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和意义》柯健1、中国特色社义经建思想形成的三个阶段:①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形成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丰富与发展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创新与深化2、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标志着中特社义经建思想的形成:①邓小平理论强调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是照搬任何外国模式的社会主义。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理论。
②邓小平理论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
③邓小平理论强调市场经济必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反对单一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是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的伟大目标, 这是付出几十年沉重代价得出的沉甸甸的科学结论, 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计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④邓小平理论主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是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
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⑤邓小平理论主张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长期共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是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
是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 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 也是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⑥邓小平理论坚持改革开放反对僵化封闭。
这是强国之路的理论, 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最重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这是党的基本路线“两个基本点”中的一个。
3、如何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中特社义经建的丰富和发展:①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扬了邓小平关于市场经济的思想并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进程出发, 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③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 发展和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析形式并存的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分配形式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正是所有制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政策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适应和利用国际经济并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问题, 广义地说也属于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问题。
总之,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是对中特社义经建思想的创新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 生产力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首先是要发展经济。
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因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地发展速度。
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 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 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为此, 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 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 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
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重点在农村, 难点也在农村。
我们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 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 必须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
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 一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要进一步落实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二是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 推进城镇化; 三是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 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四是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 地区发展很不平衡。
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5、坚持可持续发展。
这就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 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6、坚持改革开放。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锐意推进改革。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7、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5、简述中特社义经建思想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理论意义: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学说,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济理论宝库, 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这些理论的新突破,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是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革命, 是对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革命, 是对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革命, 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伟大创举, 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
2.为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不仅仅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 也为世界各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经济问题特别为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也为落后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正确认识本国国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实践意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2.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 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3.推动了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4.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魏杰1、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分为哪两个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个是新体制的大规模建立时期, 这个时期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一直到十七大, 大约为三十年左右时间; 一个是新体制的磨合时期,这个时期起始于十七大, 大约还需要十余年时间, 到2020 年为一段。
2、新经济体制建立时期的任务有哪些?(4个)如何理解?1、现代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基础性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 改革原有的公有经济, 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
因为中国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主要在农村, 城市中的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少数, 而农村集体经济又是改革开放后最早推行联产承包制改革的经济成分, 因而对原有公有经济的改革, 后来就主要表现为对国有经济的改革, 国有经济改革成了对原有公有经济进行改革的焦点。
第二, 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 造就出一种新的经济成分, 并通过发展这种新的经济成分而使中国产权制度转变为混合经济体制。
2、现代市场经济改革中国必须搞市场经济,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其最基本属性是现代市场经济。
中国搞市场经济必须遵守市场经济原则, 建立包括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秩序在内的完善的市场制度, 并根据市场经济要求改革经济体制的各个方面, 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 包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收入分配体制、农业经济体制、区域经济体制、宏观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在这里只是一个评价和处罚的指标体系, 我们不能把破产和失业都算在市场经济的账上。
市场经济在将有些企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及不同阶段的任务3和个人罚下场的同时, 也强调对被罚者要有各种保障, 因而市场经济本身也是社会稳定器, 在消除破产和失业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 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绝不能动摇。
3、现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是由产权制度和资源配置方式决定的, 因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市场经济改革, 必然引发现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这就使得现代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现代收入分配体制充分体现了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有效结合, 是国民经济高效快速发展和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 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4、现代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 在于重新塑造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关系, 减少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充分放活企业, 让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而不再是被政府直接进行行政干预的 产车间 在现代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下, 企业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 有权根据自身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中选择自身的经营方向和经营规模, 接受市场经济调节, 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佳组合。
在现代宏观经济体制下, 国家调控经济的重点在于调控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关系, 既要防止出现总需求膨胀, 也要防止出现总需求不足, 最终要实现总量平衡。
现代宏观经济体制的建立, 需要全面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和财政金融体制。
改革政府管理经济的体制的重点, 在于政府彻底退出资源的配置活动。
3、新经济体制磨合时期的任务和特点有哪些?如何理解?1、新体制与社会和谐新体制有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是财产制度上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一个是经济运行上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 也就是承认改革和新体制,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社会和谐而使新体制能够有效运转, 实现各个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
社会和谐的前提是承认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财产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 承认由于这两者而形成的不同社会阶层, 因为只有它们的存在, 我们才需要强调社会和谐, 通过社会和谐而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