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心得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士后徐镇交流报告2013年11月12日下午,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正进行博士后研究的徐镇博士做客水产讲坛,在水产楼109做了题为“鱼类粘膜B细胞和免疫球蛋白”的学术报告。
徐震博士基于自己在免疫学方向上的研究成果讲述了鱼类免疫
球蛋白T(IgT)和粘膜B细胞在皮肤中的存在及作用,并与其它免疫蛋白做了简单比较。
他讲到免疫球蛋白T细胞属于一种多聚酶,是皮肤中主要的B细胞亚群,大部分皮肤细胞菌群表面粘液中都含有免疫球蛋白T,只是比免疫球蛋白M(IgM)少,在鳟鱼中检验得到皮肤分泌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很多但血清中很少。
然后徐博士又利用具体的数据和图形将不同的免疫球蛋白在黏膜表面不同时期的表达特点进
行了比较。
他说,在鱼体受到感染后皮肤纤维中寄生虫会被免疫球蛋白T和免疫B细胞覆盖和围绕,从而起到杀菌和抵挡病菌扩散的效果,最后在幸存鱼类的皮肤中大量积累下来的大多是IgT而非IgM。
对皮肤中免疫球蛋白T和B细胞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鱼类免疫系统的理论,进而推动水产动物病害免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报告心得二:美国康奈尔大学Theodore G.Clark教授交流报告2013年11月15日上午,美国康奈尔大学Theodore G. Clark 教授应我校水产学院林蠡教授邀请来校进行交流访问,Theodore G. Clark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感染与免疫学教授,长期从事纤毛虫研究。
教授在水产楼109报告厅为全院师生作了题为“Good Bug Bad Bug: Gaining Insight Into The Biology And Control Of I
chthyophthirius Using Tetrahymena As A Basic Research Tool”的学术报告。
Clark教授首先系统地向大家介绍了多子小瓜虫生活史中不同阶段的转录组学研究,指出该研究发现了高丰度转录本都具有阶段特异性,并且与对应生活阶段的代谢特性一致,该研究结果也为后期多子小瓜虫生活史的研究以及药物靶标和候选疫苗的筛选奠定了重要基础。
另外,他还提到在此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多子小瓜虫生内共生细菌的现象。
随后,Clark教授又向大家介绍了纤毛原生动物线粒体外排的研究工作,并简要介绍了发现这一有趣现象的历程,引起了现场师生的浓厚兴趣。
最后,Clark教授还就基于四膜虫的蛋白表达系统中有关知识为大家进行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