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王桃香(一)、个人资料毕业院校:广播电视大学专业:行政管理学历:专科据最新的权威统计,广州全市流动人员已接近600万,几乎与户籍人口773.48万人相当。
外来人口的增多,城市人口的极大扩容,给广州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隐患。
(广州日报7月6日报道)如此,如何管理好、服务好流动人员,让他们融入广州,认同广州,进而建设和谐广州,的确是一个问题。
[1]一、广州市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一)外来人口分布为了分析方便,我们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叫外来人口,把居住半年以下的流动人口叫暂住人口,二者合称流动人口。
在我市,外来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共79万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外来人口共有239万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2.15%。
外来人口较少的是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三个老城区和从化市,四区(县级市)共有外来人口24万人人,占外来人口总数的7.5人口。
剩下的4区(县级市)外来人口占总数的20.35%。
外来人口占了流动人口的绝大多数,占全市流动人口的84%。
暂住人口规模较小,以天河区、白云区、番禺区居多,共有暂住人口36万人,占暂住人口总数的57.58%。
流动人口最多的是白云区,其次为番禺区、天河区、海珠区,4区共有流动人口283万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71.85%。
天河区、白云区、黄埔区流动人口已超过户籍人口,海珠区、芳村区、番禺区占半数以上,花都区、增城市再次之,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和从化市的比率最低,仅占户籍人口的百分之十几。
与常住人口比较,全市40%的人口来自流动人口。
[2](二)流动人口的构成1.性别构成流动人口中男性比例略高,性别比(男性/女性)为1.20。
省内男性比例高于省外男性比例。
三个旧城区、芳村区、花都区,省外男性相对较多,白云区、黄埔区、番禺区、增城市、从化市,省内男性相对较多,天河区省内、省外流动人口性比例较均衡。
除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增城市外,暂住人口中的男性比例更高,说明男性的工作更不稳定。
2.年龄构成根据年龄分组,外来人口中15—34岁年龄组占人口的74.86%,户籍人口这一比例为33.66%。
说明外来人口的年龄几乎高度集中在15—34岁年龄组,年龄跨度仅为20岁,是一个青春、朝气蓬勃的年龄组。
而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则呈正态分布,经济活动年龄从15—54岁,跨度有40岁,两者比较足足相差一倍。
3.文化程度外来人口以初中为主体,文化程度低的和文化程度高的均少于户籍人口。
省外的外来人口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体,省内的外来人口以小学文化程度居多。
4.职行业构成从行业分布来看,外来人口以制造业为主,占51.96%,另有接近半数的外来人口从事一般的商业活动和其它第三产业。
省外的外来人口从事制造业的多,省内的外来人口从事批发一零售贸易、餐饮业居多。
[3](三)流动人口流动模式流动人口迁移以(18—38岁)经济活动人口为主体,流动人口以务工经商为主体,现在全家流入的情形越来越多,省内流动人口全家流动的比例较高,(0一14)岁人口占了外来人口总数的7.52%。
随迁了一小部分家属,这是流动人口主要的流动形式。
从迁移原因来看,80%的人是务工经商,其次是随迁和投亲靠友。
省内流动人口随迁家属和投亲靠友的比例明显高出省外流动人口。
从住房情况来看基本上以租房为主。
除了工厂或单位提供的宿舍,租房是流动人口的主要选择。
对全户流入的户主进行追踪分析,填报住房状况42887个户主(户),租住商品房占51.72%,租公房占15.91%,其他(一般为租私房)占14.11%,三者共占81.74%。
从流入的地区来看,离广州越近的省份,流入的人口越多。
在全市215万外来人口中,来自湖南省的最多,有63万人,其余依次为四川省、广西省、江西省、湖北省、河南省,流入人口数均超过10万。
上述6省共151万人,占全市外来人口总数的70.27%。
再其次为贵州省、重庆市、安徽省、福建省、江苏省、浙江省、陕西省,流入人口有几万,其余各省市流入人口均不足一万人。
[4]二、流动人口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大批的流动人口涌入广州,对促进广州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保障城市生产、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具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促进了广州产业结构调整据统计,2001年,广州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608.69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8%,全市高新技术企业929家,其中民营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而在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中从业人员85%是外来流动人员。
以上情况表明,大量的外来人员来我市发展和就业,极大地加快了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
[5](二)提供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广州部分行业劳动力匮乏的局面外来流动人口大多来自外省市偏远、贫困地区,具有吃苦耐劳、便于管理的特点。
特别是他们没有较高的福利要求,因而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廉。
在某些国有企业中,本市固定工的月工资收入是同工种同岗位外来工的1.5—2倍。
又由于外来工大多是流出地年青、体质好、有朝气、受过教育的人口,这些人的就业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就工作领域来看,外来流动人口成为广州劳动力相对不足的制造业、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主力军。
据调查,1995年,广州市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约占本市职工总数的 40%,在建筑、商业、服务、纺织行业的一线工人中,约48%以上是外来工。
单位用工中,外来工从事苦、脏、累、重、险、毒、高温等工种的占68%;从事在本市不易招到工人的中等工种占22%;从事在本市能招到工人的一般工种仅占10%。
由此可见,外来工多集中于我市劳动力较缺、劳动强度大的第一线及苦、累、毒、险等工种,缓解了这些行业、岗位劳动力短缺的矛盾,保证了相关产业的生产和发展。
[6](三)冲击了传统的就业体制,带动了广州就业方面的改革传统的劳动就业体制制造了就业目标的非经济化,就业途径的单一化,就业领域的分割、封闭,就业和福利保障一体化。
流动人口的出现对广州传统就业体制带来很大的冲击,就业的目标、途径开始多元化,有力地促进了开放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带动了广州就业制度的改革。
灵话的用工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新进取的欲望,强化了整个社会的竞争意识,促进了广州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育。
(四)加速了广州与外地的文化和信息交流调查显示,广州市的流动人口除汉族以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其它少数民族和外籍人士。
外来流动人口在广州经商、交流甚至通婚,有利于广州与外地间的物质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和民族人口之间的融合,有利于广州的社会进步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五)扩大、刺激了广州的消费流动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
流动人口带来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这就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为流动人口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
例如,在外来人口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餐饮、零售、理发、娱乐、房屋出租等行业。
据统计,目前广州市有流动人口394万,假如用在衣食方面的消费,以每人每月平均100元计,则每年在广州市的消费达47.28亿元,这对广州发展服务业、饮食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目前70%以上的流动人口住在居民家中,即使按照保守的估计,假定在394万流动人口中有一半的人租房子住,房租费为每年1000元,则广州市居民每年可向流动人口收取19.7亿元,这笔可观的收入无论是用于消费还是用于储蓄,都会对广州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
[7]可见,广州的经济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日常生活很大程度离不开流动人口的参与和奉献。
但是,流动人口具有的群体来源多、文化素质低、流动性大、短期行为严重的特点,加上城乡结合部管理比较薄弱,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主要表现在:1.社会治安问题更为突出。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90年以来外来流动人口犯罪比例逐年上升,且刑事大案、要案不断增多,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危害城市的社会稳定。
2.流动人口的盲目流动导致流量、流速、流向的不合理性,造成城市管理的难度和城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
3.流动人口的增加导致了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
在流动人口聚居的城乡结合部,出现了许多违章建筑,环境卫生状况比较差,火灾隐患十分严重,这与广州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是极不相称的。
4.增大了广州城镇就业压力。
三、广州市外来人口管理的对策加快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
(一)加强对外来人口工作行业和管理加强外来人口工作、生活娱乐场所的管理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后其工作范围多集中在工厂、工地等体力劳动密集型场所和第三产业等服务性质的行业。
搞好外来人口管理的很大的一部分精力要放在对用工单位、常所的管理。
一方面要在用工单位建立外来工人管理组织,对每一个外来员工情况登记造册、记录在案,由本单位管理组织的负责人负责作好暂住证,了解每一外来员工的来去方向,汇总到派出所。
同时及时发现外来员工中可疑人员和可疑情况,及时向公安机关汇报,配合公安机关对流窜作案和负案在逃的犯罪分子的打击缉捕工作。
另一方面要联合劳动、消防、卫生等部门敦促用工单位合法用工、维护、保障外来工人的合法权益,防止出现因非法用工如限制外来工人的人身自由、非法延长劳动时间等造成的外来工人人身财产利益损失和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
在用工单位开展法律教育,教育引导工人遵守法律秩序增强道德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在管理好外来人口工作场所同时要管理好外来人口的生活场所和娱乐场所。
外来人口多居住在出租房和非法搭建的临时性建筑物内。
这种情况造成文莱人口居住分散、混乱、管理困难。
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手段就是立足现有的法律法规,坚持清理整顿防止私自出租房屋,并适当控制出租数量。
加强出租房管理,严格审批条件,完善审批手续,明确处罚标准明确出租人的责任义务,使其间接成为出租房内外来人口的管理监督者。
坚决拆除违章建筑,消灭外来人口违法犯罪孳生场所。
建议建立外来人口居住小区,实行外来人口集中居住,便于集中管理。
在外来人口业余生活上,积极发展健康、积极走向的社区文化,满足广大外来人员的精神需求,使人们的素质潜移默化中提高,有效抑制赌博、传看黄色书刊和音响制品等活动,减少犯罪诱发因素。
从活跃、净化社区文化入手,通过社区自身优势的发挥,形成精神文明小区。
创造有利于预防减少犯罪的社区文化氛围,增进邻里的亲和性,增进成员互相信任和理解,防止因矛盾而引发犯罪活动,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外来人口。
(二)积极开展外来人口就业指导大量外来人口进入社区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