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范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研题目:当代大学生对梁启超的观念认知调研地点:湛江师范学院小组成员:院系班别专业: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7日至27日当代大学生对梁启超的观念认知的问卷调查报告一、调查原因: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他对中国的文学和革命有过重大的影响,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中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民初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闻报刊活动家。
他的文章富有独特的历史视角,令人深思,启蒙思想。
他的代表作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有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作为祖国发展的后备力量,已经成为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的关注对象,而梁启超的很多进步思想仍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有启蒙、激励作用,因此,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对梁启超的认识,我们组以不记名随机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各专业的学生展开活动。
通过对梁启超的生平、革命影响、思想影响等方面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梁启超的了解程度一般。
大部分学生都是知道一些基本知识,但大部分大学生对其缺乏深层次的了解,如:对其思想的认识,其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影响等。
正因如此,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主动了解一下先辈们为推动国家前进的所作所为,学习方法吸取经验,以便日后为家人、为社会、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数:80份回收问卷数:80份调查地点:湛江师范学院调查时间:2012年11月17日—2012年11月28日三、调查内容:当代大学生对梁启超的观念认知明年是梁启超诞辰140周年,他是一个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学、教育、革命都有过重大影响的历史名人,因此我们以纸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关于对梁启超的认知情况的调查,通过此次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梁启超究竟有多大的认识;并且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大学生对梁启超的生平、革命影响、思想影响的认识程度以及在大学生心目中梁启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四、调查结果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没有主动了解梁启超。
42.50%的大学生没有在课余时主动了解、学习梁启超的思想观念和生平;38.75%的大学生很少在课下时间主动了解梁启超的思想观念和事迹;令我们担忧的是只有18.75%的学生主动去了解我们的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在民主进程中的斗士——梁启超。
从下图所示的比例可以知道,大部分大学生没有主动对梁启超进行了解,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
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在中国民主进程上,毋庸置疑,具有重要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其思想,仍有借鉴作用,例如他主张的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重民思想与我国的三农问题和税制改革政策具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梁启超的生平及其思想观念。
在调查学生是否了解梁启超是哪一派的思想家时。
91.25%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资产阶级维新派,只有2.5%的学生选择了地主阶级洋务派和6.25%的大学生选择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可见大学生对梁启超的基本事实是了解的,对比上面对大学生是否“主动去了解梁启超”这一调查结果。
我们不难发现,梁启超个人在戊戌变法中的成就还是深入学生心中的,只是缺乏对梁启超生平及其思想的进一步了解。
梁启超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学者。
是民国的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对清华大学等名校的优良学风的养成影响深刻。
其名言之一“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在近代的大学生中起到激励作用。
民国时期,中国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威胁,不断掠夺中国经济,破坏中国主权,此时国内又有军阀割据,内外交困,加上民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人民生活贫困不堪。
梁启超的“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名言正是在这是提出的,鼓舞大学生要积极面对逆境,奋发图强,在患难中不断锻炼自我。
梁启超的思想对现在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具有促进作用。
现代的大学生,生活在21世纪的和平时期,中国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不像往日的大学生要经受饥饿、战争等的困苦,他们经受的患难远比我们多。
作为祖国未来建设的后备力量,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但通过对大学生对梁启超思想及名言的认知的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中对梁启超的思想了解甚少。
调查显示只有16.25%的学生知道“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是出自梁启超的思想;81.25%的大学生选择了“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多则国弱”,这与梁启超同时期的康有为的名言;0.25%的大学生选择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名言。
对于梁启超的影响,可以牵涉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书本给我们的答案可以概括为:在思想上,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是一场思想启蒙,极大地解放了民众的思想;政治上,其发起的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过救亡运动,推动了民族的觉醒;文化上,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旧的陋习和观念;------。
书本的知识我们可以背诵下来,但我们大学生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心中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杆称,对于梁启超的影响,他们支持的观点也各有侧重,各有不同,我们将希望通过本次调查和书本理论相结合,找出其中的异同和侧重,从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原因。
下面通过我们对其中的一个问题的调查数据来揭示梁启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心中梁启超影响调查权重比例图)有上表可看出,对梁启超影响四个维度的分析中,不同的人所认为的权重有所不同,调查的结果差异很大,其中最低的教育思想认同率为零,最高认同率的是他的变法思想的影响(55%),爱国思想认同率一般(32.5%),学术思想的影响方面的得票率也较低(12.5)。
对于以上结果,调查小组并不认为很讶异,下面使我们的分析和看法。
首先,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方面,爱国思想和变法思想的认同率较高而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认同率较低的分析原因如下:从人的第一知觉理论可知,四个答案中,我们最熟知的就是梁启超的爱国运动戊戌运动和维新变法,人们可能不加思索就会选择爱国思想和变法思想,这与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的是一样的。
这其中可以看出的问题是,书本大多介绍梁启超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并形成填格子一般考试评分方式,自然地,就会相应地形成填格子一样的思维方式,这对于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是很不利的。
而多数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没有注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在梁启超的影响方面这一问题中,用书本答案回答的较多,爱国思想和变法思想占大多数,而书本提到较少的学术思想就认同率较少,更极端的是,对于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影响方面的得票率居然为零,实际是,梁启超对中国教育思想和改革方面的推动是很大的。
可以得出结论:在历史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还远远不够。
对于梁启超的影响这一开放性问题,可以牵涉到:历史进程、政治、思想、文化、学术、教育,社会、当地经济文化、新闻传播、读书人、言论------等多个方面。
在历史教学中,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重要方面而已,因此,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现,思维发散等方面的能力。
否则,世界上就永远只有一个历史学家。
有关于“梁启超”的历史知识调查问卷11人力资源管理1、你的性别?A. 男B. 女2、你有主动去了解梁启超吗?A.有 B. 没有C.很少3你周围的人和你谈起过梁启超吗?A. 好像有B. 根本没有C. 经常有4、梁启超是广东哪里人?A. 广州B. 中山C. 湛江D. 江门5、明年是梁启超诞辰多少周年?A.110 B. 120 C. 130 D. 1406、梁启超是哪一派的思想家?A 地主阶级洋务派B.资产阶级维新派C. 资产阶级革命派7、下面哪句是梁启超的名言A.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B.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多则国弱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梁启超领导了哪一场运动?A. 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9、在当代,你认为梁启超的思想具有什么意义?A. 爱国思想B. 家庭教育思想C. 变法思想D. 学术思想10、你认为梁启超影响最大的是什么?A.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对清华等名校的优良学风的养成影响深刻。
B.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多个出色子女C.在戊戌变法等政治活动中作出的贡献11、你对梁启超的看法是?A.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一个名人B.没什么了不起的C瞻仰下可以,不必学习12、你认为梁启超与他家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A.他是新会人杰地灵的最好例证B.他使新会闻名远扬C.关系不大13、你认为梁启超对家乡人民影响大吗?A.没什么影响B.很多影响C一点点影响吧14.在你心目中,梁启超是一个人。
梁启超问卷调查结果题号 A B C D1 43 372 15 34 313 47 24 94 10 26 3 415 17 26 10 276 2 73 57 13 65 28 77 2 19 26 44 1010 29 5 4611 73 6 112 30 20 3013 20 36 2415题。
第一类:有理想有道德爱国爱家有责任心思想进步(22张)第二类:好男人伟人居家好男人英雄大人物(26张)第三类:敢于创新有冒险拼搏精神正义反对封建思想敢于突破敢于奉献(10张)第四类:博学多才刻苦钻研深邃思想坚韧(15张)第五类(搞笑型):真爷们屌丝成功逆袭成为高富帅(2张)第六类:(并未作答)(5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