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细胞生物学:从细胞整体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三个层次研究细胞的结构、功能及生命活动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2.生物大分子:细胞内由若干小分子亚单位相连组成的具有复杂结构和独特性质的多聚体,能够执行细胞内生命活动的所有功能。
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
3.蛋白质分子的α-螺旋:肽链以右手螺旋盘绕而成空心桶装构象,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
它每3.6个氨基酸盘旋一周,整个结构借相邻两圈螺旋肽键的=N-H基的氢原子与=C=O基的氧原子之间形成的氢键维系。
4.β-片层结构:一条肽链回折而成的平行排列构象,是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这时多肽链的各段走向都与其相邻肽段的走向相反。
相邻肽段之间形成的氢键使彼此牢固结合。
5.蛋白质的亚单位: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两条或两条以上呈独立三级结构的肽链中的每条肽链称为蛋白质亚单位。
6.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组成DNA的两条多核苷酸链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有规律地互不配对的原则,即A和T配对,G和C配对。
7.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通过细胞膜内陷而形成的膜细胞器的总称,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内体等,它们共同完成细胞多种重要的生命活动过程。
8.信号肽(signal peptide):核糖体合成蛋白质时,在新合成的蛋白质的N末端有一段由信号密码翻译出的由16~26个疏水氨基酸组成的序列,它引导核糖体与内质网膜结合,并使多肽链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最后被信号肽酶水解掉。
9.信号识别颗粒(signal recognition partical,SRP):存在于胞质内,是一核糖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由6个多肽亚单位和1个RNA分子组成。
可识别并结合信号肽和SPR受体,对蛋白质多肽穿过内质网膜进入内质网腔的过程起重要作用。
10.信号识别颗粒受体(SRP receptor):存在于内质网膜中的整合蛋白,为异二聚体。
SRP受体能与SRP-核糖体复合体结合,并把它们引导至内质网膜上被称为移位子的通道蛋白处。
11.多(聚)核糖体:附着或游离的核糖体有mRNA链串联在一起进行同一种蛋白质合成的功能单位,实质是提高了蛋白质的合成效率。
12.蛋白质的分选:由rER合成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复合体中经不同修饰后能准确无误的运输到相应的膜结构和细胞器,是由于蛋白质上有分选信号,而相应的靶膜和靶细胞器上有分选信号的受体,二者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而实现蛋白质的分选。
13.膜相结构:真核细胞中包括细胞膜和细胞内以膜的分化为基础形成的细胞器,比如线粒体,内质网等。
14.非膜相结构:真核细胞中除了膜相结构外,其余的结构称为非膜相结构,包括颗粒状和纤维状的蛋白质结构,细胞骨架系统和无定形细胞基质,核基质等。
15.N—连接糖基化:发生在粗面内质网,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单糖或寡糖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N原子共价连接而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16.O—连接糖基化:发生在高尔基体复合体上,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单糖或寡糖蛋白质的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残基侧链上的OH基团的O 原子共价连接而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17.自噬体:细胞内衰老和损伤崩解的细胞器或局部细胞质等被细胞的膜结构包围而形成的一种囊泡。
18.内体性溶酶体(endolysosome):即新生的溶酶体,由高尔基体复合体芽生的装载有溶酶体蛋白的运输小泡和内体合并而成,内装有无活性的溶酶体酸性水解酶。
19.异噬体::细胞的外源物质经由细胞的吞噬而被摄入细胞内的一种囊泡结构。
20.吞噬性溶酶体:由细胞内的自身产物或由细胞摄入的外来物质与内体性溶酶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结构。
21.基粒(elementary particle):分布在线粒体嵴膜上的蛋白质有柄小球体,是偶联磷酸化的关键装置。
完成ADP+P i→ATP的过程。
有三部分组成,头部具有ATP酶的活性,调节ATP的合成;柄部含有寡霉素敏感蛋白(OSCP),调控质子通道;基部具有质子泵,是质子流向F1的穿膜通道。
22.呼吸链或电子传递链(electron transport chain):线粒体内膜上的一组膜蛋白,传递三羧酸循环的氧化反应中所脱下的质子的电子给氧分子生成水,并释放能量。
包括复合体I,II,III,IV.23.细胞呼吸:细胞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并伴随能量释放的过程,是细胞氧化的过程。
24.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被F0F1ATP酶复合体用来催化ADP磷酸化合成ATP,这种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生成ATP称为氧化磷酸化。
25.线粒体DNA: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的一种封闭的环状双链DNA分子,能够表达一些线粒体中的结构蛋白。
26.微管组织中心(MTOC):即微管聚合的中心,对微管的极性有决定作用,包括中心体,纤毛,鞭毛的基体。
27.中心体(centrosome):是细胞中决定微管形成的一种细胞器,包括中心粒和中心球,中心粒为两个圆柱小体呈相互垂直排列,圆柱小体由微管组成,其排列是9*3+0。
中心球是中心粒周围的细胞密质,它是微观组织中心之一。
28.胞质动力蛋白(cytoplasmic dynein):是微管蛋白的结合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其头部可与微管和ATP结合,尾部可与分泌泡或色素颗粒结合,使之沿微管为轨道而运送。
其负责物质从微管正极到负极的运输。
29.驱动蛋白(kinesin):是微管蛋白的结合蛋白,具有ATP酶的活性,其头部可与微管和ATP结合,尾部可与分泌泡或色素颗粒结合,使之沿微管为轨道而运送。
其负责物质从微管负极到正极的运输。
30.微管蛋白结合蛋白:皆有位点与微管结合,对微管的组装,运动,胞内物质运输等和微管与其他细胞组成之间的连接均有关,是微管结构和功能的必需成分。
31.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皆有位点与微丝结合,对微丝的构型和行为具有控制作用,如影响微丝的形成,连接,运动,盖帽和切断等。
35.膜内在蛋白或镶嵌蛋白(integral protein):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之间,以疏水氨基酸与磷脂分子的疏水尾部共价结合,结合力较强。
只有用去垢剂处理,使膜崩解后,才能将它们分离出来。
36.穿膜运输(transmembrane transport):是指小分子和离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运输方式,根据被运输物质的流向浓度梯度的不同,以及是否需要消耗能量,可分为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37.膜泡运输:一些大分子颗粒物质(蛋白质,细菌)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是被包裹在由膜形成的小泡中进行运输,因此成为膜泡运输,根据物质运输方向的不同分为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38.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这种运输既需要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参与,也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
39.被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转运的动力来自于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消耗细胞的代谢能。
40.细胞识别(cell recognition):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辨认和鉴别,细胞通过识别,辨认“自己”和“非己”。
41.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在信号传递中,细胞将细胞外的信号分子携带的信息转变为细胞内信号的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42.核小体(nulcesome):是染色体的基本结构单位,每个核小体单位包括200bp左右的DNA和一个组蛋白八聚体以及一个分子的组蛋白H1。
43.常染色质(euchromatin):在间期细胞中结构较为松散,碱性染料着色较浅的染色质称为常染色质,螺旋化程度低,多位于核的中央,是有功能的染色质,能活跃的进行复制和转录。
44.异染色质(hetetochromatin):在间期细胞中结构比较紧密,碱性染料着色较深的染色质称为异染色质,螺旋化程度高,多位于核的周边,是转录不活跃的染色质。
45.结构染色质:是指整个细胞周期中处于凝集状态的染色质,多位于着丝粒,端粒或染色体臂的凹陷部位,合成于S期。
46.兼性染色质:含有一系列重复序列的DNA,只在一定得细胞类型,一定的发育阶段凝集成异染色质状态,并可向常染色质转变,恢复转录活性。
47.核孔复合体(NPC):在电镜下,核孔并非单纯由内外两层核膜融合形成的小孔,而是由蛋白质构成的复杂结构,即核孔复合体。
由胞质环,核质环,中央栓,辐构成。
48.核骨架:间期细胞内出去染色质,核纤层,核仁之外的网架体系和均质物质,只要成分是非组蛋白的纤维蛋白,参与染色体的组装,DNA的复制,基因表达及调控及核内一系列生命活动。
49.核定位信号:核质蛋白C端一段信号序列,可与核孔复合体上的相应受体结合,介导蛋白质进入核内。
50,核纤层蛋白:紧贴内膜内侧的一层细纤维蛋白,构成核纤层,它属于中间纤维,是真核细胞所特有的。
核纤层与细胞的构建有关,可稳定核的外形,并为染色质提供核周锚定部位。
51.核被摸:是包在核外的双层膜结构。
它将DNA与细胞质分隔开,形成核内特殊的微环境,保护DNA分子免受损伤;使DNA的复制和RNA的翻译表达在时空上分隔开来;此外染色体定位于核膜上,有利于解旋、复制、凝缩、平均分配到子核,核被膜还是核质物质交换的通道。
52.组蛋白(histone):组蛋白带正电荷,含精氨酸,赖氨酸,属碱性蛋白,其含量恒定,在真核细胞中组蛋白共有5种,H1 , H2A ,H2B ,H3 , H4 .又可分为特异的核心组蛋白和连接组蛋白。
53.非组蛋白:非组蛋白是染色体上与特异DNA序列结合的蛋白质,是组蛋白之外的一大类染色质蛋白质的总称,参与维持染色体结构和催化酶促反应,属于酸性蛋白。
非组蛋白的功能是:①帮助DNA分子折叠,以形成不同的结构域,从而有利于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②协助启动DNA复制;③控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表达。
54.着丝粒(centromere):位于主缢痕的中心部位,是中期染色体的主要功能结构域,是主缢痕内部高度重复的异染色质结构。
55.动粒(kinetochore):又称着丝点,位于主缢痕处两条染色单体的外侧表层部位,由蛋白质组成,是纺锤丝微管的聚合中心之一。
56.端粒(telomere):是染色体的末端特化部位,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保证染色体DNA 的完全复制及参与染色体在核内的空间排布。
端粒由端粒DNA和端粒结构蛋白构成,端粒结构蛋白是非组蛋白,可使端粒免受酶或化学试剂的降解。
57.核仁组织区:控制间期核仁形成的染色质部分,及rRNA,可转录形成28S , 18S , 5.8S .58.核仁相随染色质:一些异染色质包围在核仁周围,称为核仁周围染色质,它们与伸入到核仁内载有rRNA基因的常染色质统称为核仁相随染色质。
59.核仁周期:核仁是一高度动态结构,在细胞周期出现一系列结构与功能的周期化变化,称为核仁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