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现代全球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同样也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上的城市的发展中出现了人口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一系列的问题。

这些问题与城市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也在不断地探索中尝试着各种城市规划,更新着各种城市规划理论,力求找到能完善解决城市规划中的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本文从西方现代城市规划谈起,阐述了城市规划中的各种理论,希望能从历史中的各种城市规划中得到解决当前城市规划中的良方,能促进当今城市规划健康发展。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从自然中走出,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渐走向了文明。

从渔猎文明发展到了农业文明,再发展到工业文明,由工业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的信息文明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提高,工业化的程度已经走到了顶峰,但同时工业文明也带来了全球环境、资源、人口等一系列问题,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和喧闹拥挤的街道渐渐侵占了原本宁静优美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膨胀的钢筋水泥吞噬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沥青水泥路面覆盖了泥土、水沟和池塘。

灰色取代了绿色,成为城市令人压抑的基调。

城市规划一路走来,也在不断城市规划实践中,不断地更新理念,不断地加快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实践。

人类对城市的规划的历史,东方的可以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规划主要是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

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而西方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书中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

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产业革命前的欧洲城市,除罗马等少数城市外,一般规模较小。

多数城市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功能和基础设施都比较简单,卫生条件也差。

城市规划多侧重于防御功能和政治需要,封闭性强。

城市规划的内容主要着眼于道路网和建筑群的安排。

近代产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城市中的交通拥堵,污染严重等问题,人们从社会改革角度对解决城市问题所作的种种探索,寻求近代城市规划合理规划的道路,在此过程中,西方城市规划师们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推动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了百年而经典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近代城市规划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空想社会主义近代西方城市规划的探索应该说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的,空想主义可以说是现代城市规划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空想社会主义的始祖托马斯·摩尔创造了乌托邦概念,其中期望通过对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的改革来改变当时所处的,不合理的社会,以建立理想社会的整体秩序,在其中也涉及到了物质形态和空间组织方面的内容,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建筑、社区和城市。

随后的欧文对空想社会主义中的城市规划进行了进一步完善,他在1817年给“解放制造业穷人委员会”的报告中提出了理想居住社区计划。

他认为,社会的理想人数应介于300人到2000人之间,最好在800到1200人之间,人均1英亩耕地活稍多一点。

在这样的社会能达到节约生产目的和满足基本需要。

他本人并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协和村的实验基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欧文的基础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家傅里叶也对城市规划进行了探索,他从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自己的城市规划理论,认为“保证”阶段的城市建设形态应该是同心的模式来建造:中间是商业区和行政区,外围是工业区,在外是农业区。

在最里圈,开放空间占地面积必须等同于建筑物的占地面积,在第二圈,开放空间占地面积是建筑物占地面积的两倍,在第三圈是三倍。

房屋的高度必须根据街道宽度而定,废除围墙。

在理论基础上,傅里叶也对城市规划进行了一定的实践,例如在法国、在阿尔及利亚和新喀里多尼亚都进行了实践,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

在前人的基础上,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对现代城市规划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都以失败而结束。

失败的原因多多方面。

但是对现代城市规划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理论。

在这些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经济范畴,而且看作是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显然比停留在造型城市艺术上要全面,也更深刻。

这些理论成为“田园城市”、“卫星城市”等理论的渊源。

田园城市“田园城市(Garden City)”是世纪之交霍华德提出的经典理论,认为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城市灾难的渊源,要限制自发膨胀。

城市人口集中也是大致膨胀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城市要和乡村结合,还提出当城市发展到规定人口时要在离它不远处建立另一个相同的城市,城市周围永久保留绿地。

田园城市是以绿地为空间手段解决城市社会卫生状况的方案。

实际上,可以在1870年F.Olmsted提出的“绿肺”概念中已经发现其雏形。

“绿肺”概念可以视为“田园城市”方案的空间手段的根源。

E.Howard的“田园城市”方案不但是这个时期的城市社会改革的标志性方案,而且还由于其方案的社会价值观念和大量经济方案的内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而被普遍地认为是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霍华德1902年以《Garden City of Tomorrow》为书名,重新发表了他的1898年末造成重大影响的《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田园城市的名字和思想迅速传遍了大西洋的两岸。

一年后,他马上雇佣了Unwin和Parker两人来完成3万人的Letchworth 的规划设计,Letchworth是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直接造成的城市规划实践的第一个案例。

在1909年,Unwin和表兄弟Barry Parker就第一个田园城市Letchworth 的建设实践合著了题为《Townp1anning 1n Practice》的专著,对“田园城市”建设的实践过程作了全面的总结。

这本书无形中影响了早期现代城市规划对自身过程的认同。

Unwin是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上半叶的规划师。

针对工业革命后大城市过份拥挤造成的城市卫生问题,防灾问题和社会问题提出采用绿地为解决手段的还有Patrick Geddes,而Geddes在1904年发表的著作《City Development,A Study of Parks,Gardens and Culture Institutes》,更进一步地提到了从文化角度来观察研究和从历史来审视城市发展。

这在当时比霍华德及其同伴Unwin的工作都更带有学术性。

Geddes在1915年发表的《Cities in Evo1ution:An lntroduction to the Planning Movement and the Study of Civics》更进一步把他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深度推上一个台阶。

与对欧洲城市下层阶级生活状况调查分析相对的,必须要提到对北美城市中非洲移民生活状况的调查研究。

其中,最有影响的有William.E.B.Dubois在1899年发表的专著《The phi1ade1phia Negro》。

这部著作被视为恩格斯的《英国的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姐妹篇。

Dubois除了担任大学教授外,还写作小说,热心参与政治。

他对现代城市学中种族研究、城市社会学和城市发展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位独立的、批判性的思想家,Dubois始终在情感上同情处于社会下层的非洲移民,他在1961年以93岁高龄参加了共产党,并入了加纳国籍。

Camillo Sitte是这个时期“艺术地看待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在1889年发表的《艺术原则下的城市规划建设》一书,当年就出版了第二版,他在书中“纯艺术”地分析新旧城市的差别。

他对于规划的贡献无疑在于,在城市规划在集中讨论城市所二维扩展的时代,使当时的学术界意识到了城市建设的三维性,这本书既受到一些人的拥护,也遭到了另一些人的强烈批评。

1906年在曼海姆召开了德国建筑师与工程师协会大会,会议通过的《城市设计原则》充分反映了这个时代对待城市规划应该做什么,怎么做的规划理论核心问题的两种相当对立的思想:技术地还是艺术地看待城市规划。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

卫星城镇规划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

这是卫星城镇的思想萌芽。

根据霍华德的设想,1919年英国规划设计第二个田园城市──韦林时,即采用了卫星城镇这个名称。

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在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而现阶段的第四代卫星城,为多中心敞开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和主城联系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中去。

建立卫星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大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疏散大城市的部分工业和人口,同时也是为了抵消大城市对周围地区的人口吸引力。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

卫星城市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可以分担中心城市的一部分功能,是中心城市职能的延伸。

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光辉城市在战后经济恢复的大背景下,需要重建大量的住房来供人们使用,柯布西耶大胆的将工业化的思想引入到城市规划上来寻求解决大量性建筑的需要。

因此,他提出了“光辉城市”,描绘了城市生活的高级状态。

“光辉城市”主张用全新的思想来改造城市,在城市中建造大量的高层建筑,现代化的高效率的交通网,减少建筑和交通网占地面积,从而,能够腾出大量的用地用作绿化和供人们活动的场所。

为人们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就是城市中心人口密度过大,城市中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日益增多,速度日益提高。

但是,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与城市规划方式与现有的要求产生了严重的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