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县城发展概念规划简介一、规划范围本概念规划范围是凤阳县城及周边相关区域,包括凤阳县城区、新开发的板桥工业区、将要开发的东湖湿地,规划范围总面积约为160平方公里,相关研究范围为县域1949.5平方公里。
二、经济发展概念规划(一)经济发展策略依据对核心资源、核心竞争力、发展趋势的分析,凤阳经济发展由三大主题构成:(1)工业化主题----――建设中国玻璃工业城依托矿产资源优势,推进“千亿硅”项目进展,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中国玻璃城,形成核心竞争力,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通过工业化提高人们的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向城镇、向县城集聚。
(2)生态化主题----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旅游业依托相对封闭的自然生态单元,发展高品质的生态农业、文化观光休闲旅游业,建设“凤阳绿谷”、绿色凤阳。
(3)品牌化主题----强化竞争力围绕工业化与生态化主题,打造高端品牌,强化凤阳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县域产业格局依据凤阳山水城格局与城镇、产业发展趋势,凤阳的城镇与产业格局是:北部县城及周边与京沪铁路沿线以发展工业、城镇、历史文化旅游为主;南部“凤阳绿谷”及周边以自然生态、绿色农业与旅游为主;西部以发展小城镇、建材工业为主;东部、中部以发展粮食生产与高效农业为主。
良好的交通网络、绿化网络以及河流将以上各个发展区连接起来,农村人口进一步向北部县城地带集聚,未来全县人口的一半以上将生活在县城及周边区域。
● 北部――建设新城区、改造老城区。
建设北部工业走廊,包括门台、临淮工业园区、板桥工业园区。
将中都城、钟离城、明皇陵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历史文化旅游。
建设中华农业文明园。
发展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
● 南部――开展自然生态旅游,发展“凤阳绿谷”品牌农业、生态农业旅游,乡村民俗旅游。
● 西部――优化建材工业,发展其他加工业。
搞好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 中部与东部――发展粮食生产高效农业,搞好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
三、社会发展概念规划(一)镇的建设(1)依托交通走廊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小城镇从数量向质量转变。
扩大小城镇规模,优先发展重点镇。
适当归并、重新整合,选择10个左右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重点镇,形成聚集效益和区域竞争优势。
(2)针对小城镇不同的基础条件、资源状况和发展水平,制定分类指导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3)合理确定和强化小城镇的产业依托,发挥比较优势,与工业园区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梯次结构。
小城镇产业发展应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4)加快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5)统筹协调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小城镇集中发展,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村庄建设(1)坚持统一规划、集中紧凑建设的原则,促进农村人口的就业和居住向小城镇、中心村集中。
将中心村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环境优美、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现代化农村新型社区。
(2)积极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
通过对分散农村居民点的拆迁、合并、改造,扩大中心村规模。
集约利用土地,规划农村人均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50平方米以内。
(3)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搬迁生存及发展条件恶劣的村庄。
(4)积极推动农村居民点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逐步建立符合农村居民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四、县城空间发展概念规划(一)县域城镇格局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状况、资源分布、产业布局、空间管制、现状城镇格局等方面要素,规划县域城镇空间格局为为一个城区、两个城镇发展带。
一个城区:府城、临淮、门台、板桥共同构成凤阳县城地区。
强化府城、临淮、门台、板桥交通联系,真正形成统一发展的县城地区。
加快北部工业走廊建设、加快板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新城区建设,建设东湖湿地公园、建设中华农业文明园。
两个城镇发展带:依托交通走廊强化东部、西部城镇发展带上的重点镇建设。
与蚌埠的协同发展。
(二)凤阳县城空间结构丹凤朝阳、天地大美----县城空间结构为“一湖两河、十里青山”的带型层状片区式山水生态复合图景。
● 一湖两河绕中都、十里青山在城中――淮河、濠河、东湖湿地、九华山构成依山邻水的生态格局,如展翅东飞的凤凰。
从北向南分为5层:临淮、工业走廊、九华山与东湖湿地、南部城区、濠河。
城市片区有5个:北部工业片区,南部皇故城、府城、新城区片区,东部板桥片区。
● 古、老、新----皇故城、府城、新城并存“三位一体”的时空序列,古代、现代、未来完美组合,演绎丹凤朝阳、天地大美的图景。
五、新城区选址与概念规划(一)新城区位置、规划范围新城区范围在凤阳县总体规划的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范围之内,位于洪武街以西、西城街以东、长秋路以南、中都城南路以北。
规划范围用地总面积5.49平方公里。
凤阳县城的生活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县城南部的府城与新城区,考虑到蚌埠城区向东扩张的趋势与京沪高铁客站在凤阳县城西部,未来凤阳城区发展方向仍然是西部;因为西部已经紧临凤阳与蚌埠的边界,随着城市规模进一步增长,新城区将有可能向新城区南部拓展。
(二)功能定位、城镇人口容量新城区功能定位为:面向全国的明文化、都邑文化博览展示和旅游服务中心,凤阳县城行政中心、商业中心。
新城区主要用于安置老城疏解的居住与部分城市公共功能,以及城市新增人口与新增县级公共设施,其具体功能为:文化博览、旅游服务、商贸服务、行政与商务办公、生活居住、医疗卫生等功能。
规划城镇人口容量为6.5万人。
六、规划实施研究(一)建设原则县城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组织城市的分期建设、明确建设开发时序逐步完善。
(1)统一规划、成片建设,滚动发展对县城地区及周边统一规划,以行政办公区与文化轴带为城市开发建设轴线,逐步拓展,城市建设相对集中,成片发展。
开发一片,成熟一片,形成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2)抓住重点,以重点项目启动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建设水平近期安排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等大型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全面带动新城区的开发,提高新城区地位及建设水平。
(3)突出环境建设对于对城市建设格局有重要作用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对于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的水系,尽可能在大规模的开发前加以建设控制。
(4)近远期结合规划充分考虑远期的合理性与城市建设近期可行性的结合。
(二)近期建设重点工作发展首先是一种欲望,要提升人们积极的欲望和希望,增加机会,提高市民的凝聚力、创造力,营造和谐积极发展的社会精神氛围。
将政绩工程与老百姓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积极解决市民关心的问题,建设一些有助于汇聚、提升市民凝聚力、城市形象的项目。
对与群众相关的、群众关心的项目,要通过电视、报纸、网络、议事堂等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收集各方面的愿望、建议、质疑,让群众作为主人真正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让社会更高效、和谐、美好。
(1)交通工程与沪宁高速铁路建设对接,做好京沪高铁等项目的配建工作,南部开通与蚌埠的第二通道,建设好外环路,把过境交通、石英砂运输转移到城区外围,改善城区交通环境,加强与门台子的交通联系。
增加对外交通出口,建设好县域内部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2)加快工业化进程。
做好“千亿硅”项目的相关工作。
建设板桥工业区,优化北部工业走廊。
从规模化经营的角度,凤阳抓住几个品牌,做到极致。
(3)绿地公园建设凤阳是没有公园的县城,应加强绿地公园建设。
近期建设洪武大道西部的立体公园,洪武门及南部水系的水上公园、护城河公园、九华山山地公园(将采石坑与风景园林建设结合起来)。
(4)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整治抓紧建设污水与垃圾处理场。
重点根治水泥建材工业、石英砂采掘、加工、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问题。
加强县域与县城环境保护、环卫建设,按照旅游城市的标准、要求做到位。
---- (5)旅游开发与生态建设在凤阳绿谷东部吴窑、西部选择一处适宜的村庄建设度假村。
打造200k㎡的凤阳绿谷,在绿谷发展林果业、花卉种植、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发生态农业庄园、度假村,自助旅游营地。
在濠河沿岸、凤阳山营造风景林、经济林,起步建设濠河风情生态文化走廊。
(6)新城区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加快新城区建设。
城建以人为本,讲究科学,追求特色与高品质,杜绝华而不实的浪费。
利用与蚌埠空间距离接近、房地产价格落差,建设高品质住宅。
(7)新农村建设以农民为本,将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田园生态旅游业结合起来。
(8)防灾与公共安全以人为本,把对生命的关怀落实到实处。
将行蓄洪区居民的搬迁、生活、就业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9)区域合作由于城区相邻、共处淮河流域、文化同源,凤阳与蚌埠的关系已经超越了都市圈的概念,凤阳与蚌埠有着最现实、最密切的联系。
两城应建立合作、共赢机制。
随着两城向交通枢纽的相向发展,将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
(10)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切实保护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要加强保护乡土文化遗产、乡土文脉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