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下)主讲人:张旭光著名书法家、中国美协副秘书长1.味道的特点书法难在哪儿呢?难点就是通过自己的一种审美的体验,然后又经过很长时间技术的工夫的训练,把个人的这种感情通过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书法的这种符号,把它表现出来,这个符号跟别人不一样,是自己唯一的这种东西,这就是个性的一种味道。
那么味道必须建立在到位的基础上。
这个到位的程度越高,将来你出现的这个味道或者是这种个性特点越有艺术性,越有艺术性,越有这种更高的这种艺术素质在里面。
现在我们很多的书法家,很多的书法作品无论从味道上还是从个性上,还是从精彩不精彩上去找原因的话,基本上同一个原因就是对传统理解的不够,对经典深入的不够。
也有人说我这个不到位,我也很有味道。
其实那是什么味道,肯定不好的味道,不臭也不怎么样,肯定是这样。
明代有一个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叫丰坊,那个时候就提出一个问题,就跟现在书坛是一样的。
他说有些人这是不深入古法,也就是说你没有到位,“妄以小慧,杜撰为书”。
靠自己这个小聪明,自己还要出个造一个新的东西。
说其结果作为书法必然是点画猛力,邪气洋溢。
所以一定是在到位的前提下再出味道。
那么这味道它是时代性的,又是多样性的。
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人这么多,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跟吃东西似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味道,也是每个人都一样,而观赏的这些人也是需要多样化的味道。
关键就是说现在这个非常难,我要表现一下独特的个性跟谁都不一样,咋弄啊这个?非常难。
如果要是说出味道,怎么出?比如你的性情适合从哪一方面出,说气势的,我就是写气势的,写一种宏大的气势。
我就喜欢这种这个振奋,非常振奋的,高歌猛进的,这种与这个时代大潮接近的。
你要是这种性情的话,你肯定就是写气势。
写气势的话你可能就像,你比方说汉碑的气势,大唐的气势,颜真卿的东西你肯定要研究它要提炼它。
那么还有一种状态,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很需要一种很闲适的状态,人们很需要休闲,很需要休息。
因为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人们太辛苦,太紧张,工作压力又很大。
你说我有车的,好不容易有车了,这个一出门堵上了,堵的你着急的不行,麻烦的够呛。
我有房子住了,全是楼房,要看看天还得使劲抬那个头。
像那个望京那边的我看那个楼房就是,你要想看看天,那可费劲了。
所以说这个时代下的人们,你要提供一种什么东西?我觉得提供一种非常闲适的感觉,你看了这件作品以后你获得内心的一种缓解,获得一种休息,这样的作品非常符合这个时代。
就是说有很多书法家,怎么表现味道,找不到方向。
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下很需要的。
这个还可以写很朴素、很朴茂的东西,返璞归真的这种感觉,不要那么华丽,还有比方说你写很有趣味的,我就是讲小趣味也很重要,我不搞那种宏大的什么,我就弄点小趣味,也很好。
这个中国书坛上,四川有一个书法家叫刘云泉,书法界管他叫麻辣豆。
这个写得那个字就怪怪的,但是细看还很有味道。
中国有两个碑叫二爨,就是云南那个爨氏家族留下来的,一个叫爨宝子、一个叫爨龙颜。
这两个碑就非常独特的,我们一般人要是对书法没有比较深的研究的话就看不懂,看的非常难看。
如果深入下去研究它,那里面有很多的就是不正常的、非正常的一种表现。
他把这些东西把它磨合出来,再表现出来,就非常有味道,越看越有味道,所以味道这个东西应该是很多样化的。
2.练就味道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对书法对书坛的这个要求,就是说既到位又有味道,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没到位的作品,初评就下去了,只是到位却没有味道的作品,复评又下去了。
这个既很到位,又有味道的作品,就进入中评。
中评的时候就在这个基础上就选这个,进一步精评,还要下去一批。
最后到获奖的那就是确实是到位程度也好,又得独特,这就获奖了。
这就是当前书法一些总体上的一些要求和标准。
这个到位的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捷径,虽然刚才讲到了学书道路的问题,有一个选帖的问题。
但是一旦把这个帖选好以后,那么还是要多临帖、多学习、多看。
就是对书法的这种经典,它的博大精深,就是说我们的经典到现在为止,我们搞了几十年了,还是搞不过经典。
我们搞到现在这个程度,有的时候对一些作品老是不满意,怎么办?再返回到经典,再临一段帖,再找一找感觉回来再写,可能才把这个作品搞出来。
所以说经典这个问题就是太博大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是不能动摇的,深入经典是不能动摇的,对传统的这个理解太重要了。
刚才我讲到的有很多当代创作中的问题解决不了,都回到经典当中,去深入进去才能解决。
我记得有一个作曲家叫郭文景,作过很多很著名的曲子。
我有一次访谈他,他说我们每当想在某一个内容上想往前走的时候、想表达这个时代的旋律的,必须回头看经典,把经典再翻腾一遍,回来再往前走才有可能。
所以说我们这个要想到位的话,在这个经典上必须深入下工夫。
还有一点就是说要提高现代审美能力。
现在人们都不再使用毛笔了,书法主要是作为一种艺术状态的存在,那么需要增加它的艺术审美的元素。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书法家要研究美学,要提高现代的审美能力,然后以现代的审美艺术再去开掘经典,再去看经典。
往往是越古典越传统的越现代,这种状态是存在的。
比方说岩画,岩画最古老的。
但其实它看上去很现代,现在有很多作家用岩画做资源进行创作,表现很现代的这个美术创作。
比如像巴黎画派的这个赵无极他是中国人,那么他要在巴黎成为这一个画派的领袖人物,他就是从岩画、从甲骨文、从钟鼎文这些里面去寻求这种现代审美的元素成为巴黎最有影响的画家。
越传统的可能就越现代,我们的经典里面存在着大量和现代审美相通的东西。
我们如何把它看明白?这个就需要现代的审美能力。
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来,看不出来你就用不到创作当中去,你的作品时代感就比较弱。
你想自己搞一点什么东西成为新的弄进去,那肯定不行,这就是书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看这个王羲之的,右边这个叫《得示帖》。
我们看一下它的现代美在哪儿?第一行得示。
得到的得,这算行书。
士,基本上行楷,很稳定,还有厚度,能站在那里。
这三个字“知足下”,全是草书。
这就是说从这儿站的又跑起来了,然而“犹未佳”,也是行草。
是有站着,有跑,后来有走。
这也是行书。
“耿耿”这也在走,然后又跑起来了,“吾亦劣劣”,我很差,我身体很不好。
这又是草书,一组草书符号的组合,然后又变成了行楷。
“明日出”,行楷到行书,又是用静到动。
“乃行”又跑起来了。
然后这边“不欲触雾故也”,这基本上算行书,这叫厚重的行书。
迟散,王羲之顿首。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由静到跑,然后再到走,然后反过来又跑又站住又走,它就出现了旋律,出现了节奏。
在音乐里面的那种旋律和节奏,甚至重音强、次强、弱都有,它很像音乐。
那个王羲之写的时候肯定没想这些事情,但是他这个里面确实有旋律有节奏。
那么我们如果在创作当中,如果说我们写行书的时候,我们借鉴一下他的东西,我们这个出来的东西它就是和这个时代的这种又很接近,这个时代又能接受它。
那么你又有来头,我不是随便来的,我完全是经典里面出来的。
你说我自己造一个那比较难,把它磨合到适合,那也很难。
但是你从经典里学习,就比较有效率,这是一个方法实际上,就是由现代的审美重新开掘经典,到这个经典里面读出现代的审美。
旁边这《二谢帖》,前面两行这一块比较重,这一块比较轻,这一块又比较轻,这后面又比较重。
它连续的几个对比,重的轻的这个对比,它也有很多变化。
这样的东西在现代书法创作里面它就是非常好的,如果你的作品轻重都一样,从头到尾都一样,还有什么艺术可谈呢?还有什么感染力呢?所以说我们要出味道的话,不提高现代的审美能力,不懂现代的美学恐怕比较难了。
再有要表现就是要笔墨,笔墨要讲变化。
讲一件作品,我们叫做有笔还是没笔,有笔就是笔的这个变化要丰富,在运笔过程当中,最后留下来的轨迹有方的有圆的,有直的有曲的,有点有线,这叫笔法非常丰富。
对笔法的一个标准就是丰富,单调就不好。
那么有墨,墨就是那个轻重、浓淡、干湿、虚实,要有变化。
墨色是当代书法的,作为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我们现在有一些老同志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就是说他每一笔都蘸墨,最后写完这一篇通通都是黑的。
尤其写楷书,我们现在要求写楷书都要把线条写出变化来,你这通篇蘸墨蘸到底,最后大家管它叫黑楷。
那么古代的楷书叫白楷,古代的都是碑,碑椭下来以后这个字线条都是白的,那叫白楷。
白楷写成了黑楷,这种感染力显然就是比较弱,它就比较缺变化。
所以现在行草肯定要求墨色的变化,而且墨色本身要形成结构,本身要有结构。
其实刚才举的那个《二谢帖》那个笔墨,它是有节奏的,墨色本身就有结构了,那当然他都写的是小字,我们写大字的话那个墨色的节奏更更明显了。
所以每一个字都蘸墨这种写法,用现在的审美标准、评判标准已经过时了。
这是本人的一件作品,请大家批评。
这是从书本上扫下来的可能是。
这个应该算是草书了,这里主要是让大家看笔墨的变化,看墨色的变化。
内容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这么一句话,但是它这个轻重、虚实、变化还有一点意思。
其他的就不足谈了。
三、思考和展望(一)书法和写字要区别对待这个时代在发展,过去都用毛笔写字,毛笔写好了就是艺术。
现在人都不用了,毛笔谁也不用了,钢笔除了做记录,平时都不用了。
古人书法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动力是互相通信的手札,你看宋人以前留下来的这些,包括元人以前留下来的这些书法作品,除了碑以外都是手札,互相通信这个东西。
那么在通信过程当中,就是我们祖先的这种审美,使得看信的时候,他是一边看内容一边看书法,一边阅读一边欣赏,甚至看看哪个字好还学一下,这是古人学书法的一个方法,阅读式的,叫做眼看、心读、手摸,古人看信是这么一个方法。
现代人都没了,那么古人看信的时候除了看内容以后,知识分子之间互相的都有一个互相攀比或者故意向对方显摆一下弄一点一些新的东西。
那么回信的那个也是这样,我在回信的时候我也给你显摆一下,让你别小瞧我。
这个是推动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那么现在没了,我们谁也不写信,书法家之间基本上也不都写了。
这个状态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书法就成了一种艺术欣赏的对象。
所以现在思考这些问题,就该这样看了。
北师大教学书法班里有这么一个标准。
它说写字是以传达书写内容为主,以审美为辅,这是写字的标准。
你看写字我就是写出来让你看清楚我说什么。
虽是审美不重要,但是要基本的审美,首先整齐、干净、利索、好认,这就是对写字的要求。
书法呢?以审美为主,以传达书写内容为辅。
我比较赞成这一点,就是说我这件书法作品你不认识没关系,这不要紧。
我就是给你一个感染力,给你一种艺术的熏陶那就可以了。
至于这个写的什么内容?你下来慢慢看。
实际上古人早就有了,比方说唐代张旭和怀素的狂草,谁拿来就先念内容呢?不会。
主要是那种飞腾的线条,奔腾的旋律对你的一种感受,实际上主要是开始都这样。
就是说书法家一看时间长着呢?看半天分析,一个字、一个字去认,那是下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