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完成较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并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
因此,教师只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创设各种生动形象的、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拓宽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为学生构建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化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所做、所思,谈谈对有效教学的一些感悟。
一、创设良好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一种事物或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
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经验和教材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再配置以多媒体的辅助,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我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大公鸡和小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小鸡和小兔一共是20只,但脚呢,却有44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他们马上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个问题
的思考过程中。
教学中有了这样的一个个情境引入,为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多一点自主探索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一起回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进而再说说圆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此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不规则物体有时可以通过转换形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进而推导出它的公式,唤起学生自主探索圆柱体积的欲望。
接下来,我大胆放手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教具自主探索。
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生1:我们沿着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平均分成了8份,拼成的图形非常接近长方体。
生2:我们把它平均分成了16份,拼成的图形也像个长方体。
生3:我们把它平均分成了32份,拼成的图形更像一个长方体。
接着,我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圆柱沿底面直径和高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的图,并且把它们拼成近似于长方体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分析: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之后,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什么图形?最后推导圆柱体积公式。
并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体积是否相等?(2)它的底面积变了吗?(3)它的高变了吗?
最后,总结公式。
在小组内再说一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式。
通过让学生剪、拼、贴等动手活动,不仅可以解决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能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建立师生互动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和谐的气氛是教育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学习气氛是靠我们老师来培养的,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双方情感的协调建立愉快的信任关系,是以我们教师自身积极情感的建立为基础的,以此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
例如,在《认识角》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交流得出了角分类的结论——“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和钝角三种”时,我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肯定,竖起大拇指说:“同学们,你们今天想的和数学家想的是一样的,今天你们都就是小小数学家!”二年级的学生得到表扬后特别激动高兴,放学后还有位学生自豪地对他妈妈说,他是小数学家。
就这样,一句鼓励性话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个美丽梦想。
正因为如此,课堂上用美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熏陶,是对学生的信任,对促进学生展示自己的能量有神秘的功效,而且有效促进了课堂氛围的融洽,建立起互动的师生关系,起到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作用。
总之,教师只有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更加富有实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