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与小组学习一、学习小组建设: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学习小组长定位:学习小组长的学习能力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能力,学习小组长的学习水平就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水平。
学习小组长要求:①“要想帮助别人,首先强大自己”,学习小组长要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学习成绩不一定最好,但组织能力一定要强。
学习小组长职责:①组织好每节课的课堂自学、讨论和展示。
②帮助C层同学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负责本小组作业收交,检查清底子。
③检查《成长日记》的落实。
④监督各项班规的遵守情况。
⑤记录好每天《积分记录》。
小组成员积分评价指标:成长日记的使用(0 -2分)课前准备(0 -2分)课堂参与度(0 -5分)课堂、自习纪律(0 -2分)作业完成(0 -2分)学习档案的使用(0 -2分)卫生状况(0 -2分)其它方面(0 -2分)参考上述8项指标每日对小组成员打分量化。
每周六统计好小组成员一周成绩,在小组会上总结点评。
组建原则:①科学划分,六至九人一组,学习成绩均衡,分为A、B、C三层,便于各小组公平竞争。
②合理搭配,让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情趣特长的学生成为小组成员,达到能力互补,性别互补,性格互补。
③都有小组名称、活动口号、组徽、组牌、组旗。
分工和责任:①每小组设常务组长、常务副组长、学科组长。
②常务组长抓学习,常务副组长抓常规,分工合作。
③学科组长每科一名,具体负责本学科的各项学习工作,用以调动、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小组评价:①学科班长负责本学科各小组的课堂评价,周六反馈值周班长,评选每周优秀学习小组。
②每周进行一次展示之星和助人之星的评选活动。
③评价形式多种多样,除课堂评价外,作业、检测、每日常规等也进行小组评价。
二、关于高效学习科研小组的建设小组组成:任课教师、学科班长、班内学科成绩最优秀的五——六名同学。
小组作用:建立以学科学习班长为组长的高效学习科研小组,成为师生共赢、教学相长的战斗小分队。
科研小组职责:①每周召开一次科研小组研讨会,学科班长组织,反馈同学们在近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给老师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师生共同商讨达成解决办法。
②在课堂上帮助B层、C层同学解决疑难问题,主动展示、点评和拓展。
③在课下检查各小组笔记本的整理、典型题目本的整理,组长负责协调每天各科的作业量。
④定期举行一些学科活动。
任课老师职责:①按要求每周参加一次研究活动,虚心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②利用与科研小组成员每周碰头机制及时给小组成员加“营养餐”,把科研小组成员培养成本学科骨干。
③发挥好引领、指导和组织作用。
班主任定期组织高效学习科研小组长培训会,年级定期组织“高效学习科研小组长论坛”。
三、高效课堂与小组学习总体要求:每堂课都要设计好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贯穿课堂始终,自学、讨论、展示和最后的反刍及自习巩固都要扣紧学习目标一一开展。
小组长要真正发挥作用,小组要真正合作学习。
任务明确,要求具体,展示省时高效,点评透彻,时间合理分配收放自如。
课堂“三量”(容量、训练量、思维量)高,每堂课达到学生能够承受的最大限度。
大板块,推进过程紧凑。
1、学习目标:课堂的方向盘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小组合作学习才会有的放矢。
①一定要展示,要板书在黑板上,在学生学习期间不能擦掉。
②表述准确,老师讲读,布置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什么。
③各小组要通过研究学习目标,明确主攻方向和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组员特点,分工合作,探索交流。
④老师围绕学习目标组织教学,中间和最后要回扣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①先自学再讨论,每个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学探究、交流。
②一定要明确自主学习的时间及要求,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定要具体。
③变学案为“导学案”,问题设计的有层次,由浅到深逐层深入的设置问题。
④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引导。
3、合作探究:①小组讨论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在3个不同的层次中一对一地讨论,第二步分档次讨论解决相关的问题。
②小组长搞好控制,安排探究成果的记录、整理,展示,组织并安排所有问题的解决,不浪费一分钟,确保高效且有深度。
③讨论的时间要充分,避免蜻蜓点水式的讨论;不能漫无边际地讨论,做到收放自如;次数要适当,一般是集中讨论一次。
④分层立体布置任务。
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⑤教师一定要即时参与到合作小组中去,和学生共同探讨、交流,适时点拨、引导,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展示做准备,不能在教室里走来走去无所事事。
4、展示:①各小组主动展示,积极、有序,也可轮流展示。
②变一一展示为重点展示(重点、难点、易错点、联想点) ,分类展示,脱稿展示。
③展示方式可口头、可书面,要求必须简洁、条理、重点突出、声音洪亮。
④一般由C层、B层展示,代表把本小组意见表达出来,由A层负责点评或拓展。
⑤非展示同学要学会倾听,学会整理,要有事做。
5、点拨:用好精彩10分钟。
①先由A层学生点评(包括对知识理解、方法规律的总结等),学生不会或点评不好的再由老师点拨。
②点拨要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说到点子上。
③注意总结规律和方法。
集体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提前搞好预测。
6、当堂反刍和当堂检测:①要留出至少五分钟时间让学生总结梳理。
②先由小组总结,教师再作点评,并教给学生整体把握一节课内容的思路和方法。
③检测情况可以是教师口头检查,可以是学生之间一对一检查、书面检测、重在实效。
7、课堂评价:①学科班长负责总结评价,表扬本节课的优胜小组和表现突出的同学。
②评价的三个指标:参与率:每一个成员必须积极参与。
精彩度:观摩方自动为展示方鼓掌喝彩为依据。
含金量:展示方展示内容的正确度、创新量、思维量。
学习组织建设与评价一、学习小组组建意义在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新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
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
”“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是其中最大的之一。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
其实质是儿童在其发展的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却能借助于成年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而学会解决。
打造高效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质就是“自主·团队”,合作学习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对形成自主参与、乐于探究和创新等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习小组组建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
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之间的竞争。
“指定组长,双向选择”原则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缩短学习小组内学生间的“磨合期”,便于小组管理,同时,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在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三、学习小组组建方法⑴学习小组类别每班级都有行政小组和学科小组两种形式并存。
行政小组既是学校、班级日常管理评价的团队,也是学习管理评价的团队,有班主任负责;学科小组主要是以学科学习为主的学习管理评价团队,有任何教师负责。
⑵学习小组人数学习小组的设置人数上首先以6人为宜。
人少不利于很好地开展讨论和交流,不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人多难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人人参与,会使有些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懒于思考,人多不利于交流和个人展示,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
⑶学习小组附件创设组名: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特点,创设自己学习小组富有个性、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组名,使本学习小组相互鼓励、奋发向上、团结协作。
如:飞天火箭、畅游太空、终极一组等等。
形成组训:学习小组成员通过讨论选择名言、警句或者格言,形成自己的组训,以便激发学习小组的进取心、凝聚力。
制作组标:制作学习小组标志牌,放置本组桌面,时刻警醒、激励团队永远向前。
确定目标:小组讨论,制定本学习小组阶段和长期奋斗目标。
在遵规守纪、行为习惯、预习效果、课堂展示、学业成绩等要达到什么目标,在班级的所有团队中要达到什么样水平,目标清晰,人人明确。
⑷学习小组分配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
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
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 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
我们学校理念之一“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四、学习小组培训使用叶圣陶先生:“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1.培养师生树立团队意识教师和学生首先要理解学习小组组建的意义,明确学习小组组建的方式,了解学习小组学习过程的操作,掌握学习小组评价的方法。
只有清晰学习小组的使用,才能使学习小组发挥出无限的潜力,在学习和活动中,使我们学校“自主.团队”的文化特质得以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习惯新课程讲求个性发展,但并不意味着个别发展,在学习过程中讲求合作精神,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参与探讨和交流,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精神至关重要,教师必须注意这一点,创设条件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已的观点,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习惯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生学习习惯新的内涵。
让学生学会倾听是培养一切良好习惯的基础,无论是好的学习习惯或是行为习惯,都源于最初的倾听。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
只有学会尊重他人,重视采纳他人意见,才能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培养学生质疑对抗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同时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5.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在人数不多的小范围内,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按照课堂规范的要求,遵守课堂纪律,使课堂讨论、展示、对抗质疑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