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作文看高考作文评分的潜规则
高考作文
2014-04-04 1608
2009年浙江高考阅卷,一篇题为“朝圣”的作文,引发了较大的争议。
一种意见认为此文可判为56分,因为审题恰当,语言功底扎实,结构独特,全文透露出难得的书卷气;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全文语言晦涩,主题不清,逻辑混乱,是典型的“天书型”文章。
最后,阅卷组综合各方意见,此文被判为40分(内容分16分,表达分21分,发展分3分)。
这到底是怎样—篇文章呢?为何有这样大的争议呢?得分又说明了什么?先看原文:
朝圣
蘸一抹天青,晕开沉睡千年的寂寞;
掬一捧清泉,勾起微凉淡漠的回忆。
我在冰冷潮湿的坟茔里躺了太久,而此时我醒了,踏上了坎坷的朝圣的旅途——我是一本宋词,身后是无边的荒凉。
一、神于天
记忆的水路很模糊,可我依然记得你的倔强。
记得你轻轻翻开我的内页,用苍白的手指摩挲着一个个你曾经以万丈豪情挥就的字眼。
“嘀嗒”,是窗棂上的雨滴打湿了你的心,也打湿了我的眼。
路遇黄叶,是你的不幸还是我之大幸?你沉默。
然后靠窗独面寂寞沙洲冷。
还记得小时掌灯读《四书》,未来骄傲的士大夫,不过只有封妻荫子的小小心愿,如今却被这雨打得支离破碎……
我知你的愁苦。
你爱苍生,所以你不愿向小人低头。
而你更爱这一片繁星闪烁的中华文化之天空,所以你用文人的尊严捍卫你接近天空的理想。
人怕寂寞,而你独爱它,抓住中华文化之魂,你需要它。
二、圣于地
深夜无眠,我躺在狭小的书箧里渴盼着一双手把我拉出黑夜。
我讨厌这狭小的空间和纠结的蛛网。
我是一本宋词啊!曾经是万千文人的挚爱,而今却……被人遗忘,厚厚的灰尘说明了一切。
千年后的人们,已把我遗忘。
可是,你来了。
拍拍我肩上的尘土。
你小心翼翼地把我装进你随身携带的书箱。
你带我上了船,一艘开往大洋彼岸的船。
你是即将远行的游子,可我知你深爱着身后的热土。
你喜欢在清晨对着东方将我翻开,用你充满情感的乡音一遍遍地呼唤。
子瞻、易安、稼轩……你爱它们,就如爱你的祖国。
你又要远行了,这一次你将奔赴前线,所以你要和我告别,把我埋在这棵大槐树下,向着东方的太阳。
我又再一次回到了地下……我累了,此时的我是东方的一枚叶子,承载着太多人的神圣理想。
此时我只想贴近大地,倾听她的呼吸,那么真实自然。
三、回家
没有人知道我的家在哪里,可我知道来时的路。
我不惮其他人把我忘记,因为我是一本宋词,我是中华文化辉煌的注解。
但,原谅我的寂寞吧。
我离不开故乡的土,更怀念那曾经浸润我心的读书声。
尽管这条朝圣之路那么艰难,我想回家……带我回家……
独特而富有想象力的内容,丰厚而深刻的主题,灵动的语句和高超的叙事方式,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它一定出自平时作文出类拔萃者之手,而不大可能出自作文水平一般的考生。
按理说,这样的文章应得到高分,最后,它却被冠以“语言晦涩,主题不清,逻辑混乱,是典型的‘天书型’文章”,被判为二等下的分数,发展分也仅得3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评判呢?从这样的评判中我们可以看出高考作文评分怎样的潜规则呢?
1.内容独特、富有想象力未必就受欢迎
在套话作文受到抨击之后,人们开始追捧写实之作,这种倾向在高考作文中尤为明显。
像2009年浙江卷高考作文(“绿叶对根的情意”新材料作文),绝大部分考生都能扣题,不少考生能从祖国统一,祖国与人民的关系,自己与父母、老师、学校的感人深情或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迷失角度切入。
于是,评卷时评卷老师习惯于这方面的内容表达,习惯于在流水线般的阅卷过程中为这方面的作文打分。
那些越贴近学生生活,越反映真情实感的内容越受欢迎,而那些超越现实或特别有想象力的文字,往往会被认为是不顾事实的胡编乱造,会给老师留下杜撰的印象。
像《朝圣》这样内容独特的作文,它需要认真解读,而认真解读又需要时间,但高考阅卷受时间限制特别明显。
因此,其独特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深奥,等同于难懂,甚至等同于晦涩。
高考作文的这种游戏规则,其实拒绝了一批不肯从众、从俗,富有才华的高水平学生。
他们超越一般并富有独特想象力的作文在这里占不到半点便宜,相反却还有可能被打入另类之作,并被判为低分。
2.立意深刻、意蕴丰厚未必就受肯定
直接而明确的点题在考场作文中十分重要,主旨的表达最好用明白的语言直接点破,这样才让人觉得没有离题之嫌。
但实际情况是,有一部分优秀作文往往将主旨藏在字里行间,它需要阅读者认真的感悟或思考,甚至深思或静思。
虽然高考作文鼓励大家写得深刻,但过于隐含主题却很容易招致评卷者的不满,也可能给人留下“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印象。
高考阅卷老师的年龄一般在30岁至50岁之间,过于前卫或者个人化色彩过于浓重的文章一般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和对优秀作文的评判要求。
《朝圣》的主旨是写失落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拟人化的表达,尤其是结尾的“我想回家”“带我回家”,应该会让人明确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但结果却被人认为是“主题不清,逻辑混乱”。
可见,高考考场作文主旨的表达,还是明白浅显些为好。
3.语意含蓄、思维跳跃性显著未必就受青睐
高考作文有散文化的倾向,语言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美的语言能让整篇文章上升一个档次,因此,考生在作文中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的现象比较普遍,也较受阅卷者的认同。
但如果把思想感情表达得过于深沉细腻,或运用各种旁敲侧击、寓意双关的笔法,虽能收到含而不露、弦外流音的效果,却往往让阅卷者望而却步或无暇欣赏,原因就在于此时的含蓄差不多就是含糊的同义词。
同样,上下段之间如果思维跳跃性过大,往往会使阅卷者无法把握内容。
跳跃性思维可以是横向跳跃,也可以是纵向跳跃,还可以是不同层面的跳跃。
在写作活动中,若在成文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但是,这样的思维如果写进高考作文,就容易被读成文思不畅或文气不顺,甚至是人物言行不合情理,事物发展不合逻辑。
可以说,《朝圣》正是因为显著的跳跃性思维,才让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篇“天书型”文章。
当然,高考作文评分的潜规则还有很多,如:内容上什么该写,什么不该写;语言表达严禁文白夹杂,严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网络术语;段落最好是五至八段,书写最好用楷体字等。
掌握这些“潜规则”,有助于你避免高考作文不必要的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