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讲稿——双重性格、耻感文化

讲稿——双重性格、耻感文化

本尼迪克特是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说明了日本幼儿教育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原因,并把这种文化称为“耻感文化”。

一、日本人的双重性格●…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一个是美的、一个是武的,一个是顺从的、一个是反抗的,一个是美丽的、一个是血淋淋的。

所以这种性格可能是交织组合在大和民族的深处,也成为它心理结构或者国民精神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侧面。

●…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也就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1.“菊”——日本人彬彬有礼的特征在日本,“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的标志,在日本人的心目中,“菊”表现了一种坚忍不拔,奋斗不息的顽强蒸蒸日上前进的一种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发动了令人不能忘记的侵略战争,给我们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磨灭的伤害,特别是战后日本表现出的漠然的态度,更让我们感到无比愤怒的同时,又感到难以理解日本人的内心想法。

面对核武器的威胁与中国东北地区的丧失,日本天皇裕仁与内阁开始重新考虑投降。

日本帝国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正式宣布投降。

最终的投降书是于1945年9月2日在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的,此后麦克阿瑟将军开始负责日本的重建。

这段时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军的占领期。

日本由自身的不投降政策,即不惜一切代价反抗到底的做法到后来的投降,并立即对美国表现出期望合作的一种态度,这样一种180度的大转折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日本人的这种表现仿佛让其他民族的人们觉得日本人正试图使得自己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由暴力好斗转变为善良顺从,并企图希望战争中遭受日本暴行的人们能够原谅自己所犯下的罪行。

2.“刀”——日本武士精神的代表日本武士精神,它即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日本武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武士精神的核心内容是:效忠主人,忠诚之上;以武为本,崇拜武道;重名轻死,杀身成仁。

《菊与刀》描写的就是战争中的日本武士,“刀”原本就是血腥、刚烈、尖锐、冷酷、残忍的象征。

日本的传统武士就要求必须坚忍不拔,在危险和困难等一切困苦中也要表现的处之泰然。

日本武士精神,着重表现在战争中,在日本武士精神这一表现中原本就是将人性忘却的一种冷酷、残忍表现。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这本著作中提到“美国一贯追逐强大,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

日本也像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增产运动的基础却在于其独特的前提。

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

”“日本现代战争电影通篇都只讲牺牲和苦难,在泥泞中的行军、苦战和胜负未卜的煎熬、银幕上看不到胜利的镜头,看不到阅兵式、军乐队、舰队演习和巨炮等鼓舞人心的场面,甚至看不到高喊‘万岁’的冲锋,幸存者残疾、瘸子、盲人,家中人集聚在一起悲悼丈夫、父亲,失去了生计维持者,仍然鼓起勇气活下去。

”“武士精神”一味的在日本文化中有所表现出来。

但是,如果日本仅是将其“武士精神”表现在一些积极方面则会更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发展。

但是,日本其将这一点更明显的表现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上,将其“武士精神”表现在对外扩张的野心上,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滔天大罪。

这很明显是文化观念造成的人格的矛盾对立面。

在《菊与刀》里开宗明义的一句就是:“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日本人:●生性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意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怯;●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说:“日本人的性格是非常态的⋯⋯对上级奴颜婢膝,对下级凶狠残暴⋯⋯不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心上,更不把别人的生命放在心上。

”●在《菊与刀》中提到“美国一贯追逐强大,日本则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

日本也象美国一样开展增产运动,但日本增产运动的基础却在于其独特的前提。

他们说,精神就是一切,是永存的。

”●但是,如果日本仅是将其“武士精神”表现在一些积极方面则会更有利于日本民族的发展。

但是,日本其将这一点更明显的表现在对其他国家的侵略上,将其“武士精神”表现在对外扩张的野心上,这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犯下滔天大罪。

这很明显是文化观念造成的人格的矛盾对立面。

日本人矛盾性格形成原因在《菊与刀》中提到,“日本的人生曲线是一根很大的浅底的U字型曲线,日本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

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线。

这个最低线贯穿整个壮年期,持续几十年,此后再次逐渐上升。

过了六十岁,人又几乎可以像幼儿那样不为羞耻和名誉所烦恼。

”1.日本儿童所受的教育●在日本孩子们刚能听懂人们的语言的时候,就就要开始学习一些相应的规矩,那就是“在何种下可以直接攻击对方,在何种情况下采用间接手段洗刷污名。

”遵守各种各样的束缚和条件,并且这种义务要求她们直接主动的去承担,而不该由其父母强制性的要求她们去那样做,也就是一种无权威的压力。

教导他们(她们)要尊重他人,见面鞠躬等一些简单的礼节,尤其是对自己的父亲,更是倍加尊重。

2.日本成年人的性格特征●日本成年人总是会在工作中、生活中等各方面受到家庭和社会的约束,他们总是高度紧张以避免惨败,就像《菊与刀》中所说的那样“自尊(自重)的人,其生活准绳不是明辨…善‟、…恶‟,而是迎合世人的…期望‟,避免让世人…失望‟,把自己的个人要求埋葬在群体的…期望‟之中。

日本人这种矛盾的性格,使其为他们所奋斗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以至于他们自愿放弃了各种最基础的自由等级制度是日本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的、极为森严的一种制度,并且已构成了日本社会结构的框架。

如今日本早已没有了古时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法律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日本人骨子里确认为,等级制度是打造人与人之间、个人与国家之间良好关系的基础。

“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是日本人对他们所信赖的等级制度的表达。

它表现为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权威有极大的敬畏和服从。

他们性格上倾向于媚上傲下,对强者盲目崇拜和服从,对弱者缺乏同情心,甚至在与弱者的日常生活工作交往接触中,必须要表示出双方社会距离的差异。

所以日本人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在平时工作学习交往中、甚至在政治及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深深带有等级制的烙印。

若干个世纪以来,不平等是被日本人最广泛接受的有组织的生活准则,“承认等级制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在他们的日常交往、家庭生活、政治及国际关系的看法等各方面都深深带有等级制的烙印。

●日本的民族性格之一,就是要每个人都要各得其所、各得其位。

●也就是说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当中,他对社会的理解、他对自己秩序的理解,他永远认为是有一个等级的。

比如说天皇就是天皇,天皇是永远不会推翻的。

这一点跟我们中国人是完全不同。

中国人几千年历史上皇帝是可以推翻。

起义就可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胜利的就可以当皇帝,皇帝是可以一届一届被换的。

所以从秦朝到汉朝,到这个元朝、宋朝、明朝、清朝等等,皇帝是不断的在换。

而日本人天皇是永远不换的。

所以从这意义上说,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当中有各得其所、各谋其位的一种观点。

●这其实也是一种依赖。

在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当中,其实国民对天皇是有一种永恒的依赖感。

同样雇员对他的公司、下属对他的上属,也是有一种永恒的依赖感。

所以日本人40、50年在一个公司打工是毫无稀奇的。

●当然这里面还有许许多多其它的原因。

比如说她还讲到日本人对整个武士道精神的理解、对人的精神的理解。

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在战争当中有一个伤兵,上面的军官就问他,说你是不是已经受伤了?然后那个伤兵站起来说,报告长官我没有受伤,我已经被打死了。

所以可想而知,日本人从小的教育,就是那种武士道精神,精神能够战胜一切。

我们中国人以前说人定胜天,这一点上好像似乎中日两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然,中国人有等级观念,但这种等级观念不是永恒不变的,但是日本人的等级观念往往是永恒不变的。

●1946年,这位非常可爱的美国女人类学家告诉美军的长官们,天皇是不可以推翻的,天皇制度一定要维系的,因为只有通过天皇我们才能够去统治这样的一批日本的臣民,使他们成为美军的顺民。

●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有了这本《菊与刀》,美国的最高决策当局就保留了天皇的体制。

虽然战后的天皇已经不是战前的天皇,他的军政大权远远缩小,但是由于天皇体制一直沿用了下来、遗留了下来、延续了下来。

尤其是由于天皇被保留了下来,所以在所有日本人的心目中,都找不到一个战争的责任者,因为战前他们为天皇而战,战后天皇依然在,你说谁是战争的责任者?难道你要他们指责目前还在位置上的那个天皇吗?●所以从这一点上,日本人战后对历史的清理,跟德国人对历史的清理形成一个截然的反差。

德国人非常简单,由于他们找到了一个战争的责任者,那个人就是希特勒,而希特勒已经灭亡了,这个体制已经灭亡了,所以一个全新的德国可以产生,整个德国人都感到非常轻松。

这种轻松从某种程度上,必须承认,是一种逃遁。

●但是可怜的日本人,他逃遁也无处逃遁,因为那个天皇还在东京存在。

于是对历史的清理和反思,在战后60多年就这么模模糊糊遗留下来。

也许《菊与刀》是战后一本非常重要的有关日本的研究著作,但是它为战后60年的亚洲和世界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日本人从小就被培养等级意识,父母会教小孩子各种礼仪。

而这些礼仪也不是一概而论,而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说“礼仪”就是等级制度的产物。

当小孩子学会了礼仪之后,自然也就学会区分不同等级的人。

日本人等级制的确定包括多个方面:社会地位(敬语、鞠躬、跪拜等,所有这些都受到细微的规则和习惯的制约),双方的性别、年龄、家庭关系、交往情况等都要考虑在内,包括不同场合需要不同的礼仪,对等级制的遵从是一门艺术。

家庭生活的核心也是以性别、辈份和年龄差别为基础的等级制,妻子要给丈夫鞠躬,孩子要给父亲鞠躬,弟弟要给哥哥鞠躬,女孩不分年龄大小,要给兄弟鞠躬。

在这个集体内,“各安其分”十分严格。

父亲作为一家之长,用餐先动筷,洗澡先入浴,对全家人的恭敬行礼,他只需点头接受。

年龄也是影响等级地位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子是继承者,长子所拥有的特权与父权相差无几。

日本人甚至将这种长子特权的观点推广到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的关系上。

他们把世界上的国家排列成一个序列,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认为在亚洲自己是第一号强国,所以它傲视一切亚洲国家,它欺凌一切亚洲国家,因为在他们眼里,只有强者才可以被尊重,弱者就应该被践踏。

但是,当美国人的蘑菇云在它两个城市上空升起之后,日本人的态度就完全转变了。

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美国人是第一,美国是强者,所以日本应该对美国俯首称臣,在他们眼里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直到今天日本的外交政策仍然受这种序列意识、等级观念的影响。

日本总是跟在美国人身后指手画脚,完全是一个美国的小弟弟的模样,而在亚洲,日本却始终认为自己是亚洲的老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