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财政法第三章金融法第一节概述金融概述(1)概念:370页教材财政,也称为国家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和满足公众需求而借助政治权力获取、使用和管理财富的活动的总称。
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整个社会经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各种市场实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即私营经济;另一种是公共经济,即国家或政府之间以及它们与市场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
金融作为一个经济范畴,与私营经济相对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分配。
金融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并不总是存在的。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与国家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没有国家就没有金融,金融是伴随着一个国家的出现而来的。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一个国家不创造物质财富,但它消耗大量的物质财富来维持其统治。
因此,有必要从社会中收集一部分财富,以便凭借其政治权力来使用。
财政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财政的本质是在社会产品分配中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没有金融,国家难以生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无法正常运转、生存和发展。
金融是保障国家和人民安全的重要手段。
在财政理论中,有社会共同需要理论(该理论认为,财政是为满足社会的共同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集中分配关系,这是中国学者在XXXX时代编写西方财政著作时介绍的),国家分配理论(自XXXX时代以来,它一直是中国财政的主流观点,主张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以及公共财政理论(这一概念近年来频繁出现,在中国XXXX时代中后期出现)1998年12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构想,并提出了四项原则,基本确立了以公共财政为导向的财政改革思路。
(2)特征-金融作为一种公共经济,不同于私营经济中的公司金融和私人家庭计划1国民:财政的主体是国家,由国家的强制力保障,而财政活动是以国家法律为基础的。
教科书第370页谈到了财政民族主义的两种含义。
一是国家始终是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主体。
另一个是国家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他国家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2强制酬金:财政作为国家活动,由国家强制力支持要求对方无条件参与国家的财政活动,如税收、社会保险等。
在金融公共经济中,它没有体现私营经济的平等、自愿和有偿3非盈利性:金融的目的是实现公共需求,而非私人经济,后者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财政收支和管理活动的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促进社会福利,而不是为了盈利。
从人民手中拿走它,为人民所用,是金融的根本本质。
4可持续性:就持续时间而言,金融与国家或政府共存,并具有永久的连续性(3)函数1收入分配函数:它是金融最原始、最基本的函数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分配关系的调整上,即财政可以调整国家、企业、居民等各种分配主体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2资源配置功能:财政可以在各部门之间配置社会资源,而税收、预算支出、国债等财政手段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3经济调控功能:资源配置和利用的过程也是宏观调控的过程,因此各国都把金融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4维护稳定功能:基于上述功能,是其实现的结果也就是说,通过在各种经济实体之间有效分配收入和资源,有助于确保经济领域的公平和效率,确保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并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
而且有助于确保社会分配、基本人权和社会稳定领域的社会公平。
——在——XXXX年,美国著名金融家马斯格雷夫提出的金融资源配置函数、收入分配函数1函数和经济稳定函数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函数的新概括,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
金融的经济稳定功能是指金融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其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稳定价格。
上述三个和四个功能可以合并为一个(4)功能:金融的功能决定了金融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1所示。
它决定了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国民经济的发展是财政的基础,但财政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
例如,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金融投资规模,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2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协调——金融手段可以影响国民经济结构,例如,在产业结构方面,对于国民经济的一些基础、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金融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和利润来加快它们的发展,而对于一些限制性产业如烟酒,金融可以通过提高税率和减少投资等使它们在国家的控制下发展。
3 .缓解社会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财政可以通过征收所得税和社会保障支出,在全社会大规模地重新分配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府的社会公平分配目标。
4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金融是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例如,金融可以通过优惠的金融政策和税收政策吸引外资。
通过出口退税、保税区等方式增加出口2.金融法概述(1)概念:371页教材,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调整对象:财政关系,即国家财政收支和财政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包括财政收支管理关系(这是财政关系中最重要和最广泛的关系,包括财政收入关系、财政支出关系和财政管理关系)和财政管理制度关系(这是在相关国家机关之间横向和纵向划分财政管理权限的过程中发生的关系,即中央、地方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主要通过预算支出的划分来体现)具体来说,它包括国家预算关系、税收关系(广义的财政包括)、国家信用关系(如国家、单位和个人在国债发行和偿还过程中形成的财政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广义的财政包括)等。
(3)功能:1。
国家主体性——国家始终是金融关系的主体,在金融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从而使金融法成为公法。
2.适用范围的特殊性——金融法只在金融领域发挥作用——不同于刑法和行政法等其他公法管辖区。
3调整对象的唯一性——由金融法调整的金融关系不受其他法律的调整。
(4)金融法的地位:它是经济法的一个分支,被纳入宏观调控法体系一些学者也认为,金融法应该列为独立的部门法。
(5)金融法律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它包括1税法2国债法——它属于财政收入法体系。
《政府采购法》属于财政支出法体系和预算法,一般规范财政收支。
5.《国有资产管理法》;6会计审计法-财务监督法狭义上不包括税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和会计审计法。
从教科书体系来看,金融法是狭义的。
三级财务管理体系(1)理念:374页教材有些概念被表述为”指国家制定的处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管理权和财政收支的制度”。
(2)结构:(3)历史演变:分为四个主要阶段1高度集中的财政管理体制——从1949年到195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基于政治经济的高度集中和统一,国家实行了典型的统收统支制度,即地方财政收入全部上缴中央政府,地方财政支出全部由中央政府分配1951年至1979年的中央集权制和略分权制,分为几个阶段与统收统支的体制相比,地方政府拥有相对一定的财力和财力,但总体来看,它们仍未摆脱集权。
3.1979年至1993年,中央政府实行了一种收入和支出分开的制度,并将各级的责任分配给地方政府还有几个阶段4自1994年起实行的分税制。
(4)现行财务管理制度:即1994年1月1日实施的分税制21分税制的概念:根据税收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财政管理制度。
早在18世纪末,西方就实施了分税制。
例如,美国自1979年联邦三权分立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分税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实行分税制国际通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分税制2年分税制模式:1)从分税制程度上,可分为完全分税制和不完全分税制所谓的完全分税制将所有税收分为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没有分税制。
然而,不完全的分税制意味着保留了几项分税制,而分税制包括附加、分离和分割(中国)2)从集权和分权的程度来看,可以分为集权的分税制(指税权和税收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依靠中央政府的制度,如英国,法国和瑞典),分权的分税制(只集中立法权,但执法权和财权相对独立的制度,如德国)和集中分散的分税制(各级政府拥有相对独立的财政权力和财政资源,而中央政府对财政权力和财政资源有一定的控制权的制度,如美国和日本)3中国分税制:376页教材根据国务院《关于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分税制的基本框架分为六个方面第二节预算法第一个预算的概念和分类,第二个预算法的概念国家预算制度,调整的对象,和基本预算制度(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法律责任)第17章税收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税法的高技术,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了它在宏观调控中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
因此,研究和掌握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对于研究整个社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税法概述第二节流转税法第三节所得税法第节第四节行为税财产税和资源税法第节[重点和难点]税法概述部分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各种税种的一些具体而详细的规定上。
第一节税法概述1。
税收的定义和特征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依靠其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性地、免费地征收货币或实物的经济活动。
它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手段,也是国家管理经济的主要调控杠杆。
税收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1)强制性税收的强制履行是指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否则,他们将受到法律的惩罚。
(2)免费税收的无偿性意味着国家不需要返还税收或者向纳税人支付任何代价。
(3)固定性税收固定性是指国家征收何种税收以及通过法律手段征收的税收的比例或金额。
2、税法的定义及其调整对象(1)税法的定义简明地表达了税法的定义及其内在含义3税法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税法调整对象简述税法调整对象税法的调整对象包括以下具体的税收关系:(1)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财税机关与下列纳税人之间通过税收征收形成的税收关系: 1、财税机关与企业之间的税收关系; 2。
财政税务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预算外单位的税收关系; 3。
财税机关与城乡个体工商户、农村专业户和承包户的税收关系;4。
财税机关与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税收关系(2)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各级财政税务机关及其上下级因税务监督而产生的关系三。
税法要素阐明税法要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纳税人纳税人,又称纳税人,是指根据税法有纳税义务的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2)征税对象征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指被征税的东西我国税法规定了五类征税对象: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行为税和资源税。
(三)税率税率指的是应纳税额与纳税主体金额的比例,是税收的核心要素税率可分为累进税率、比例税率和固定税率(四)应税项目和税收税收,即税收的类型和标明的税种应税项目是指各种税收中规定的应税项目。
(5)减免税减免税是指税法鼓励和照顾特定纳税人或税务员的优惠条款具体措施有三:(6)纳税期限纳税期限是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纳税的具体期限(7)非法处理非法处理是税务机关针对纳税人违反税法而采取的一种惩罚措施注:考虑到税法课程是专门提供的因此,本节的内容无法详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