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精品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6.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B、大道之行. / 复前行.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A.是谓大同..小异 B.选贤与.能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大同C.是故谋闭而不兴. / 兴.致勃勃 D.盗窃乱贼不作. /风雨大作.8 .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A.老有所养. / 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 / 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0.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理想观念谈到物质生活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11.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
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散句。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呜,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取材于《礼记·学记》)【注释】扞 ( hàn) 格:互相抵触。
燕:通“宴”,娱乐。
辟:邪僻,不正派。
尸: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豫:预防B.故君子之教喻也喻:开导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长:长处D.凡学之道,严师为难严:尊敬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百姓,以教与学为首要事务B.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杂乱施教不循序渐进,就会破坏扰乱教学而不可收拾C.虽诏于天子,无北面老师即使被天子召见,也不必面北称臣D.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对善于学习的人而言,老师安闲而他自己加倍努力,老师会因此显得平庸3.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玉不琢,不成器。
②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4.善教者有诸多好的教学方法,请概括出其中四种值得借鉴的方法。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4、使老有所终。
5、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三、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A.选贤与能与(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矜(guān)C.男有分,女有归分(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兴(xīng)【解析】C分(fèn)2.下列加点的词语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B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寻向所志,遂迷.。
C.大道.之行也。
D.男有分,女有归.。
【解析】A古今异义,交错相通。
B迷失方向。
C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D女子出嫁。
3.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选贤与.能:通“举”,选拔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C.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D.货恶.其弃于地也:憎恶【解析】B古今异义,害人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B )例句:货恶其弃于.地也A.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所恶有甚于死者【解析】例句是在。
A和,与。
B在。
C给。
D比。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修(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大家一样)【解析】D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
6.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C )A、故人不独亲其亲. / 故人不独亲.其亲B、大道之行. / 复前行.C、讲信.修睦/与朋友交而不信.乎D、女有归. / 壮士十年归.【解析】A名词,亲人,指父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其亲为亲,把别人的父母当自己的父母一样。
B实行;走。
C诚信;诚信。
D女子出嫁;回来。
7.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D)A.是谓大同..小异 B.选贤与.能 / 神情与.苏、黄不属.. / 大同C.是故谋闭而不兴. / 兴.致勃勃 D.盗窃乱贼不作. /风雨大作.【解析】A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大部分相同。
B同“举”;和。
C发生;兴趣。
D发生;发生。
8 .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B)A.老有所养. / 养.生送死B.天下为.公 / 此为.何若人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不独.子其子D.是故.谋闭而不兴 / 故.外户而不闭【解析】A供养;奉养。
B是;是。
C幼儿无父的人;单单。
D因为;因此。
9.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的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B.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C.“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事D.“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解析】C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10.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A.大道之行也所指的大道,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B.男有分,女有归的意思是说,人人都能够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有安定和谐的家庭,男耕女织丰衣足食C.文章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从三个方面,从理想观念谈到物质生活D.文章运用大量的排比句,气势强盛,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解析】B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11.选出下列有误的一项(D)A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汉代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是其中的篇名,不是孔子所写。
B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的意思是假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的成长。
C本文骈散结合,如男有分,女有归。
是骈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散句。
D文章末句是全文的结论,用现实与理想社会对比,从而得出现实中的许多黑暗现象将不复存在,将出现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局面。
【解析】D文章末句只是阐述了“大同”的含义。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