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蜀相教学设计李进玉学习目标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

学习重点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相》。

二、课前检测(见多媒体)三、熟读成诵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它。

问: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伤、叹惋。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朗诵,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2.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

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 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3)、诵读指导: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四、整体感知诗的首联、颈联、颔联,尾联各写了什么内容?首联:以问路时的问答形式,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

颈联:精辟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壮志未酬五、品味探究探究一:说一说,在首联当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有何作用?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明确? 丞相——不称“蜀相”,亲切?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为问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探究二: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明确:自、空。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知音少的感慨。

? 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

神于诗者,妙合无限。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探究三:在颈联当中,诗人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提示: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探究四:诗歌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英雄”指谁?明确:诸葛孔明、功业未就者、诗人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涕泪满裳!?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这两句诗为什么会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明确:每逢国家动荡之秋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的理想。

六、课堂检测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首联一问一句,写“丞相祠堂”。

一个“寻”字,饱含着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热爱之情,其急切之态也跃然欲出。

B 颔联描绘了古词的春日景色:春光照耀绿草,绿草辉映石阶;隔夜黄鹂,婉转地唱着歌儿。

C 颈联先写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刘备曾三次访问他,商量天下大计,次写诸葛亮毕生辅佐刘备、刘禅,开创大业,匡济危时。

D 尾联是说,诸葛亮出师未捷就死了,给历史留下了永远的遗憾,所以“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七、小结本诗的主旨是什么?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八、拓展延伸作业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武侯庙杜甫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比较《武侯庙》和本诗,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表达方面有何异同?明确:《武侯庙》确实不错,但相比而言,还是显得有些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

从思想情感上看,《武侯庙》显得太过冷清,而《蜀相》满怀痛惜与悲怆。

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壮志未酬的悲慨未在《武侯庙》中体现。

2.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武侯庙》中“空”字与“秋草”相连,意思是“只有秋草”,写出的只是荒凉,而《蜀相》中的“空”则与“黄鹂”“好音”相连,以盎然的春意反衬祠堂的冷清,表现出了诗人的孤单冷落,为后面的悲怆之情的抒发做出很好的铺垫,显然更为深沉,更耐人寻味。

人教版《蜀相》教学设计河北阜城中学张立杰【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

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

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

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

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

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 )为主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__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听朗诵,然后学生读)(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寻,泪。

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3、【涵咏字句,品出诗味】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问题1、:“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柏森森”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句意: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映照着台阶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颔联句意: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问题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明确:自,空)问题3、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与“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有两层含义①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悦的情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