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摘要: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文化程度、社会福利、政策、社会等因素,本文具体分析了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关键词:人口增长因素经济政治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

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

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社会生产工具落后,社会需求的劳动力质量低且数量多,人类没有考虑到人口的质量大量繁殖,普遍追求人口数量,导致人口的出生率极高,所以人口出生率高;但因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也没有资金去养生治病,死亡率也高,因而人口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所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低,人口增长呈现出相对静止。

产业革命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这时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数量上的要求就相对或绝对减少了,对其素质的要求却不断提高,促使子女的养育费用大幅度上扬,从而明显地抑制了生育。

所以在现代社会,随着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等素质要求提高了,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者数量转变到质量,家庭生育愿望由追求数量转到追求质量,加之社会福利的发展,无需指望“养儿防老”,生育观念逐渐由多生多育转变到少生优育,人口生育率下降。

如今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生育率水平低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偶然。

文化程度
父母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出生率、生育率成反比,其中以妇女受教育程度对生育的影响更直接,妇女文化程度越高,平均生育的子女越少。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一般来自农村的妇女比来自城市的妇女平均生育率要高,那是因为农村的文化教育程度较城市偏低。

文化程度对人口数量的影响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

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各国都根据国情,制定人口政策。

有的老龄化国家,鼓励生育,如法国、瑞典、沙特阿拉伯等国。

相反,有的国家则实行限制生育政策,
提倡和鼓励晚婚,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

鼓励生育的国家多在欧洲,而控制生育或计划生育的国家多为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

我国的人口政策正在调整,于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放开二胎,这意味着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这是中国依据本国人口发展情况提出的明智之策
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刻、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占该地区。

又称人口年龄构成,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人口年龄结构,是过去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变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

它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为了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类型,将人口划分为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3个组,即少年儿童组、成年组和老年组。

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的自然增长有很大关系,在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青年人口比重大的,必然死亡率低,出生率高;老年人口比重大的,必然死亡率高,出生率低,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制约的。

人口性别结构的含义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男女两性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它是人口结构中的最基本的结构之一,是影响人口的婚姻、家庭和生育状况的一个基本因素,影响着人口的自然生增长。

人口性别比偏大,也就是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最直接就是造成婚姻上的挤压,从而使更多的男性不能结婚,男多女少会给人口再生产带来严重障碍,造成人口严重萎缩。

因为人口的再生产主要是通过母亲来实现的。

女性在社会人口中比例的萎缩,必然会导致人口再生产能力的降低。

在人口基数比较小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可以通过跨国婚姻和女性移民来解决问题。

但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基数如此庞大的国家,女性人口的短缺,就很难以国际移民的方式觅求出路。

生物学因素和环境因素
在人类生物学因素中,遗传因子对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较为明显,目前已知的遗传性疾病多达4000余种,幼婴儿的死亡原因中包括先天缺陷、遗传生化异常、染色体异常等等,这些都是遗传性疾病原因造成婴儿的死亡,使得人口死亡率上升。

适宜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人口增长,如良好的气候天气,有利于人体健康和人口繁衍增殖,并减小人口死亡率;反之,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不利于人口增长。

世界上的人口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这无疑是气候的原因所致。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育有一定影响,如地磁较强的地区出生男婴较多,地磁较弱的地区出生女婴较多,在我国曾有“绝育区”、“女儿村”等报道,这可能与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微量元素含量)有一定关系。

某些地区水中缺少人体需要的某种化学元素,或含有某种不适合人体需要的化学元素,人们长期饮用这种水,或食用这类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农产品,从而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例如,曾经在黑龙江、陕西等省流行的克山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地方性心肌坏死病,长期以来造成人口死亡数下降,
当人类的经济活动逆转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和协调,而自然界靠自身的调节又远远不能补偿人为作用所带来的破坏时,就会产生生态环境的种种综合症。

例如,由于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剧增,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已酿成了水土流失、环
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严重后果,它们最终将抑制人口的增长,危及人类生存。

科技水平(医疗技术)
科技水平的发展促进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

古代医疗卫生不发达,人口的出生与死亡难以控制,人类只能顺其自然,怀了孩子就迫不得已生下来,孩子生病了也没有条件进行治疗,常常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数变动不大,人口增长时快时慢。

对生育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是人们长期以来的愿望,但过去在技术上是不易做到的,近代以来,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进步,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已下降到最低,有些恶性传染病已经绝迹,避孕和人工流产的先进方法有效的控制了生育问题,因而人口的出生率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也开始下降。

社会因素(战争、婚姻、城乡差距)
社会因素包括很多方面,如宗教、伦理道德、战争等。

这些都会对人口的自然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宗教从古至今都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动。

世界三大宗教从生育的“天命论”或“神赐论”的观点出发,都鼓励生育。

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反对节育、堕胎,把多育作为幸福的标志。

宗教对人口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如佛教、喇嘛教均不许僧侣婚配。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向是直接或间接地干预世俗生活,从而影响人口的自然增长,当然,随着社会的进步,总的来看,宗教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已趋于减弱。

伦理道德包含着历史的和民族的深刻烙印,我国历来就存在着“传宗接代”、“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传统观念,在古代的社会状况和生产方式下,产生这类观念是很正常的,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现代化,这类观念的影响减小了,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部分落后地区,旧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并没有被现代社会的先进思想所取代,如爷爷奶奶辈的重男轻女思想十分明显,子女奉行孝道只得迎合他们,如果生育的是女孩则不能入家谱也不被亲戚所看重,所以如果第一胎是女儿,夫妻双方就会选择继续生育,这样就相对提高了人口的出生率。

战争对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很明显的,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 970 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 5480 万人。

所以战争是人口数量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况
且病疫与饥荒常常与战争伴生,会进一步加剧人口死亡率的上升。

战争结束
后,又会出现一个高出生率时期,使人口迅速增加。

参考文献:
[1]张善余著.人口地理学概论(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汤兆云.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生育政策因素[J].公共管理高层论
坛.2006年01期
[3]赵飞;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D].吉林大学.2004年
[4]赵荣、王恩涌、张小林、刘继生、周尚意、李贵才、韩茂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