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中地域歧视现象的宪法
一、高校招生过程中的“地域歧视”现象
高考以及相关的高校招生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目光,因为能否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大学,一方面关系到个人的前途甚至家庭的幸福,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与一个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密切相关。
近几年,高考以及高校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成为“两会”探讨的热点,近年的重点则在于高考及高校招生中是否存在“地域歧视”问题。
①“高考移民”、“高中移民”、招生黑幕等成为普通民众耳熟能详的语汇,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存在和受关注。
各高校照顾本地考生、歧视外地考生,也导致了某一地区内的竞争加剧,甚至出现违法恶性竞争。
从被称为“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玲案”到最近备受公众瞩目的“罗彩霞案”,“冒名顶替”也是高校招生中存在“地域歧视”所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和法律问题之一。
与“地域歧视”相关,高等教育资源在全国的分布极不均衡,且高校招生缺乏统一的录取标准,各个高校都存在不同程度地保护本地考生、歧视外地考生,为了保障本地考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各高校不同程度的扩大在本地招生的规模,导致高校生源严重地方化.可见,高校招生中的“地域歧视”等现象,不仅仅是个别的,而且是普遍的;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而且是法律和制度层面的;不仅仅在教育领域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同样损害了人才的流动和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严肃对待。
二、宪法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这些规定表明公民的受教育权应该受到国家的平等保护,而不应该因为地域、户籍地等不相关的因素受到歧视。
法律上的平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求国家积极的作为,平等的保护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这被称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受法律的平等保护;另一方面禁止国家无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即消极的不作为,这在法律上被称为禁止歧视。
平等的这两个方面也贯穿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歧视的概念成为宪法平等权理论中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受法律的平等保护同等重要的部分。
⑤从法律上的平等的消极方面即禁止歧视来看,不平等并不必然意味着歧视。
歧视并不反对有正当理由的区别对待,而是反对基于不正当的理由和不相关的因素对个人或某些群体进行区别对待或排斥。
举例而言,在高校招生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给予一定的加分,而一般不被认为是歧视。
因为考虑到少数民族地区一般而言经济欠发达、教育事业比较落后,如果不给予一定的照顾,那么他们通过高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汉族相比明显处于劣势。
所以对少数民族考生进行加分不是歧视,反而是为了更好的保障少数民族受教育权,追求实质平等的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十六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分配原则。
这一规定基于长久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即划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
选举法对于具有选举权的公民,按照户籍属于城镇或是农村的标准作为人民大会代表代表选民的依据,导致农村和城镇居民的投票在价值上的不平等,显然违背了宪法规定的平等权原则。
这里以户籍对选民进行区别对待,显然对农村居民造成了歧视,也违背了民主制度中人人平等的基本理念。
从学界目前的研究来看,地域歧视是指单独以个人或群体不可改变的户籍或出生地为标准,对个人或群体进行违反宪法或法律的区别对待,借以限制或剥夺其宪法基本权利的行为。
其具体含义是,地域歧视基于被区别对待者的出生地、居住地而做出的,其目的或效果是为了限制或剥夺被区别对待者的宪法基本权利的平等享有。
⑥所以判断是否构成歧视,标准之
一是检视对个人或群体进行区别对待的标准是否为不可改变的客观特征,例如种族、性别、肤色、出生地等。
高校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招生录取中对人才的选拔和考量显然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有效实现。
众所周知,要想选拔优秀的可造之材,离不开一个公正合理的标准,具体而言就是学习能力。
地域或者户籍所在地显然不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我们没办法说北京的考生就比河南的或其他省市的考生学习能力强,这是个无法证明的问题,也是违背常理的问题。
那些以“北京的考生素质高”,应该给予照顾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因为之所以北京考生的“素质高”,是因为他们享受着比其他地区更优越的基础教育资源,如果在高考招生中再给予照顾,那对其他省市的考生而言是更加的不公平。
所以,高校招生中按照按照省市投放指标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选拔人才,使得高等教育的培养人才的目标无法有效实现,而且高校对本地考生予以照顾、歧视外地考生,侵犯了部分考生受宪法保护的平等的受教育权,构成了“地域歧视”。
考察各国高校招生政策和制度,更能说明按地域投放招生名额做法的“中国特色”。
世界主要各国的大学招生制度,国立大学因为受宪法和法律约束,不得偏袒所在地的考生;私立大学为了保证生源的质量,不愿降低标准录取本地考生;即便地方公立大学可以对本地考生给予适当照顾,但在某些国家还是受到宪法限制。
“事实上,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大学招生政策都没有规定地区指标,也很难发现与此相关的立法规定、司法判决或一般社会讨论,因而这个问题在绝大多数国家都不是问题。
”⑦如果说教育领域存在一般规律的话,显然按地区招生指标制度是个不符合一般规律的“异数”。
为了实现宪法保障的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取消高校招生中的地域歧视,离不开全国统一的招生录取标准。
在允许部分省市进行“自主命题”之前,在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之下,同样的试卷,不同省市的考生质量还存在一个可以比较的标准——分数,部分省市实行自主招生之后,各地考生失去了比较的标准,但并没有解决而是掩盖了招生中的“地域歧视”。
虽然目前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高考制度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统一的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至少可以实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改革目前高校招生中按省市投放指标的做法,形成全国统一的录取标准(无论是以分数还是其他为标准,必须做到全国统一),对于实现宪法保障的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必须而且急迫。
注释:
①“众议高考地域歧视是否存在”,《法制日报》2009年03月20日.
2参见张千帆:《走向更为公平的大学招生制度——中国问题与世界经验》,《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③“宁夏移民案调查一年揭黑幕,112涉案人员受处理”,《法制日报》2010年09月24日
④“实现高等教育机会平等”,张千帆腾讯博客
⑤参见周伟:《论禁止歧视》,《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⑥参见杨世建:《高校招生计划的宪法学分析》,《浙江学刊》2010年第1期
年至2009年本地招生占总招生名额的比例,明显可以看出呈上升趋势
11参见张千帆《宪法学导论—原理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第236—237页、第249—250页
12刘长:“2010,终结高校招生地方化?”,民主与法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