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导学案(含答案)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22课张可久散曲二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张可久的生平及其思想意识。

2.理解张可久对现实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以景寄情及以通俗之笔状深刻含义的写法。

双调·水仙子·秋思
张可久
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秋风昨夜愁成阵。

思君不见君,缓歌独自开樽。

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

诗意解读这是一支怀念远人的闺怨小令。

作者的感受是独特的。

写法上也是别开生面的。

起句以客观之景致笼盖全曲,突出了秋天之苍凉寂寥。

白雁秋风,又值黄昏时节,“愁”字不点自出。

“写寒云”的“写”用得极为巧妙,写者,画也。

大雁高飞,在云间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故谓“写寒云”。

这里以天边的白雁暗喻远方的丈夫。

前两句一写景,一写人。

天上白雁,人间鸾女,既是映衬,也是对照,且都写得不同凡响。

玉人瘦损,以青鸾顾影自怜作比,意味无尽。

第三句猛回首,说到了昨夜秋风,自然而然点出“愁”字,并不忌讳语直。

愁也罢了,偏又“成阵”,昨霄今日,陷入愁阵不能自拔,愁绪未曾稍减。

“思君”二句,点明题旨,即愁之根由。

思念自己的情人,却又百般无奈,无法见到,于是寻求排遣,歌一番,唱一阵。

“缓”字透露出歌的节奏,一定是凄婉怨艾之曲;也隐隐透露了歌的内容——无非怀人幽怨之辞。

一人哼唱,不仅不能排遣愁闷,反而更添抑郁。

继而又开樽独酌,以求到醉乡去摆脱愁苦困扰。

就这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

然而此时此刻,才刚刚是黄昏时候,那漫漫长夜,将如何熬过呵!结尾的“灯挑尽,酒半醺,如此黄昏”,令人黯然伤神。

特别是“如此黄昏”,为读者留下无尽的联想余地,人们自然会想到“恁般长夜”,有余不尽,味永且长。

名句识记天边白雁写寒云,镜里青鸾瘦玉人。

考点演示这首散曲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尾句简要分析。

答案写闺中女子思念自己的心上人,却又无法相见的苦闷。

主人公思念心上人而不得相见,为排遣愁闷,苦苦地坐着,闷闷地饮着,慢慢地挨着,灯要燃尽,酒已半醉,然而却“如此黄昏”。

人们自然会想到那慢慢的长夜将如何熬过,由此表现主人公的思念之深重。

一、作者简介
张可久(约1280-约1348),号小山,庆元(今浙江鄞县)人。

一生坎坷,四十岁前为功名奔
波,后曾为绍兴路吏,七十多岁尚迫于生计,为昆山幕僚。

他专力写散曲,现存作品有小令855首,套数9套,为元人中创作散曲最多的作家。

他的创作中流露出了生活的困窘与抑郁感伤,写尽了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

有的感叹世事,凭吊古迹,有的抒写民间疾苦和儒士悲哀。

他的散曲更多的是向往归隐和悠闲。

他很可能是时隐时仕,不得不出来做小吏,散曲中常表现出悲凉的、渴望田园生活而不得的感情。

有的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沉沦下僚的生活现实。

他的散曲雅正,着力于炼句,对仗工整,讲究蕴藉骚雅,且多熔炼诗词名句,形成典雅工丽的特色。

朱权盛赞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食烟火之气,真可谓不羁之才”。

二、写作背景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张可久沉沦下僚,生活窘困,穷通无定,看尽世态炎凉。

对生活的感受深切,且感情是沉痛的,因此他的一些散曲借景抒情,表达不满。

《正宫·醉太平·无题》
张可久凄凉的境遇,加上社会世态人情淡薄,社会风气极端恶劣,混浊污秽,作者深处其中,激愤难抑。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嫌命窘.(jiǒnɡ) (2)倚.树(yǐ)(3)攒.(cuán)
(4)盛钱囤.(dùn) (5)馄饨
..(hún tun)
2.填空。

(1)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比人心山未险。

(2)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绝顶峰攒.雪剑
攒:聚集
(2)阴洞吼飞廉
..
飞廉:传说中的风神
(3)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
窘:困窘无奈
(4)清廉贬入睡馄饨
..
馄饨:同“混沌”,懵懂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这是一首在极尽描写天台之险后,笔锋急转点明主旨,意在借山势之险恶写人心更险恶的叹世之作,用景衬情,从中抒发作者对元代世道危艰、人心险恶的社会现实的慨叹与愤懑。

《正宫·醉太平·无题》
这首元曲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择手段追求金钱的无耻之徒,从一个侧面揭露出元代社会的病态和世俗风气的腐败,由此对世风败坏、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人情世态作了有力的抨击。

《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
1.构思奇特
本曲首句便在“奇”、“险”上落笔,以剑喻山,以冰帘喻瀑布,剑峰、冰瀑、哀猿、啼鹃形成统一的氛围,使人意悚神骇。

末句笔锋一转,点明“比人心山未险”的主旨,引起人们的沉思。

这种构思,迥异于常见的写景小曲。

2.写景与议论融为一体
本曲前五句组织一连串形象描述天台的“险”景,写“险”象,兴中有比,一方面收到生动形象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使比山更险的人心已寓不写之中。

写景与议论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正宫·醉太平·无题》
1.善用比喻、语言通俗
《正宫·醉太平·无题》未用一典,全用口语、俗语设喻,切合嬉笑怒骂的讽刺,与小山多数散曲好用诗词语、雅丽风格迥然不同。

2.采用“鼎足对”的表现手法
此曲在音律上平仄相间,和谐响亮,鼎足对三句皆施俊语,恰是务头所在。

故周德清评此曲:“窘字若平,属第二着。

平仄好,务头在三对,末句收之。

”(《中原音韵·作词+法·定格》)
1.《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中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天台山的险?
答案烘托,“哀猿”突出了猿叫之惨烈,从而给人以险的感觉;“雪剑”说明山峰积雪形状,形容绝顶峰陡峭尖寒。

用典,用“杜鹃啼血”的典故凸显山之险烈。

2.《正宫·醉太平·无题》中“胡芦提倒稳”一句写出了作者的处世态度,这种处世态度是
否消极?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这句话表面上看未免有消极颓废的思想,但这只是诗人愤激不平的反语。

倘若他真的能做到糊里糊涂,一味装聋作哑、麻木不仁,那么,他大可不必愤世嫉俗,对种种腐败丑恶的社会现实大加抨击,而应处之泰然,或去过真正的田园生活。

但事实表明作者对这个道德沦丧、贤愚颠倒的社会是愤愤不平的。

他的感叹,正是无可奈何佯装糊涂,因为他既不甘失足掉进大染缸同流合污,又无力扭转乾坤,这也反映了元代知识分子消极反抗的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