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找骆驼》教学设计(6)

《找骆驼》教学设计(6)

《找骆驼》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组课文围绕“观察中的发现”这一专题组合来编排。

众所周知, 观察中要有发现,极为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提出问题。

因此,构思这一课文的教学,从语言文字学习的角度着眼,需要加强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能力的培养。

我以课文前“学习提示”中体现阅读方法指导的两大问题——商人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以及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为主线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老人是如何认真观察、仔细分析的过程。

培养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揭题,激发兴趣
1.猜谜语:沙漠里有只船,船上背着两座山,个子高又大,耐暑顶瓜瓜。

2.学生自由交流对骆驼的认识。

3.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要点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2.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问题一: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
人是怎么知道这些特点的?)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研究课文。

三、根据学习提示,练读课文对话,解决问题一
过渡:现在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请标上记号。

(生自读并标注)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一。

2.汇报交流。

(1)老人说出了走失骆驼的几个特点?(三个)
(2)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
3.分角色朗读。

(1)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学生扮演)
(2)再读对话,你们发现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
—高兴一生气)
(老人说的骆驼的特点具体、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会愤愤地指责老人。

请大家读一读商人说的话。


四、根据学习提示,细读老人的话,解决问题二
过渡:我们知道骆驼有这些特征,那么,老人又是怎样知道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征的呢?一起来学习第10自然段。

1.学生读第10自然段,完成表格
2.师生交流表格完成情况。

出示句子一: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1)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2)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3)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

出示后两个句子: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

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4)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板书:左有蜜右有米树叶的牙齿印小结:板书: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3.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从哪个词看出商人找到了骆驼?(果然)
五、回顾全文,总结
1.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

谁能说说,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遇事你会怎样做?
2.分角色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6 找骆驼
看见脚印左深右浅左脚跛
又看见左蜜右米左驮蜜右驮米
还看见叶上留有牙齿印缺颗牙齿
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得出结论
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略读课文。

讲的是商人丢失了一只骆驼,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凭着对观察到的现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使商人终于找到了骆驼。

课文以“找骆驼”为线索进行叙述,起因、经过、结果十分清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放
手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独立阅读、思考,初读感知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这一重点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课文情节简单,对话较多。

教学中,我不放过任何一次朗读训练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

弓I导学生品味语言,从中感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

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课时中,我抓住教学难点,即“老人为什么会这么详细地知道商人的骆驼的情况” 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时间仓促,问题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的结果。

从课后的练习中可以看出,少数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参与讨论,致使练习错误较多。

每一次教学的深思,都是一次改进的起点。

不断地发现和完善自己!
2015.10.2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