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单元夏商周时期美术(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1.什么是青铜器?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哪些品种?答:(1)青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称青铜。
(2)三代青铜器的种类很多,其形制名称多为今人所不熟悉。
依其用途,大体可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类。
2.试述夏商周青铜器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答:(1)夏代青铜器还处于初期阶段,种类不多,造型稚拙,体态较薄,装饰花纹也很少。
(2)商代青铜器品种增多,以酒器和食器最为突出,已有鼎、鬲、甗、簋、爵、斝、觚、罍、尊、卣等诸多品种。
以铸鼎最为突出,鼎有方圆大小等不同的形制,大多庄重威严,具有非凡的气势。
装饰纹样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
商代青铜器有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期青铜器胎壁薄,造型规整,花纹铸造较浅,且无底纹,风格简洁疏朗,以河南郑州二里冈和杜岭、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为代表。
后期青铜器形制凝重,装饰趋向繁缛华美,浮雕的主体纹饰下布满繁密的底纹,具有威严、狞厉和神秘的特色,以河南安阳殷墟、安徽阜南、湖南宁乡、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出土的为代表。
(3)周代青铜器器型进一步增多,鼎、尊、卣等器下腹部膨出,有倾垂的特点。
纹饰流行饕餮纹、夔纹、不分尾鸟纹、蚕纹、乳钉纹等。
不少器物有突起的扉棱和大角兽首作装饰,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
铭文开始逐渐增多。
从周穆王前后的西周中期起,酒器明显减少,组合性的鼎与簋多见。
鼎的柱足演变为蹄足,鼎腹呈长方扁形;簋多鼓腹有盖。
盘、匜、壶等新器种出现。
造型风格趋向典雅和简朴。
3.列出商周青铜器常见的纹饰并分析其装饰意匠。
答:(1)商周青铜器纹饰①商朝前期兽面纹主要是单层装饰。
纹饰以动物纹为主,如饕餮、夔龙等纹样,如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朝中后期尤其是迁殷后,开始出现双层装饰。
兽面纹下面出现了回纹。
②到了周代,盛行了几百年的动物纹饰突然退出了青铜器装饰主纹的领域,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饕餮、夔龙等纹样逐渐转化为环带纹、窃曲纹等几何纹样。
纹饰较前有很大变化,一反前一时期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怪异的饕餮纹因不适于装饰日常生活用器,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无角小蛇互相穿插重叠,以四方连续形式展开的蟠螭纹。
(2)商周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意匠①商代以狞厉怪异的动物纹饰为主,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
在青铜器上用狞厉怪异的纹饰来“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此外,也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如饕餮纹,其意在于号召节俭,劝贪婪。
②周代,纹饰更为复杂,反映了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经济纠结蟠绕。
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自身命运,在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的章法表现社会、人事的内容、题材,如宴乐、攻战、采桑等,以剪影的形式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装饰性。
4.举例论证商周雕塑艺术的艺术特色。
答:(1)青铜雕塑商周时期的青铜雕塑主要分为动物雕塑和人形雕塑。
①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动物雕塑装饰已非常丰富,动物造型有的非常写实,富有生活气息,有的则经过变形和夸张,并饰有繁复的纹样,具有强烈的装饰趣味。
如出土于湖南醴陵商代象尊,高22.8厘米、长26.5厘米,重仅2.57公斤。
四足挺立,身体肥硕,长鼻高高向上卷起,十分传神;背上有口,可以注酒,腹部中空,酒可从象鼻倒出;器身通体满布夔龙纹、凤纹、虎纹等奇异的纹样,逼真的造型和华丽的装饰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②商周时期青铜器上的人物形象面目较为粗犷,浓眉大眼,线条较直,已有任人物说神情的表露。
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像,身高163.5厘米,头戴华冠,身着有线刻花纹的长袍,赤足立于台上,圈手,抱物举在胸前,面目端庄,神态肃穆,可能是古蜀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2)石雕上周时期,石雕数量不多,其中多数是怪兽及虎、象、牛、鹗、鸭以及龟蛙之类的动物形象,这些作品中既有写实的,也有一些神异动物的形象。
如安阳侯家庄出土的商代虎首人身石像,造型奇特,全像通高37.1厘米,特别突出双目圆睁、竖耳露齿的虎头刻画,形象十分凶猛可怖,其身为人身坐姿,有云雷纹的装饰,与宗教或祭祀有关。
(3)陶塑夏商时期发现较少,而且水平不高。
春秋战国时期,陶塑开始批量出现。
该时期的陶塑较为粗简朴拙,有的陶塑还施有彩色,是对人物动态的初步尝试。
如出土于陕西咸阳塔尔坡战国秦墓中的骑马俑,共两件,一件通高22.6厘米,另一件通高22.3厘米,均系捏塑而成,局部彩绘造型古朴。
骑者头戴立檐盔帽,穿右衽袍,挽袖,左手持缰,神情凝重。
(4)木雕这一时期的木雕有仆侍、伎乐、庖厨等形象,但仅具大体形貌,一般多注意面部的刻画,在立体造型的基础上,常利用绘画手法进行勾描涂染眉眼口唇等部位。
服装纹饰大多以彩绘表现,有的则装以丝绸缝制的衣裙,显得华美异常。
5.除青铜器外,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还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其成就。
答: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除青铜工艺外,还有玉石工艺、骨牙工艺、丝织工艺、漆器工艺和陶瓷工艺。
(1)玉石工艺①商代的玉器加工已取得很大进步,进一步掌握了钻孔、细磨和抛光技术,当时的玉工还善于利用玉坯原形进行设计和加工,如用方柱形或圆柱形的玉坯加工成人物、卧虎、蹲坐的玉鹗等,用圆弧形的片状玉坯加工成各种鸟兽的形象等,在适当变形和装饰趣味中注意对象的特点或神韵的把握,已会运用“俏色”工艺。
如妇好墓玉凤,以半月形的外轮廓出色地表现凤鸟侧身回首的动态,长尾和华冠增添了凤鸟的华美与舒展,具有活泼清新的抒情气息。
②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新的技术条件和新的工艺促进了玉雕水平的提高,整个造型和装饰更加追求华丽精致。
礼玉中的璧往往在外轮和圆孔内加饰形式多样、造型婉转灵动的龙形透雕,成为佩玉的组合主体。
此期玉佩雕刻仍然以扁平状占大多数,但雕镂技巧较前大有进步。
如出土于洛阳金村的舞女形玉佩,雕刻一对扬袖起舞的女子形象,姿态优美,造型舒展活泼,在对称中巧妙追求变化,又以金链连缀着龙形的玉璜、玉管,十分豪华精美。
(2)骨牙工艺骨雕采用牛、马、猪、羊骨为材料,还有鹿角、蚌壳和人骨,牙雕多采用象牙。
多雕刻生活小用品和兵器等物件,骨牙雕上还装饰有饕餮、夔和云雷纹、鸟兽或人物形象,并镶嵌绿松石,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杯,其中,一件为虎纹把手,两件为夔龙纹把手,很是精美。
(3)丝织工艺商周时期丝织品和葛麻织品的生产都具有一定规模。
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麻、帛等字,青铜器和玉器上也有蚕的形象出现。
周代桑树种植相当普遍,政府对蚕织非常重视。
丝织品的种类较前有所增加,加工技术也日益提高,已有罗、帛、纱、绫、绢、绮、纨等品类,锦的织造尤为突出。
丝帛染色技艺和提花技艺也达到相当水平。
如江陵马山一号战国楚墓出土的丝织品有绣、锦、纱、罗、绢、绦等,包括包裹尸体的衣袍和被衾多件,且质地精良,保存大体完好。
(4)漆器工艺①安阳殷墟大墓中曾发现有雕花漆木器的印痕,考古学家称之为“花土”,可看出有兽面、龙纹、虎纹等花纹。
发现于河北藁(gāo)城商代遗址的漆器残片,木胎虽已腐烂,但仍可看出有盘、盒等形状,红地黑花,有的还镶嵌有松绿石或贴以金箔,足可证实漆器制造在当时已有一定水平。
②西周漆器工艺已被广泛应用,《周礼》中有“髹(xiū)饰”“漆车”的记载。
西安、洛阳等地都发现有西周的漆器。
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漆器上还镶有蚌泡,成为后世漆器中螺钿技术的前身。
③春秋战国时期,因漆器有轻便、实用、光泽、美观、色彩鲜明、防腐防潮等优点,许多青铜生活用品开始被漆器所代替,制作技术上也有飞跃发展。
漆器不仅有木胎,而且还出现了薄木卷胎或外贴麻布,胎体更加轻巧。
装饰花纹也日渐丰富,有龙、凤、鹤、虎等禽兽纹,流动的云气纹及变化多端的几何纹,还有车马、狩猎、舞蹈等表现社会生活的画面。
有的漆器上还加金属纽、耳等饰件,采用针刻,金箔贴花、金银彩绘等装饰手法,使与漆面的花纹和色彩互相辉映,显得分外华贵。
如信阳长台关的一座大型楚墓一次就出土漆器300余件,有耳杯、豆、勺、箱、盒等日用品,有床、榻、几、案等家具,有钟架、鼓架、瑟等乐器及器架,还有车马饰、镇墓俑等,种类繁多,式样新颖,制作精美。
(5)陶瓷工艺①商周时期制陶业内已有了明显分工,陶器以灰陶为主,到了商代后期由于青铜器、白陶和原始青瓷的发展,灰陶的地位相对降低,并主要用以日常生活用器,且日益变得粗糙而简陋。
原始青瓷脱胎于陶器,烧成最早的原始青瓷是商代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伟大成就。
②战国时期原始青瓷工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烧造的器物有日用的鼎、罐、碗、碟、盘、杯等。
器物表面光洁,仅装饰简朴的波纹或栉齿纹,具有单纯雅致之美。
③这一时期建筑用陶也有了很大发展,考古发掘出大量的陶水管和瓦,皆用灰陶烧造,如河北易县燕下都出土的陶水管,出水口制成虎头形状。
6.举例说明春秋战目时期美术的新发展。
答:(1)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其装饰变得更活泼生动和富有生活气息,写实的水平显著提高,几乎都可以作为独立的雕塑艺术品欣赏。
如出土于陕西兴平的战国犀尊,以写实的手法精确细致地刻画了对象的形态和神气,这件犀尊遍体装饰云纹,其间镶错金银丝,更显得华美富丽。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绘画表现的内容已极为广泛,涉及到历史、神话、山川神灵种种传说,画面形式奇丽宏伟。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中开始出现了一些以人和动物为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