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考语文文言文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
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
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
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
苦下县寡陋,复游学长沙,好事者闻其名而访之,皆谢不见。
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
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①,然不多作。
尝曰:“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注)①半山老泉:“半山”“老泉”分别是王安石、苏洵的号。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媵人持汤.沃灌(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请借不许.(4)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B.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C.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D.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27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4.甲乙两文都表现人物的勤奋好学,但写法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热水(2)破(3)答应,同意(4)肩负,扛2.B3.(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2)十年以内正应该读书,四十年后才考虑写文章罢了。
4.甲文先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再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学;乙文则通过阎正衡借书记诵、以薪换书、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直接表现他的勤学品质。
【解析】1.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
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汤.”,热水;“许.”,答应,同意;“荷.”,肩负,扛。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翻译为:那个老年人生活上缺少柴草,正好阎正衡家有山场,他就向请求那个老年人允许他每天馈赠一担柴草。
故可断句为: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
选B。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字词:“以”,因为;“口体之奉”,吃的穿的;“方”,正好;“谋”,考虑。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文本内容即可。
甲文“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 写自然环境的严酷;“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同舍生对比,衬托作者的勤奋好学;乙文则通过“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
”借书记诵;“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以薪换书;“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墨子、杜诗等莫不手抄。
”亲手抄书等具体事例,直接表现他的勤学品质。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参考译文:(甲)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
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
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乙)石门的阎正衡,字季蓉,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他所居住的地方偏僻简陋,不能得到书,(他就)从朋友那里借到《文选》和及其注解。
读了几个月,都能够记诵。
同村有一个老年人,家里有《史记》这本书,他去借阅(那个老年人)却不答应,请求到他家里读也不答应。
那个老年人生活上缺少柴草,正好阎正衡家有山场,他就向请求那个老年人允许他每天馈赠一担柴草(以换取《史记》的借阅权),老年人才答应他。
阎正衡就吃完早饭担着柴草携带着笔墨前往阅读,边读边写,几个月才完成。
后来(他)被补为贡生,参加省试,更卖掉田产购买上千卷图书,日夜阅读,他的学问更加充实。
阎正衡喜欢抄书,九经、三史、老、庄、管、荀、韩非、墨子、韩文、杜诗没有不被抄写的。
他做的文章峭劲雄悍,风格和半山老泉类似,可是从不多写。
他曾经说过:“文章用来传达道理的,道理不充足,那么文气就不充实,只用修辞怎么能达到呢?我学问未达到,十年之内应当多读书,四十年后才打算写作。
”2.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二)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节)(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
②畚(běn)锸,畚箕铁锹。
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树林阴翳..阴翳:阴暗B.苍颜..白发苍颜:苍白的颜色C.颓然..乎其间颓然:颓废的样子D.杂然而前陈.者陈:陈列、摆放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语段(一)中,描绘滁人游乐的作用是什么?472.请结合两个文段,简要谈谈欧阳修和苏轼在对待民众的态度上有什么相似点?【答案】1.B2.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或:自有他的乐趣。
意对即可)3.①描写众人游乐的热闹景象,反映出滁州百姓生活安宁,从而表现作者政绩卓著。
②写游人之乐是为了表现作者的与民同乐。
4.两人在做官上都以民本,关心百姓,深受百姓爱戴。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B项有误,“苍颜”的意思是“脸色苍老”。
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从”“乐其乐”是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及结构安排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
滁人可以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都是太守励精图治的结果。
先描述滁人的游乐,一方面是为了突出太守的治理有方,另一方面是为下文写太守“醉能同其乐”做铺垫。
4.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
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从“醉能同其乐”“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可知,欧阳修和苏轼都体恤百姓,深得人心。
(一)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二)选自《宋史》作者:脱脱年代:元参考译文:(一)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小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游山啊。
到溪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香甜,酒水清澈,山中的野味野菜,杂乱地摆放在前面,这是太守在举行酒宴。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落到山顶,人的影子散乱一地。
太守下山回家,宾客跟随着。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那是因为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在快乐啊。
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宾客的快乐为快乐。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