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最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练习课教学设计

精练巧练,练中提值——《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与对比》教学设计广丰县五都小学吴张良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与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能正确、快速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

2、运用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比练习,帮助学生从复杂的中实际问题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最后轻松解决问题。

3、使学生经历“合作,交流,探索,总结”,并意识到“合作,交流,探索,总结”的重要性,今后能自主地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正确、快速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正确进行分析与对比,熟练将复杂的生活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教学关键:精设练习,引导巧练。

练习内容分层,层层递进;练习形式多样:合作,抢答,填空,连线等。

帮助学生分析知识、总结方法、渗透思想,使学生练中巩固,练中拓展,发挥练习课的最大值。

教具准备:PPT课件1份(呈现题目),学生作业纸每小组3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调整状态。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数学练习公开课,可是有一些同学认为练习课不重要,上新课时我已经懂了,所以可以不用认真听讲,也不用认真读题和思考了,你们怎么看?2、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同学们的觉悟都很高,其实练习课也很重要,也要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并且和老师,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这样才能在练习课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更有价值的东西。

4、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有信心上好这节练习课吗?【设计意图:练习课通常枯燥乏味,学生不愿学,教师不想教。

本节课前先将这一问题抛出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小练几手,巩固提升。

(课件逐一呈现练习题)1、连一连。

(口答完成,区分概念)A、爸爸的爸爸舅舅B、最大公倍数妈妈的兄弟爷爷爸爸的妈妈阿姨最小公因数(1)问:爸爸的妈妈可以和阿姨相连吗?为什么?(渗透“对应”思想)用数学的话说,爸爸的妈妈和阿姨是不“对应”的,所以不能连。

课件出示“对应”思想,问:爸爸的妈妈对应的谁?(2)第2题这样连同意吗?问:什么叫公因数?什么叫公倍数?什么叫最大公因数?什么叫最小公倍数?问:最大可以和公倍数相连吗?(不可以)为什么?(没有最大的公倍数)问:最小可以和公因数相连吗?(可以,所有自然数都有因数1,所以几个数的最小公因数是1)【设计意图:语文课中常有的练习形式放在数学课中练,幼儿时常唱的《家族歌》内容拿到数学课中练习,既吸引学生兴趣,又渗透“对应”思想,同时引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相关概念,通过第2个连线题,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这两个概念及相关知识。

本环节是有效练习的开始,也可看作有效练习的第1个提升。

】2、找出12和18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1)学生分组完成练习,一部分学生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一部分学生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同时指2名同学演板。

(2)集体订正,交流小结:几个数的公因数个数是有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都是它们的公倍数,没有最大的公倍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巩固练习。

通过练习巩固“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求法”。

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相似,因此,本环节设计“分组练习”,避免重复练习,腾出时间进行其他有效练习。

】3、找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4和5 9和11 6和18 15和30 8和10 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4、填一填。

①a是b的倍数。

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②a和b只有公因数1。

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1)课件出示3、4题,先让学生在练习纸上独立练习,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能直接写出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可以直接写。

(2)4人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方法。

(3)小组代表汇报结果和方法。

(4)分类小结。

(5)集体交流第4题结果。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提升练习。

学生通过“填空——分类”进行观察与思考,发现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简便求法,并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提升。

本环节可看作有效练习的第2个提升。

】5、选一选,填一填。

6 12 17 20(1)()和()的最大公因数是6。

(2)()和()的最大公因数是4。

(3)()和()的最大公因数是1。

(4)()和()的最大公因数是2。

(5)3和4的最小公倍数是(), 4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 6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 5和20的最小公倍数是()。

学生独立思考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先小组内讨论,后“抢答”完成,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为开放练习。

内容上学生思考的空间比较大,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形式上“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学生发展的机会比较多;风格上采用“抢答”,调动学生练习的兴趣,教师及时评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三、联系应用:我来解决。

1、五(1)班有男生24人,女生32人。

上体育课时,老师要让男、女生分别排队,并且使每排人数相同。

可以排吗?每排最多可排几人?此时男、女生各有几排?2、有一包糖果,平均分给5人或6人,都正好分完。

这包糖果至少有几块?有一包饼干,平均给5人或6人都剩下3块,这包饼干至少有几块?3、广丰东门停车场的公交车每天早上6:00同时发车,其中桐畈车每隔15分钟发一次车,杉溪车每隔20分钟发一次车。

问:早上6:00同时发车后,至少过多少分钟这两路车会同时发车?到中午12:00,这两路车一共同时发车几次?4、有一张长15分米,宽9分米的长方形广告纸,要把它剪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而且没有剩余。

问:小正方形的别长可以为几分米?最大为几分米?(1)课件出示以上4道生活题,说:这4题都是来自实际生活,题目很长,看着很难,其实,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很简单,以上4题实际是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清楚到底是求最大公因数还是求最小公倍数。

(2)学生独立读题,思考。

(3)组内讨论,把结果写下来。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5)4人一组,每人各选1题去解决。

(对有困难的同学其他同学帮忙,做完后互相检查,同时指4名同学演板)(6)结合演板快速订正。

(7)反思小结。

问:我们刚才是怎样解决这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的?教师帮助学生小结:我们把复杂的实际问题,转变成简单的数学模型,再用数学知识去轻松解决问题。

其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都很复杂,但只要我们常常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去思考,把它转化成“数学模型”,就能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应用练习。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将到生活中去。

此话说来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往往是很复杂的,很多人学了数学知识,但真正解决问题时却不会用。

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学生也成为这样的人。

本环节一方面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创设常见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抽象出简单的数学模型,并帮助学生总结方法。

学生不是单纯地进行解题练习,而是在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环节可以看作是有效练习的第3个提升。

】四、分析对比,变型深化。

1、五(1)班同学不足50人,做操时每行站6人或8人都正好站成整行,这个班应该有几人?2、王老师把25本练习本和35块橡皮平均奖给在校表现优秀的学生,结果练习本多出1本,橡皮却少了1块。

你能算出得奖的学生最多有几个?3、爸爸工作4天休息1天,妈妈工作3天休息1天,5月1日两人同时休息后,至少过几天两人再次同时休息?(1)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分析:每道题实际是求什么?(2)小组内交流想法。

(3)全班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继续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分析应用,对比强化。

但本环节并不是上一环节的重复,而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和提高,变型和深化。

学生在本环节中不是模仿练习,而是分析、思考、应用练习。

本环节可以看作是有效练习的第4个提升。

】五、全课反思、总结升华。

1、你在本课中学会了什么?还有别的收获吗?有哪些遗憾?2、送给同学们2句话。

a、只要你用心去观察,只要你用心去探索,你就会有新的发现。

b、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让生命树更加有生机和活力。

【设计意图:如果说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课尾的总结是课堂教学中的升华”。

本环节不仅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更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以送给学生两句话为结尾更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六、课后拓展:挑战自我。

1、数学小论文:如何又对又快地求出一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3、一筐梨,2个2个分多1个,3个3个分多2个,5个5个分多4个,这筐梨至少有几个?4、从小明家到学校原来每隔50米安装一根电线杆,加上两端的两根一共是55根电线杆,现在改成每隔60米安装一根电线杆,除两端的两根不用移动外,中途还有多少根不必移动?【设计意图:课后拓展,将探究的时空进行延伸。

同时拓展内容也是分层次的,有易有难,供学生自由选择,体现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

】板书设计: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练习与对比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最大公倍数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最小公因数1公因数和最小公因数练习课五(7)班朱红娟 2010年3月12日教学内容: 教材P30练习五的第12~14题。

教材简析:练习五第12~14题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第12题通过选择、连线,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第13、14题通过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又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技能。

思考题是让学生在相对复杂的情境中,运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既有利于学生感受最大公因数的应用价值,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有条理思考。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运用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弄清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教学难点: 弄清公倍数和公因数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继续完成一些公因数、公倍数的有关练习。

二、基本练习1、写出36和24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是多少?2、写出100以内和6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