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一、具体案例
案例一:今年开学初,我们班来了一位的插班生刘丽(化名),她言语不多,性格内向,脸色灰暗,看她战战兢兢的举动,让人不由心生怜爱与纳闷,她那游移不定的眼神中不知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是个比同龄人沉稳许多的孩子。

很明显这个孩子需要心理救助。

一次班会上,我提议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一下班级中近期发生的一些事情或与同伴聊聊自己的心事,当然如果有人愿意,我也非常乐意作你们的听众。

在学生们的谈议声中,我捕获了一组信息:好多同学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而她对此漠不关心,却在聚精会神地乱划着什么。

她脸上的神情也变幻莫测,我静静地观察着。

不大一会儿,她开始动笔,一页、两页……她还在继续。

经过与她沟通,了解到她家里的特殊情况,她来自移民乡镇,父母离异,年迈多病的奶奶又由于对其抚养也有怨言,家境的贫寒,使她的心灵受到创伤。

经过与她的一番心理指导,交流多了,心也通了,感情也拉近了许多,现在的她也如雨后的小草,茁壮成长,光彩夺目。

二、案例分析
1.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淡薄或欠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

有些家庭对孩子缺乏教育,放任自流;有的家长品行不端正,经常赌博、酗酒,对孩子起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遇到挫折就表现出心理失衡。

更多的只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方面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心灵情感不健康,特别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少年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关怀,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逆反心理。

2.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者自身形象的缺失导致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

初中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看问题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师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教育中易出现“顺从者”为“优”,反之则为“差”的做法,甚至把自己的固有观念强加给学生,导致学生心理逆反,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3.不良的社会现象对学生心灵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滑坡,对教育产生误导,使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导致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

同时网络的危害也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

三、对策建议
1.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

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

校园里繁
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
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
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

良好的
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

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
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

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

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
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

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

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
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3. 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

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
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
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

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
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

”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

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
的咨询顾问,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
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
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
新教育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
得到健康调适。

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

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4.通过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生一天的主要活动,课堂也是学生一天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

所以,如果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和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5.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

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

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对学生期望值过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

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与人交往较少,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

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

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每一个教师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行者,在学科教学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讲究科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将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