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的特点及传承发展
班级:姓名:
摘要:民间游戏源于民众的娱乐生活,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
民间游戏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在新时期新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立足民间游戏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其积极向上的娱乐性特点做好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
关键词:民间游戏民间文学时代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间游戏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游戏方式,但在理论意义上它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时代意义与理论价值都不容忽视。
中国民间文学的多民族性质也决定了民间游戏所寄存的地域的广泛性,方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
民间游戏的所具有的特点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价值,基于此我们所应承担的传承与发展的责任是不容忽视的。
在民间各地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生活气息、风格各异的游戏,这就是所谓的民间游戏,它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
一民间游戏所具有的特点。
第一、民间游戏使用的玩具简单。
民间游戏即使需要的玩具也比较简单廉价,多是以废旧物品替代即可。
如拈石子亦称“抓子”、“拈石子”。
它是民间的一种传统儿童游戏。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
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其一般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
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
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先俯拾对方选定二子,再把其余二子叠高,再俯拾之。
按以上程序顺利完成者为赢。
所玩之子,后有改用内装砂子的小布袋的拈子游戏。
第二、民间游戏有浓厚的趣味性与民间文化特色。
趣味性是游戏的生命,有些游戏能够流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符合游戏的特点。
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边念儿歌边跳,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位置由低到高。
另一类民间游戏儿歌的趣味则更具文化特色。
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如藏族的一首《催眠歌》:
是小孩,在襁褓
好好睡,好好睡
睡觉给个好机会。
小马备鞍送给你,
天上的星星摘给你
花花喜鹊捉给你
割上牛尾送给你,
缝上衣服送给你,
漂亮的小鞋做给你。
①
此外如斗蟋蟀更是在民间流传久远。
斗蟋蟀亦称“斗促织”、“斗蛐蛐”。
系以蟋蟀相斗为戏的娱乐活动。
相传始于唐代天宝年间(742-755),《宋史-贾似道传》也有斗蟋蟀的记载。
明代盛行,有谣云;“蟋蟀瞿瞿叫,宣德皇帝要”。
传至清代,活动越发考究。
“白露前后,训养蟋蟀,以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
斗赚绩。
提笼相望,结队成群,呼其虫为将军。
斗时在台上两造认色,或红或绿,曰标头,台下观者,即以台上之胜负为输赢,谓之贴标斗。
分筹码,谓之花,以制钱一百二十文为一花,一花至百花、千花不等,凭两家议定,胜者得彩。
②而民间说唱作为民间游戏必不可少的形式更显现出浓厚的趣味性。
民间说唱是作为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艺术,具有明显的娱乐性。
“一般的民众未必读小说,未必时时得见戏曲的演唱,但是讲唱文学确是时时被当做精神上的主要的食粮的,许许多多旧式的出赁的读物,其中几全为讲唱文学的作品。
这是真正的像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的一种民间的读物,被妇孺老少所深爱着的作品。
”③第三、民间游戏对促进儿童发展有独特的作用。
毫无疑问民间游戏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儿童的游戏。
如滚铁环作为一种儿童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
男孩手持一根顶端有弯槽铁棍,推一直径一尺多的铁环向前飞跑,发出”哗唧哗唧“的声音,昔时在民间很是流行。
还有跳绳子亦是一种有益儿童身心健康的民间游戏。
跳绳子古称“跳百索”。
早在明代已流行。
“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
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
”④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
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
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
或单脚跳、双脚跳。
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
这些传统的民间游戏让幼儿从中得到成长,使得民间游戏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财产可以得以延续,让从民间来的游戏,重新回到民间,并在我们民族的世代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壮大,焕发出新的时代特征!
二民间游戏的传承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丰裕,一些生动有趣的民间游戏不再为人们尤其是
孩子们所熟悉,电视、电脑、影牒等高科技产物走进了家家户户,现代的孩子们也更钟情于这些新奇的高科技电子玩具(如遥控玩具、电子宠物、游戏机等)。
而在一些幼儿园教材中的体育游戏虽然也具有一定的锻炼目的,针对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安排,但却没有民间游戏具有浓厚区域文化气息、玩法简单易学、趣味性强、材料简便、不受人数、场地、环境限制等特点。
我们不少传统的民间游戏已濒临失传的危险。
如阿拉善民间传统棋牌游戏是蒙古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棋类游戏,它不仅是智慧的象征,也是一种精美的民族手工艺制品。
但部分棋牌已经面临失传,羊拐布古、诺日布等棋牌游戏只有阿拉善北部的老一代人才会玩。
当次情况下政府部门给予了极大的重视,阿拉善左旗文化局为了恢复古老的民间游戏和面临失传的民族文化,投资2万元资金制作了蒙古象棋等8种棋牌,还绘制了带有民族图案的精美木盒,给阿拉善民族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页。
对于这些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是极为深远的。
上述对于蒙古棋牌的保护对蒙古族文化的研究毫无疑问是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我国地域辽阔的特征也决定了更多的传统民间游戏散布于全国各地,如果对于这些传统民间游戏不加以重视保护,势必导致其面临失传的危机,给各民族的文化研究造成损失。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游戏注定不可能如昔日那般普及,所以采取特别的保护措施是对民间游戏加以传承发展的另一重要渠道。
呼麦是与蒙古族长调民歌、马头琴并列为蒙古族最典型的文化表现形式。
但随着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呼麦的生存和传承面临巨大挑战。
2007年8月,内蒙古就呼麦“申遗”事宜组织专家进行项目调研论证、材料收集整理及比较研究。
2008年9月,申报材料通过文化部评审,如期上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继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成功之后,内蒙古又一冲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2009年9月30日,被誉为世界音乐界“天籁之音”的中国蒙古族呼麦在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议批准的7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成功与福建南音、南京云锦等22个中国申报的项目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继蒙古族长调民歌之后,内蒙古第二个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
呼麦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内蒙古、新疆地区以及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的蒙古族聚居地区。
相传,古代蒙古族先民在深山中活动,听到小溪流淌,瀑布飞泻,禽兽鸣叫等,便模仿其声,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呼麦。
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等。
由于其地域不同,其演唱方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形成一道道绮丽多姿的音乐风景线。
呼麦的申遗成功展现了政府部门对于民间游戏的重视与保护力度,但民间游戏的广泛分布特征注定保护传承民间游戏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
对于更多日渐不为人所熟知的民间游戏我们一方面须就其游戏特点加以革新发展,使其更具有时代主题,另一方面则需做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不让一些淡出时代舞台的民间游戏濒临失传危险。
不少民间游戏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它们是祖先留给人类的共同财富。
发掘它传承它、保护它不但体现着现代人类对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体现着对于我们自己历史的善待。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中华文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未间断的传承在世界文化史上更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民族意识的理性回归,民间游戏的传承与发
展工作一定会做的更好,属于中华文化的民间游戏必将在新时期里更加显耀。
参考文献
①青海省循化县文化馆编印《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民间歌谣》1989年
②据清.顾禄《清嘉录》
③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上册)第十页,上海书店出版,1984年
④沈榜《宛署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