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题绪论1、实验针灸学定义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和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的一门新兴学科,是针灸学科的一个新的分支,也是研究针灸学神经生物学机制的重要基础。
2、实验针灸学研究内容3、针灸对机体的作用(1)镇痛作用(2)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作用(3)对失调的脏腑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各个脏腑器官均能发挥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靶点和多途径的调衡作用,从而可以分别获取诸如镇痛、抗休克、抗感染、止痉等不同的效果。
4、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5、影响针灸效应的基本因素6、实验针灸学的研究内容7、实验针灸学的任务8、实验针灸学的在针灸教学中的作用9、针灸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两个基础和三个能力两个基础即传统针灸学和现代科学的基本知识,三种能力即继承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10、学习实验针灸学的基本方法与观点(一)基本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要进入积极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状态,并尽可能在解决实际问题(如课题研究)中应用所学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基本观点1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2功能与形态结构结合的观点3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分析问题的观点3临床实验与动物实验相结合的观点5严谨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11、实验针灸学的发展史第一章1-112、穴位的含义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和反应点。
13、穴位的功能感受刺激/反应病症14、感受刺激的特点是什么1 、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的刺激2 穴位对不同形式的刺激有不同的适应性3 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的感觉阈不同:15、穴位病理反应的定义穴位诊断法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某些穴位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
16、穴位病理反应的分类穴位病理反应的表现形式分三大类:1、感觉异常1)痛觉过敏:穴位自发性疼痛、穴位压痛2)知热感度异常:上升或下降:上升,实证;下降,虚证知热感度定义:脏腑病变相应经脉之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发生变化。
2组织形态学改变色泽、形态改变:例如:丘疹、白斑、脱屑、瘀点、局部血管扩张(红线)凹陷、隆起、条索、硬结:3 生物物理特性变化(1)电学特性变化(2)热学特性变化皮温↑↓→红外线热度检查↑实证↓虚证(3)光学特性变化(4)生物化学特性变化17、针感感受装置、传入神经、脊髓传导通路等1、感受装置(1)针感点基本上分布在深部组织,偶见于皮下结缔组织中。
肌肉浅薄处、关节,针感部位较浅肌肉丰厚处,针感部位较深;例:足三里产生针感的部位最浅0.7cm最深3.5cm皮下组织深度0.3-0.5cm(2)针感点可分布于穴区的各层组织中,以深部组织较为多见。
组织包括:皮下结缔组织、肌肉、肌腱、腱周结缔组织、神经干、血管壁、骨膜等(3)几乎所有的针感点均有神经、血管分布。
产生针感的神经结构包括:小神经束、游离神经末梢、神经干(支)、环层小体、肌索和血管壁上的传入神经和某些包囊感受器。
(4)针感的形成原因与上述结构均有关,但与神经关系密切。
(5)小神经束和游离的神经末梢是多数穴位的主要针感感受装置。
(6)针刺可以兴奋深部组织中的各类感受器(牵张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7)针感形成机制针刺机械刺激——肥大细胞和其他组织损伤破裂——释放组织胺、5-HT、缓激肽和慢反应物质——刺激神经末梢、小神经束、其他感受器——将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传给躯体感觉神经——传给大脑2、传入神经1、分类Ⅰ、Ⅱ、Ⅲ、Ⅳ。
(Aα、Aβ和γ、Aδ、C类纤维)(粗——细)Aαβδ:脊神经中粗的快速传导的有髓纤维B类纤维:有髓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C类纤维:细的无髓纤维,传导冲动的速度缓慢2、针刺信号可兴奋四类神经纤维3、针刺信号主要沿着躯体感觉神经中Ⅱ、Ⅲ类纤维传导。
4、电针感以Ⅱ、Ⅲ类纤维为主传导,而手法运针针刺主要由Ⅲ、Ⅳ类纤维为主传导。
3、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1)针刺信号主要由脊髓上传至高级中枢。
例:完全脊髓横断损伤的患者的脊髓水平以下部位感觉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针刺这些部位没有针感和手下感(2)针刺信号的脊髓通路沿对侧脊髓腹外侧索上行,与脊髓浅感觉通路(痛温觉)传导路径相关。
(3)脊髓深感觉通路:薄束、楔束参与得气的维持。
4、针刺信号的脑内通路针刺信号——脊髓—丘脑—丘脑皮质束—内囊—大脑皮质——形成针感5、针刺信号的循经传导18、如何理解针感性质的多样性1、针感是一种深部感觉,有的定位明确,有的不甚明确2、针感性质多种多样,但与混合感多见,其中痛感也是一部分3、针感性质多样性与以下因素有关(1)穴下的组织结构不同:刺激神经干-麻;刺激肌肉、肌腱、骨膜-酸胀;血管-痛(2)与感受器和兴奋的神经纤维类型不同:手针主要兴奋Ⅲ、Ⅳ类神经纤维-酸麻重胀;电针主要兴奋Ⅱ、Ⅲ类神经纤维-麻(3)针刺参数不同①进针深度和方向②刺激方法③刺激手法④刺激部位⑤刺激强度19、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手下感实质]穴位部位肌肉轻微紧张性收缩[穴区肌电与主动肌电]针刺得气时针处肌电活动幅度和密集程度比肌肉主动收缩时小的多,区别如下:(1)频率穴区肌电:在55Hz和165Hz附近为多主动肌电:在0—1000Hz范围内(2)波幅穴区肌电:通常在80—300μV之间,少数在400μV以上。
主动肌电:可达100—300mV20、穴位肌电的本质与施术者手下感同时出现的肌电活动可能来源于针直接刺激肌肉引起的肌肉收缩刺激运动神经末梢引起的活动针处自发的肌电活动针刺刺激肌肉及其周围组织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分支引起的反射性活动。
21、简述针感、手下感与针处肌电活动的关系在肌肉组织比较丰富的穴位,三者有规律性的关系。
“大肌电”在重度手下感和强针感时出现最多;“小肌电”在轻度手下感和中度针感时出现最多;“无肌电”在针下松空和弱针感时出现最多;没有肌肉或肌肉少的部位,如头顶、耳廓、手指等处的穴位,针刺不能产生真正的手下得气感,但受针者仍有明显的针感。
正常情况下,三者的关系可能是针刺—肌电—兴奋传入神经末梢或感受器—大脑产生针感(酸麻重胀)—针处肌肉收缩—产生手下感——加强针感1-222、经络现象定义经络现象:人体出现的沿古典以及记载的经络路线的感觉传导或可见的皮肤色泽及组织形态改变等,经络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循经性,最典型和最常见的经络现象是循经感传现象。
23、循经感传现象以针刺、电脉冲及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一种酸、胀、麻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着古典以及记载的经脉循行路线传导的现象。
24、循经感传出现率①感传普遍存在②Ⅰ—Ⅳ型在人群中出现率递减③感传的出现率平均是20.3%,显著型的出现率为0.35%④感传的出现率涉及因素:出现率与地区、民族、性别无关,而与年龄有一定关系。
25、循经感传的八大特征简答题:1.循经扩布2.感觉性质多样3.慢速传导4.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5.宽度与深度不均6.影响脏腑功能活动7.趋向病所8.可以阻滞(一)循经扩布1、路线基本上是循经性的,但也有一定的差异。
2、常表现为“不及﹑超过﹑窜行或不循经”等。
3、一般规律为:四肢部的感传路线与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基本一致;胸腹部不一致;头面部大半不一致四肢部>胸腹部>头面部4、如在交会穴处安放电极进行刺激,则感传可同时沿行经此穴的各条经脉传导。
需要指出的是:①几条感传线同时行进时,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受试者可清楚分辨②感传路线的衔接﹑流注﹑交叉和交会现象观察的感传显著者,刺激穴位引起的感传均可在十四经脉连续传注还观察到刺激足三阴经的井穴,则感传线均在三阴交穴处交会,然后分支各自沿本经路线向上传导(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二)感觉性质多样感传的感觉性质常常是多种多样的。
个体不同﹑刺激部位不同﹑方法不同﹑感觉的性质不同。
3、就刺激部位来说:(1)针尖到达皮内时,引起痛感,定位明确,无放散现象(2)针尖深入皮下、肌层时,胀感(3)针刺深部时,酸﹑麻﹑重﹑胀等感觉并可出现感觉的传导就刺激方法来说:(1)毫针刺激引起的感觉是多样的(2)电针或穴位注射多出现酸胀﹑沉﹑冷热感(3)电脉冲刺激常出现麻感﹑触电感或虫跳感﹑蠕动感(4)艾条温热感﹑麻感等5、就刺激手法来说烧山火多热感透天凉多冷感(三)慢速传导循经感传的速度远比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慢一般在“数毫米至数厘米/秒”左右,但个体差异很大不同经脉或同一经脉的不同部位的感传速度常有不同。
小腿,前臂部位比大腿,躯干,头面部快。
(四)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双向循行(1)刺激井穴,感传向躯干、头面部传导(2)刺激头面部或躯干部的穴位,感传向四肢传导(3)刺激经脉中途的腧穴,则感传向离中性和向中性传导感传的回流:双向传导性:(五)宽度与深度不均(1)宽度:感传路线通常呈带状,其宽度因部位而异,一般约0.5-5cm或更宽。
一般来说:四肢部较窄;躯干部较宽;头面部呈片状扩散4、带状区域可分为:感觉较强而清晰的较细的中心区宽而感觉模糊的边缘区5、感传的宽度与刺激方法有关:针刺浅者呈带状穴位注射时针头细,药液少,注射慢,感传呈细线状。
针头粗,药液多,注射快,感传呈带状。
(2)深度:感传的深度:一般上臂、臀、下肢等肌肉丰厚处,感传线较深四肢末端,头面部肌肉浅薄处,感传线较浅肺经—皮下—肺主皮毛脾经—肌肉—脾主肌肉(六)影响脏腑功能活动感传能引起相关脏腑的内脏效应,如:1. 针刺足三里穴,当感传上达上腹部时,受试者感觉到胃部灼热或抽动,剧烈的胃痛消失。
2. 针刺商阳穴,受试者出现肠蠕动增强;3. 针刺内关穴,可使心率不齐患者心率恢复。
(七)趋向病所:循经感传的趋病性:针刺不经过病所(患区)的经脉穴位时,感传路线沿穴位所属经脉路线循行,但至病所附近,即偏离该经脉转向病所。
例如:有报道一例心脏病人的不同经线发生感传后,都有趋向心脏的集中现象。
(八)可以阻滞1.接力—对于短程感传,在其终止部位继续施加刺激,常可使感传继续接力前进2. 阻滞—若在感传线上施加一个阻滞性刺激,可使感传阻滞,不再向前传导,去除刺激,感传可恢复。
3. 阻滞的方法:机械压迫局部注射普鲁卡因或生理盐水局部冷冻降温皮肤触觉刺激外加磁场特点:(1)机械压迫性刺激引起的阻滞[特点]是阻滞与恢复迅速,偏离经络线则不受影响(2) 皮下注射生理盐水或奴佛卡因(张力阻滞)[特点]产生迅速,恢复缓慢。
[原因]可能是由于注入的液体使局部张力增高所致冷冻阻滞:[特点]是感传的阻滞与恢复都是渐进性的。
[原理]引起冷冻阻滞的穴位深部组织临界温度是21.6±0.4℃,远较哺乳动物外周神经传导阻滞的温度高得多,因此冷冻阻滞不象是由于外周神经传导功能障碍所致,可能是由于降温影响了感传过程中某种酶化学反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