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新

2011版初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新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物理课程标准
前 言 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 实施建议
根据对所 有学科统 一的修改 要求,调 整表述
保持原结 构不变, 调整表述
保持原结 构不变, 微调“科 学探究”, 修订“科 学内容”
根据对所 有学科统 一的修改 要求,调
整表述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一部分 前言
保持“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大内容 不变。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附录1:学生必做的实验说明
增加
操作性:7个,测量性:4个,探究性:9个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用表测量时间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用电压表测量电压 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测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成为其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
《标准》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经历水平。
1.1.2 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 1.4.2 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有所作为。 2.2.2 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2.6 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评价应注意的问题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五部分 附录
增加 ●附录1:提出对学生实验项目的明确要求(20个)
微调 ●附录2:规范行为动词(原稿)
增加
●附录3:改写科学探究实例,并加“评析”
例1:什么时候磁能生电?(侧重课内完成) 例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侧重课内完
成) 例3:比较材料保温性能?(侧重课外完成)
了解水平
行为动词: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举、说明等
基本特征是复述。 即把已经学过的知识,通过回忆,按-问题的要求
陈述出来。
认识水平
行为动词:认识
基本特征是: 理解水平
不仅需要通过回忆提取所学过的相关知识,还要对所学 这些知识有所领悟,能在具体问题中辨认和识别它们。
行为动词:解释、理解、计算
基本特征是转化。 能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知识的本质特征。
认知性目标
水平
了解 认识 理解
行为动词举例
了解、知道、描述、说出、列 举、举例说明、说明。
认识 解释、理解、计算
技能性目标
独立操作
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 、会根据….估测、
会用….测量
体验性目标
经历
认同 内化
尝试、观察、经历、探究、能
关心、关注、有意识 养成
修订细节关注
一、调整了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
《标准》中以下的内容要求都属于认同水平。
1.1.4 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 1.3.2 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1.3.3 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4.7 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3.5.1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6.4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基本特征是-------会
Hale Waihona Puke 《标准》中的以下技能要求都属于独立操作的水平
1.1.2 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 1.2.2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2.1 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
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 2.2.4 会测量力的大小。
。。。。。。
调整
● 对原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增加了该建议的指导思想以及实施评价中应注 意的几个方面,进一步修改了评价内容,加强了评价建议的指导性,通过介绍 评价的多种方法,增加了评价的针对性,通过增加具体建议及样例等加强了评
价建议的可操作性。
原(实验)稿
评价目的
评价的内容
现(修订)稿
指导思想
评价内容
评价的形式
评价方法与使用
三级主题进行了微调,由原68个减为63个。
一级主题 物质 运动和相互作用
能量
二级主题
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物质的属性 物质的结构和物体的特性 新材料及其应用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和力 声和光 电和磁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机械能 内能 电磁能 能量守恒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三级主题
4个 4个 14 4个 2个
地的水资源状况。 1.2.1 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
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1.2.2 知道质量的含义。
。。。。。。。
《标准》中属于认识水平的共11条,(占17.46% )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5 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 结果;
整体思路:
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培养 目标,保持《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原有的整体框架结构和核心内容不变;在 此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中与“科学内容”相关的行 为动词,适当增加实例,调整“实施建 议”,仔细推敲文字表述等。
保持总述、三维目标分述的结构,对具体行文进行微调。
调整
● 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 行了梳理与微调;
● 对“知识与技能”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 “认识”,其它仅做文字推敲;
● 对“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从观察能力、提问能力、信 息收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交流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进行 了重新梳理;
关现象。 2.2.9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 2.3.1 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3.5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4.2 通过实验,认识磁场 3.1.2 通过实验,认识能量或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 3.3.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4.1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5.2 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 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
● 关于“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修订后只要求“列举”,不再强调“说出特 点”。
5. 知识内容适当整合,既降低了难点,又为教师教 学留下了可以发挥的空间。
●原来“初步了解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 料的一些特征” 等3个条目,通过“新材料”整 合为一条,而原来的具体内容则作为例子列入。
●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行了适当整合,并做了 文字推敲。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调整
1、调整结构标题: 一、科学探究
课程内容 (内容标准) 二、科学内容
内容要求(含例)
(内容标准)
活动建议
2、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表述进行了微调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调整
3、科学内容保留了原来3个一级主题、14个二级主题的内容不变,对
修订细节分享
二、 明确了要求,使教学心中有底
1. 明确了对科学内容的目标要求
《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分为三大类: 认知性目标-----了解、认识、理解 技能性目标-----独立操作 体验性目标----- 经历、认同、内化
认知性目标
认知领域中只设立了解、认识、理解三个层次,不再使用 “初步认识”、“大致了解”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说法。
●“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 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 频率和波速”。
3. 小学科学课程中已学习的物理知识,初中又没有 进一步提升的内容,则没有必要进行简单地重复。
●删去了“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 点”。
4. 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 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标准》中属于理解水平的共4条,(占6.34% )
1.2.3 理解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 理现象。 2.2.7 理解压强。 3.4.2 理解欧姆定律。 3.4.5 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技能性目标 是对课程内容在操作技能方面的要求,是对所
提出的项目能独立地进行操作,即要“会”。
行为动词: 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估测、会连接等
微调
课程性质
在“课程性质”中,分别从物理学所含内容、物理课程的功能、物理课 程的实验特点、物理课程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 的课程性质
现四大段 (原表述:“课程价值”5个方面)
微调
课程设计思路
按各学科的统一要求行文,把原“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
课标修订的具体内容
调整
《标准》中属于了解水平的共48条(占76.19%)
1.1.1 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 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1.1.3 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
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 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
原(实验)稿
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 学习的轨道
现(修订)稿
重视科学探究式教学
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
在科学教学中注重落实三维课
而异的教学方式
程目标
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
加强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联
用及其他学科的联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