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部首)读音知多少丨gǔn,上下贯通。
亅juã,钩子。
丿piě,古同“撇”,汉字主要笔画之一,自右上向左下斜。
乛zhã,汉字部首。
乚:①háo,古同“毫”。
②yǐ,古同“乙”。
丶zhǔ,①古人读书时断句的符号。
②古同“主”。
勹bāo,古同“包”,裹。
冫bīng,古同“冰”,用作部首。
俗称“两点水”。
刂dāo,同“刀”,用作部首。
匚fāng,①古代一种盛放东西的方形器物。
②量词,一斗。
③祭名。
阝fǔ,同“阜”。
俗称“左耳刀旁”,又称“左包耳”。
从它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可以看出,它是一层层的台阶,或是一层一层的山崖。
它作为部由它做偏旁的字大多都与阶梯、山阶、登山、升降、地名等有关。
例如:“阿”本义是大的山陵。
陶潜《挽歌诗》:“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险”本义山路难行。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陟”,本义为登山。
《资治通鉴·淝水之战》:“安遂游陟,至夜乃还。
”(谢安于是去登山游玩,到夜才归。
”“限”本义被山丘阻隔。
《战国策·秦策一》:“南有巫山,黔中有限。
”“降”本义从高坡往下走。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降一级而辞焉。
”这个“降一级”不是降低一等,而是“走下一层台阶”之义。
还有:“阳”(山南面)、“除”(殿阶)、“队”(从山崖上掉下来)等等。
阝yì,同“邑”。
俗称“右耳朵”,它的甲骨文和金文的上部都是一个代表围墙的方框,而下面都是面朝左跪着的人,整个字是表示上古之人聚居之地。
用它作为部首字,用在汉字的右边,由它做偏旁的字大多都与城镇、地名、国名、都市等有关。
例如:“邦”,古代诸侯的封国。
《诗经·大雅·皇矣》:“王此大邦。
”(意思是统治这个大国)“郑”,周代诸侯国名。
《左传·隐公四年》:“秋,诸侯复伐郑”。
“鄙”,边邑。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贰于已。
”“邮”,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
《汉书·京房传》:“房意愈恐,去至新丰,因邮上封事。
”“郭”,外城。
《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还有:“郊”,(离京城百里日郊),“邯郸”(都邑名),“都(城邑),“邺”(古地名)等等。
丷bā,古同“八”,一般用作偏旁。
卩jiã,古同“节”。
冂jiōng,城外,郊外,野外。
冖mì,古同“幂”,覆盖。
凵kǎn,古同“坎”。
亻rãn,同“人”。
用作偏旁。
俗称“单人旁”。
亠tïu,汉字部首。
匸xì,掩藏。
kàn máo guāng cāng qīngfēi fǎn xiàng w ǔ gîng丩jiū,古同“纠”。
卂xùn,古同“迅”。
丮jǐ,握持。
丂kǎo,①气要舒出的样子。
②古同“考”。
丄shàng,古同“上”。
丅xià,古同“下”。
冘:①yín,多人行进。
②yïu,〔冘豫〕古同“犹豫”,犹豫不定。
罙shēn,古同“深”。
乑yín,众立的样子。
厃wēi,①古同“危”。
②仰。
③装在屋檐口的横木。
讠(訁)yán,同“言”。
廴yǐn,①古同“引”,开弓。
②长行。
艹ǎo,同“草”。
艸cǎo,同“草”。
屮châ,草木刚长出来。
彳chì,〔彳亍(chù)〕慢慢走,走走停停的样子。
く读作quǎn(犬),象形字,似田间沟流。
奇怪的是《说文》并无一字从其部。
巜读作kuài(快),古同“浍”,田间水沟。
如波光粼粼的“粼”右侧为“巜”“巜”在《说文》属于部首,而如今则被排除在外。
巛读作chuān(川),古同“川”,今不作部首,但仍是偏旁。
“巛”独立成字时写作“川”,作为偏旁时写作“巛”或流水的“流”字的最后三画。
凡由“巛”组成的字大都与水流有关,如“邕”等。
有些字其楷书结构中虽含有“巛”的部分,却与水无关。
如“巢”字,其下部的“木”为“树”,中部的“田”为鸟窝,上部的“巛”为三只小鸟。
辶chuî,同“辵”。
用作偏旁。
俗称“走之旁”,简称“走之”。
廾gǒng,两手捧物。
今作“拱”。
丌qí,①古同“其”。
②姓。
彐xuě,曾作“雪”的简化字,后停用。
彑jì,①猪头。
②猬属。
宀mián,①深屋。
②覆盖。
犭quǎn,同“犬”。
用作偏旁。
俗称“反犬旁”。
彡shān,①须毛和画饰的花纹。
②毛长。
饣(飠)shí,同“食”。
用作偏旁。
扌shǒu,同“手”。
用作偏旁。
俗称“提手旁”。
氵shuǐ,同“水”。
用作偏旁。
俗称“三点水”。
纟(糹)sī,同“糸”。
用作偏旁。
俗称“绞丝旁”。
囗wãi,古同“围”。
忄xīn,同“心”,用作偏旁。
俗称“竖心旁”,简称“竖心”。
尢①wāng,尪的本字;②yïu,姓。
“尤”的古体。
夂zhǐ,从后至。
灬huǒ,古同“火”。
丱、卝guàn,古代儿童将头发束成两角的样子。
旡jì,胃里的气体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即打嗝儿。
耂lǎo,同“老”。
用于偏旁部首。
肀yù,古同“聿”。
用作偏旁部首。
牜niú,同“牛”。
用作偏旁。
爿pán,①劈开的成片的木柴。
②量词,指商店、田地、工厂等:一爿商店。
一爿水田。
丬pán,古同“爿”。
用作偏旁。
攴pū,①轻轻地击打。
②古同“扑”,戒尺。
攵pū,古同“攴”。
礻shì,同“示”。
用作偏旁。
俗称“示字旁”。
殳shū,①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②戟柄。
③古八体书之一:殳书(用于兵器上)。
④姓。
爫zhǎo,同“爪”。
用作偏旁。
癶bō,两足分张相背,行走不顺。
歺dǎi,“歹”的今字。
同“歹”。
钅(釒)jīn,同“金”。
用作偏旁。
疒nâ,①倚,靠着。
②病。
罒wǎng,同“网”。
用作偏旁。
疋:①pǐ,同“匹”。
②yǎ,同“雅”衤yī,同“衣”。
用作偏旁。
俗称“衣字旁”。
艮gân,①八卦之一,代表山。
②古代指时辰:“若依然葬书,多用乾、艮二时,并是近半夜,此即文与礼违。
”③指东北方:艮维。
④姓。
虍hū,虎皮上的斑纹。
覀yà,同“襾”,用作偏旁。
肙yuān,小虫。
糸mì,①细丝。
②微小。
③量词,丝的二分之一。
糹sī,见“纟”。
镸cháng,古同“長”。
用作偏旁。
豸zhì,①古书上说的没有脚的虫:虫豸(虫子的通称)。
②〔獬豸〕见“獬”。
③解决。
夘mǎo,古同“卯”。
疌:①jiã,古同“捷”,迅速。
②qiâ,姓。
堇jīn〔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细弱,叶呈肾脏形,边缘有锯齿,春末开白花,有紫色条纹。
果实椭圆形,全草可入药,亦称“堇堇菜”。
〔堇色〕浅紫色。
夬guài,《易经》六十四卦的一个卦名。
乇tuō,旧时量词, 1乇等于1毫米汞柱的压强,合133.322帕。
臿chā,同“锸”。
隹:zhuī,①短尾鸟的总称。
②柘实;wãi,古同“惟”,助词,用于句首,表发端。
髟biāo,毛发下垂的样子:“斑鬓髟以承弁兮。
”鬲gã,〔鬲津河〕古水名,即今漳卫新河,是中国河北、山东两省的界河。
鬯chàng,①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酿黑黍而成。
②同“畅”。
黹zhǐ,缝纫,刺绣:针黹。
黽:①mǐn,②měng,均见“黾”。
龠yuâ,①古代乐器,形状像笛。
②古代容量单位,等于半合(ɡ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