思想的熏陶造成的一种现象,儒家思想教导人们要重视“礼、义、廉、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既张,国乃富强”。
面子,是中国人考虑最多的一个话题。
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知道时时处处爱面子。
面子问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面子是到底是什么呢?翻开词典可见,“面子”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含意,后引申为脸面、票面等,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
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面子”一词的含意特别复杂,“给不给面子”有时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中国人爱面子真可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往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些外国朋友有时看了直摇头,叹说:不可理喻。
中国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
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遇到有损家族或家庭的不名誉之事(大而言之,甚至国内的不名誉之事,有时也被称为家丑),如子女不孝、妻子被虐待、丈夫怕老婆、女儿被人欺辱等,宁可憋在心里头,也不愿说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会丢面子、遭人齿笑。
甚至有时都到了只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
常听中国人在劝解家庭纠纷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
你想想,门牙打破了都不愿让吐出来,害怕丢面子,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呢!真是可悲、可笑极了。
中国人爱面子,有时也表现为一种气节或骨气。
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
爱这样的面子是可敬的。
不过,中国人爱面子,通常只是爱自己、家人或朋友的面子,对人家的面子有时非但不照顾,而且故意毁损。
正像有句话说的那样:好事不出门,坏事行千里。
事实也确是如此:有些人无聊到以损坏别人的面子为消遣。
俗话说:凡事总有个度。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也是如此。
曾听说一个近似荒诞的故事:一对老夫妻,几十年来从没见到红过脸,除了没孩子,也没人见过他们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
周围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们是和睦夫妻,日子过得一定很幸福,并被作为模范夫妻称颂着。
实际上,老两口从结婚时起就没同过床,感情一直无法交流。
但由于双方虚荣心太强、太爱面子,谁也不愿别人知道他们夫妻间的事,更不愿带头提出离婚,就这么一拖再拖。
为了面子,他们在人前强颜欢笑,背地里淌眼抹泪。
这也是中国人的面子问题在作怪。
何苦呢?为了面子,中国人请客,总要打肿脸充胖子,不管是请一个人还是几个人,都要满盆满碟的往上端菜,一摆就是一大桌,还口口声声地说“没菜!没菜!”;为了面子,中国人可以摔锅卖铁地去出人家的礼金,不是有句话说:人情大似债,头顶着锅儿卖。
但中国人的礼数似乎也太多了点,什么结婚礼、小孩十二天礼、满月礼、抓周礼、过十岁礼、过四十礼、升学礼、参军礼、乔迁礼、过寿礼、丧礼等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加上中国人本来就多,真是没完没了;为了面子,中国人吃了亏、上了当常常自认倒霉,唯恐别人说三道四;为了面子,中国人有时甚至可以去违法犯罪掉脑袋……中国人都知道一句话:鬼迷熟人。
并不是真有什么鬼去迷惑什么人,只是打个比方而已,意思是说消费者在购买熟人的东西时经常吃亏上当,不是缺斤少两就是价钱贵了,还有就是买到次品、劣品、不合格品甚至危险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因为中国人太爱面子了,宁可让人坑了,也不愿当面计较,以免让人觉得这人没涵养、没品位、没修养。
熟不知,一些商人正是看准了这一点,故意蒙骗熟人,赚取昧心钱。
中国的三角债令人头痛,与老总们看面子有很大关系(国企的老总更多点,反正不是自己的钱,做个顺水人情,不愿撕破脸皮得罪人);熟人之间借钱,也是看面子;以至于有些面子软的人,钱借出去了,却不好意思去要,遇到自觉点有点良心的还能早些归还,要是遇到不自觉或耍赖的人,只好吃了暗亏。
中国的传销屡禁不止,其根源也是在于中国人太爱面子。
谁都清楚传销是个骗人的玩意儿,且早就被国家作为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予以取缔,却怎么也杜绝不了,为什么?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传销就是靠面子运转下去的,没有面子也就没有传销。
靠面子?靠谁的面子?靠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一切熟人的面子。
这么说来,我们咬牙吃了暗亏,给了别人面子,却不一定是在做好事,或许就是在协助熟人违法犯罪干坏事。
呜呼!做人真难。
看看人家国外是怎么做的:有时即使是到一些很富裕国家的很富裕的人家吃饭,主人也只是挑选客人喜欢(有时只是主人喜欢)的几样饭菜端上桌,并不为夸耀富有而铺张浪费。
邓小平同志当年到英国访问,报纸上也只是报道撒切尔夫人拿三四样简单平常的东西招待他的。
在国外经常能看到许多老外(包括一些有钱人)到饭店吃饭后,把吃不完的东西打包带走。
看人家老外多实在。
说真的,中国人有必要在这方面多学习国外的经验,以改掉这些虚荣爱面子讲排场的坏毛病。
中国人爱面子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临潼斗宝的典故;到了东晋,有了石崇和国舅斗富;到了隋朝,因为爱面子,隋炀帝命人用丝绸裹树、免费供应外国人用餐;近现代爱面子的例子也太多了,举不胜举。
中国人爱面子,有些外国人又何尝不是?不信你看,在英国小说家毛姆的《午餐》中,主人公‘我’就曾因为爱面子而打肿脸充胖子,结果一顿午餐整整花去了‘我’一个月的生活费。
古代日本的武士每当比武失败,就觉得极度的没面子,往往以自杀了结自己。
表面上看,给不给面子是单方面即可决定的事;事实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情况下,面子总是双方面的事,给不给面子也必然是双方面的事。
任何一方不管、不顾、不看对方的面子,另一方也就没有必要给面子,更没有必要受所谓面子的拘束。
单方看面子,最终吃亏的总是看面子的人。
吃了亏不要紧,别人还要说你笨、说你傻、说你呆。
吃亏、上当并不是福,不是吗?这样看来,现在中国人爱面子的程度早已远远超过了自尊自信自强的程度,而已经接近一种畸形的爱面子了,纵使这本书写了很久依然让我们看后唏嘘不已……其次,对于书中缺乏诚信的解释,我个人觉得不完全,因为中国人现在缺乏诚信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的一切向“钱”看导致的,从中国人的本性来说,缺乏诚信绝对只是个别现象从一些中国古代故事来说就可证明着一点:明朝嘉靖年间,有人在江苏清河县(今淮阴县)衙门口建了一座“状元楼”,这是为当地一位状元修建的,这位状元叫丁士美。
明朝嘉靖三十八年即公元1559年,清河县的丁士美到京城赶考。
途中,一位姓刘举中见丁士美衣着寒酸,就十分看不起他,当着丁士美的面说:“瞧你那穷酸样,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要是能中进士,我刘举人就从你跨下钻过去。
” 丁士美知道那个姓刘的举人是个狂妄的人,不愿意和他费口舌,只是笑了笑。
刘举人见他不说话,还以为他胆小,不敢还嘴,于是就更加放肆地嘲弄他。
丁士美这个人涵养很好,也不生气,只是笑笑。
丁士美从小家境贫寒,十年寒窗苦读,已经是个才华横溢的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