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方法及其应用
余剑波 200806
课 题 研 究 方 法 对 比 总 结
个 案 研 究 法
行 动 研 究 法
实 验 研 究 法
调 查 研 究 法
文 献 研 究 法
课 题 研 究 的 方 法 分 类
课 题 研 究 的 方 法 取 向
课 题 研 究 的 方 法 误 区
报 告 大 纲
测量方法
实验 设计
教育实验研究的活动过程框图
教育实验研究的步骤
提出课题假设 制定实验计划 实施实验计划 整理分析数据
研究实验结果 撰写报告论文 成果评估鉴定 推广应用成果
教育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
(一)研究问题的描述 (陈述研究假设)
(二)确定实验处理 (自变量的变化)
(三)确定实验对象 (样本)
文献研究法
【意义和限度】 ①意义:
文献研究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大量的文献信息,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②限度: 进入写作之前,总感觉还有某些文献没有检索和阅读(文献检索是否可 以终止,什么时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以终止或者说暂停)? 文献是否可以暂时终止,可以检查以下几个任务是否实现: 是否已经找到了本领域的、频繁为其他研究者引用的“三”份关键文 献或者“三”个“重要作者”? 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意见和立场,是否找到 了正方和反方以及具有综述研究性质的关键文献? 所找到的文献是否已经显示出“三”个不同的研究阶段,后面的阶段 在哪些方面超过或遗忘了前面的研究?
教师应该成为合格研究者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 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 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对自己的教 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
课题研究的方法误区
注重理论依据,但限于对宏大理论的简单套用
(二)确定变量
所谓变量,即在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 操纵控制和测量的诸因素。主要有:自变量 (X)、因变量(y )、干扰变量。 自变量(X):既由研究者安排的,人 为操纵控制、作有计划变化的因素。它有如 下特征:它的变化 (1)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2)它 的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所操纵控制。(3)它 的变化受计划安排、系统性变化的。
调查研究者必须具备一些基本的研究能力
作为一个研究者,从事调查研究,进行研究设计,需要 具备一些基本的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一 些项目: 1. 充分利用资源从事研究工作。 2. 收集并组织相关文献(文献检索)。 3. 选择并界定研究问题(包含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4. 提出待答问题或形成研究假设。 5. 确定研究对象并选取研究样本。 6. 决定研究方法并安排研究设计(包含撰写研究计划)。 7. 编制或选择合适的测量(观察)工具。 8. 进入研究现场、收集研究资料。 9. 整理并分析研究资料(包含统计方法的应用)。 10. 形成研究结论,并提示建议。 11. 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写作)。
【倡导】
从整个研究领域的社会分工来看,理想的分工状态是:有大量的从事历史研究、调查 研究、实验研究的“学者”,也有大量从事“批判和理论”的思想者,还有大量的直 接介入教育实践的“改革者”。从研究者个人的研究道路来看,理想的研究经历是: 先做一个从事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或者实验研究的“学者”,然后做一个有批判精神 的指点江山的“思想者”,然后做一个关怀实践,引发改革的“实践者”。
课题研究方法的取向
技术应用:课题研究方法的学科定位
如果说教育现象学的研究只能提供某种育人技术在 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上的经验或然性,那么教育技术学则力 图说明这种育人技术在达到教育教学目标上的逻辑必然性。 把“理解”教育和“改进”教育相互结合起来。
改进实践:课题研究方法的目标指向
其一.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 其二.以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的结合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三.以教师对自己从事的实际工作进行持续反思为基本 手段。
(6)先决条件
A.研究者必须有关于解决某一问题的设 想,或初步待证的理论。 B.必须查阅有关这一问题的资料。 C.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
阅读 思考
有关的理 论和变量
演绎 陈述假设 确定变量
给变量 下操作 性定义 预测
问题
归纳 验证
操作化 控制
设计
文献 查阅
有关的 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搜集分 析资料
三是由教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做为因变量, 引出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变量而确 定选题。 例如: 岳阳楼区实验小学 《运用多媒体 技术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就属这类 形式。这类形式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难以 上升到理论高度,若与第一种形式结合,选 题就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应用价值,就更具 有实际意义。
【操作策略】 文献检索 基本文献阅读: ① 研究方向 ② 研究专业 ③ 研究领域 文献综述 ① 一是自己的“核心观点”及其选题的由来; ② 二是国内外与这个课题有关的研究进展; ③ 三是自己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调查研究法
调查研究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 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 从而对教育问题、教育现象进行探讨的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调查,指运用观察、 询问、测量等方式收集事实和数据,这是一种感性的认识 活动;二是研究,指通过对事实资料进行思维加工,由感 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 如果教育调查能像某些经典的社会调查报告一样如: 费孝通的调查报告:《江村经济》等那样提供有意义的故 事,那么教育调查就会显示出它的魅力和价值。
自变量
教学大纲 教学材料
调节变量
学生特征 风格能力 傾向成就 年龄智商 教师特征 态度年龄 经历风格 学习材料 题材结构
因变量
知识领会 思维 解决问题
教学风格
教学策略
态度价值
与学习关 联的行为
学习环境
学习活动
(三)建立假设
假设,即对课题提出的问题作假想性的回答, 根据回答建立变量关系的陈述。它有待于通过检 验去验证。 假设的作用包括依据假设 (1)提出并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种类、 数目及其关系,确定了研究方向和具体目标。 (2)确定研究中资料收集的方法、范围、 以便验证假设。 (3)确定处理和分析数据资料的方法、范 围、以便验证假设。
熟练某种研究方法,但盲于对个别方法偏好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特点和适用范围,不能 为了方法而使用方法。而且,不同研究方法之间 存在互相融合和补充。在课题研究方案中常常提 到可能使用的几种方法但是,在课题研究的过程 中往往只是形式单一的方法。
熟悉一般研究方法,但蹩于对专业方法把握
子课题组基本掌握了实验研究和行动研究两种 方法,但是,对于内容分析法、应答分析法、开 发研究法等专业研究法可能没有完全掌握甚至闻 所未闻。
举凡注重理论探讨,但不能致力于提炼高度概括力的学科范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能由之归结出新的理论问题和结论,不能将之 自觉融入先前积累的理论知识之中,进行理论创新。
热衷教育实验,但疏于对实验现象的理性思考
多少年来,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实验验证假说作 为方法论核心的。究其原因就是想通过采用因果律来建构教育世界, 这即使是在该领域特有的研究方法——“开发研究”中也是如此。如 开发某种教育方法、教育工具、学习课件时,人们势必会产生验证其 效果的这一需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通常就用实验对比的方式来验 证教育工具和学习课件所产生的客观效果。但是从后现代的观点来看, 这只不过是为了对其有用性(有效性)赋予表现力,或对其客观的效 果进行的一种修饰,希望得到他人认可而做出的努力罢了。为什么呢? 因为格根早在1998年就曾指出,“所有的假说,在适当的条件下都是 可以进行实证的。”
因变量(Y) 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它 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是研究者打算观测 的变化因素。它有如下特征: 它是 (1)必须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或对自变 量作出反应。(2)根据需要、有待观测的因 素。(3)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的可测量因 素。 干扰变量: 除了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之外,另一些 引起研究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必需 严格加以控制。
假设陈述的四种表达方式
要表述研究假设,通常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课题的限制条件;自变量;因变量。通常有四 种表述方式: 存在式表述 条件式表述 差异式表述
(1)存在式表述:“在C的条件下,A具有B的性 质。”A代表人、物、事,B是A的某种性质 例如:对于某年级学生,在某某学科教学中, 通过某某方式设计的课件,进行教学,能增强记 忆效果,将长期记忆(某月后)达某标准以上。 (2)条件式表述:“ 在C的条件下,若有A则有 B。”A代表某种先决条件,B代表后果。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使用规范的录音 教材教学朗读训练,便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二是从自变量的角度提出课题研究的控制目 标、范围、对象,着重优化理论、系统理论、控 制理论来考虑,从理论上论证其科学性和研究意 义、从而引出并设定因变量以确立选题的。 例如:雨花区砂子塘天华寄宿制学校课题 组《试论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创新作用》 课题就属这种形式。课题直接提出实验研究控制 的自变量,并针对自变量所能控制的研究范围确 定因变量,其研究的控制性、目的性都很强,实 验目标容易达到。
故事:当我们读完《唐山警示录——七· 二八大 地震漏报始末》,我们是否对十分认可的结论产生了 怀疑——技术进步,就意味着赛先生成为主流价值观 了吗?科学水平的发展,就意味着科学精神的确立和 坚守吗?对于大众来说,在需要科技成果同时,科学 素养是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启示: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和技术是一对孪 生兄弟,教育领域实际上发生了一场隐性“地震” (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意义的生活,不崇尚生命, 不敬畏自然,不能与人为善。)我们取得了一系列技 术应用于教育的成果,同时,我们仍然应该对使用技 术改造教育的充满信心和勇气,更重要的是,教研人 员必须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预测和避开一场场可怕 的“心灵的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