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第7课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华盛顿会议正式议题
华 盛 顿 会 议 的 主 要 内 容
缔约各国(美、英、法、日)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 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如上述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 缔约各国彼此之间应全面地和坦白地进行协商,以应该采取的最有效措 施达成协议:本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协定应予终止。 ——1921年12月13日《四国条约》
Thomas Woodrow Wilson 1856.12.28~1924.2.3 美国第28任总统
《凡尔赛和约》为高利贷者的和约,刽子 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
——弗拉基米尔· 伊里奇· 乌里扬诺夫(列宁)
《凡尔赛和约》(Versailles Treaty)副本(法国保存)
1919年6月28日,一战中的协约国在凡尔赛宫镜厅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法国保存的条 约正本被德国军队在二战中的1940年夺得法国档案后毁掉,因为德国人深深痛恨这个和约。条约的 另外两个正本被英国和美国所保存。
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 ——法军元帅斐迪南· 福煦 界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1.激起德国复仇情绪,走上纳粹道路
2.战胜国内部因分赃不均,矛盾重重 3.美日冲突加剧,埋下太平洋战争祸根
课堂小结
1.巴黎和会的召开
巴黎和会与 《凡尔赛和约》
2.巴黎和会的中心问题和主要矛盾 3.《凡尔赛和约》的基本内容
4.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1.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
2.华盛顿会议的与会国和召开时间
华盛顿会议与 《九国公约》
3.华盛顿会议的正式议题 4.中日会外协议 5.《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及实质 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签字仪式 巴黎和会会场(局部)
巴黎和会会场(局部)
1919年1月18日,东道主法国精心安排此时(48年前)此地(镜厅)召开帝国主义分赃性质的所 谓“和平会议”。图中人物表情各异:有踌躇满志,侃侃而谈的;有托腮沉思,寻找对策的;有左 顾右盼,见机行事的……充分反映了和会充满复杂的矛盾,也表明会议一开始就充满浓烈复仇情绪。
巴黎和会会场(全景)
凡尔赛会议
法国凡尔赛宫(Versailles)
位于法国巴黎西南郊伊夫林省省会凡尔赛镇,作为法兰西宫廷长达107年(1682~1789)。1682 年5月6日,路易十四宣布将法兰西宫廷从巴黎迁往凡尔赛。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法国大革命 中的巴黎民众挟至巴黎城内,后被推上断头台斩首。凡尔赛宫作为法兰西宫廷的历史至此终结。
五国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分别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 法、意各17.5万吨(5:5:3:1.75:1.75);另规定各国航空母舰总吨 位限额为美、英各13.5万吨,日本8.1万吨,法、意各6万吨。 ——1922年2月6日《五国海军条约》
确定的远东新秩序的主要原则是:第一,各国承诺以国际合作代替 国际竞争,在对华重大问题上奉行大国协商一致的原则;第二,尊重中 国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各国承诺不再谋求新的在华特权和 势力范围,使中国获得发展机会和必要的援助;第三,门户开放原则的 国际化和制度化。 ——1922年2月6日《九国公约》
电影《我的1919》片断
“弱国无外交”
天安门前愤怒的人群(油画)
帝国主义列强无视弱小民族利益的强权政治,《凡尔赛和约》竟把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 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为抵制巴黎和会的无理决定,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出 席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பைடு நூலகம்
国际联盟(“国联”)所在地——日内瓦万国宫
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阅读第二子母,回答问题:
1、华盛顿会议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有何目的?
2、会议的发起国是谁?何时召开?哪些国家参加? 3、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什么?签订了那些条约?
4、会议对这个问题是怎样规定的?九国公约的实质 是什么? 5、华盛顿会议有何影响? 6、怎样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即“凡尔赛体系”; 后由于美日英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激化,通过 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 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1.德、俄、奥、土四大帝国被摧垮 凡尔赛体系和 改变了欧洲 华盛顿体系合称 2. 欧洲出现新兴国家
影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 响
激起帝国主 义间的新矛 盾,埋下世 界大战祸根
及亚太地区 的政治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帝
维护德国,抗 衡英法,对付 苏俄,建立国 联,逐步统治 世界
戴维· 劳合· 乔治
David Lloyd George 1863.1.17~1945.3.26 英国首相
乔治· 克里孟梭
Georges Clemenceau 1841~1929.11.23 法国总理 “胜利之父”
托马斯· 伍德罗· 威尔逊
C
)。 ④法国 D.①③④
C.①②④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召开的华盛顿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法国
B
)。
3.华盛顿会议主要讨论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
A.朝鲜问题 B.日本问题 C.中国问题
D.太平洋岛屿问题
C
)。
4.1922年2月6日,一位记者用四个词语形容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下列国
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还给波兰。(领土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 2.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海外殖民地问题) 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最凶暴的行为之一。
3.限制德国军备。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不得超过10万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福煦:这不是和平,这不 人,海军只能保留轻型水面舰艇,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 准拥有空军。(军事问题) 过是20年的休战。
巴黎和会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战前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华盛顿会议签订关于 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 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学习测评
1.操纵巴黎和会的三个帝国主义大国是( ①美国 A.①②③ ②英国 B.②③④ ③德国
·
·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阅读第一子目,回答问题:
1、巴黎和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性质如何? 1919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2、巴黎和会的主要操纵国有哪些?中心议题是什么? 3、凡尔赛和约是战胜国与哪个战败国签订的?它主要 包括哪些内容? 4、凡尔赛和约对中国山东问题是怎样规定的?这说明 了什么? 5、如何评价凡尔赛和约和凡尔赛体系?
英 国 首 相 劳 合 乔 治
法 国 总 理 克 里 孟 梭
美 国 总 统 威 尔 逊
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左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右二)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右一)
·
巴黎和会“三巨头”
保留德国,牵制法国, 制约苏俄,保持和加 强海上霸主地位
雪耻,收复失地, 削弱和肢解德国
中心议题 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华盛顿会议
西方国家开始向东方扩张时 对亚洲最东部地区的通称。通常 包括中国东部、朝鲜、韩国、日 本、菲律宾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地区。
美国国会大厦
巴黎和会只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利益和关系。但是,美、英、日等列强在远东 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和关系还没有依据实力对比的变化进行调整。大战期间及战后,日本在中国和 太平洋地区的扩张同美国在该地区的利益发生了严重冲突,也直接威胁到英国在东亚的利益。
第二学习主题
第7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 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
课堂小结
斐 迪 南 福 煦
马 克 西 姆 魏 刚
《贡比涅森林停战协定》签订
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 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所签订的一 系列条约,形成了臭名昭著的“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试图确立帝国主义统治世界的“新秩序”。 让我们揭开所谓“新秩序”的面纱,认清其本质, 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吧!
家代表的心情,其中表述不恰当的是(
A.美国代表情绪高昂 C.中国代表欣喜若狂
B.日本代表面色严峻 D.英国代表面无表情
C
)。
5.概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怎样形成的。
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协约国列强,根
据各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的变化,通过巴黎和会分
别与德国及其盟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建立起帝国主义
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
1922年2月6日,与会国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 土完整,但同时又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公约的规定实质上 是保证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实际上,华盛 顿会议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而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
《巴黎和会》 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 的继续
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九国代表(1921.11.12~1922.2.6) 华盛顿会议(Washington Conference)签字仪式
会议由美国发起,1921年11月在华盛顿举行“华盛顿限制军备会议”(简称“华盛顿会议”, 也叫“太平洋会议”)。美、英、日、法、意、荷、比、葡和中国北洋政府参加。实质是巴黎和会 的补充和继续,目的是要解决《凡尔赛和约》未能解决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关于海军力量对比和在 远东、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完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帝国主义殖民体系。
凡尔赛体系内隐含着许多矛盾: ① 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 ② 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