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产品生命周期的主要阶段。
答: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如下几个主要的阶段:(1)原材料的获取;(2)生产产品,包括原料加工、产品生产、分装和包装;(3)产品的使用、再用和保养;(4)产品回收和废物管理;(5)运输。
2、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有哪些?答: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依据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条:①ISO14000:ISO14000是环境管理体系的规范性标准,作为审核的依据之一是必须的。
因此要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必须以ISO14001作为审核依据。
②环境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其它相关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环境管理手册和程序文件是组织根据ISO14001的要求编制的。
它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提供强制性指令和具体操作运行指导。
一旦发布就是组织的内部环境管理法规。
)③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ISO14001强调对环境法律、法规遵守的承诺,因此适用于组织的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也必须作为审核依据之一,因为它在环境管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里的其它要求可以是相关的各种标准,排污许可证上的要求或相关方提出的要求等。
3、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哪些阶段?答:产品生命周期分为5 个阶段,分别为原材料加工、产品生产制作、包装运销、产品使用(1分)和再生处置。
4、简述ISO14000系列标准实施的意义。
答:ISO14000系列标准实施有助于提高组织的环境意识和管理水平;有助于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有助于企业节能降耗,降低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事故风险;保证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避免环境刑事责任;满足顾客要求,提高市场份额;取得绿色通行证,走向国际贸易市场。
5、生命周期评价可用于工业企业的哪些领域?答:生命周期评价可用于工业企业以下四个领域:(1)产品系统的生态辨识与诊断。
通过对整个生命周期的分析,识别对环境影响最大的工艺过程和产品寿命阶段。
(2)产品环境影响评价与比较。
以环境影响最小化为目标,分析比较某一产品系统内的不同方案或对替代产品(或工艺)进行比较。
(3)产品生命周期设计与新产品开发。
(4)再循环工艺设计。
4、生命周期评价可用于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哪些方面?答: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可借助生命周期评价进行环境立法和制定环境标准以及产品环境标志。
(1)制定环境政策与建立环境产品标准;(2)实施生态标志计划;(3)优化政府的能源、运输和废物管理方案;(4)向公众提供有关产品和原材料的资源信息;(5)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七、论述题1、阐述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实施审计步骤的内容?答: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实施审计按以下步骤进行:(1)编制审计对象的工艺流程图:现场调查和分析,通过收集审计对象的资料数据,绘制审计对象的工艺流程图并编制工艺流程中各操作单元功能说明。
(2)测算物料、能量平衡:对审计对象中各操作单元进行原材料、水和能量投入和产出的测量和计算,从而算出物料、能量的损失量和污染物的产生量,绘制物料和能量平衡图。
(3)分析物料和能量损失原因:对物料和能量平衡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估,分析导致物料和能量损失的因素,寻找污染物的来源和引起排放的主要原因。
提出实施易行的清洁生产方案。
2、阐述企业实行清洁生产过程中对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的内容?答:重点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是指对筛选出来的重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和经济可行性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选出技术上可行,又可获得最佳环境、经济效益的方案优先实施。
(1)方案简述:对优选出来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名称、类型、基本内容、和现有生产状况的变化、实施要求、实施后对生产和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和描述。
(2)技术可行性分析:对重点方案在技术的先进性、成熟性、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等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
(3)环境可行性分析:对已经简述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预测和评价重点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4)经济可行性分析:对已通过技术和环境可行性分析的清洁生产方案进行投资回收期(N)、投资净现值(NPV)和内部投资收益率(IRR)等各种经济学参数的计算和预测,为投资者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3、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三步走”模型包括哪些内容?答:生命周期影响评价的“三步走”模型包括分类、特征化和量化。
①分类:分类是将清单中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组合成相对一致的环境影响类型。
影响类型通常包括资源耗竭、生态影响和人类健康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又有许多亚类。
②特征化:特征化主要是开发一种模型,这种模型能将清单提供的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转译成描述影响的叙词。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特征化模型主要有:负荷模型;当量模型;固有的化学特性模型;总体暴露—效应模型;点源暴露—效应模型。
③量化:量化是确定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的相对贡献大小或权重,以期得到总的环境影响水平。
4、阐述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
答:1993年SETAC在《生命周期评价纲要:实用指南》中讲生命周期评价的基本结构归纳为4个有机联系的部分在;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改善评价。
定义目标与确定范围是LCA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影响到整个整个评价工作程序和最终的研究结论。
它包括三个部分:明确分析的目的,明确所分析的产品及其功能,确定边界系统。
清单分析是四个部分中发展最完善的一个部分,它是对产品、工艺过程或活动等研究系统整个生命周期阶段和能源的使用以及向环境排放废物等进行定量的技术过程。
影响评价是对清淡阶段所识别的环境影响压力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表征评价,即确定产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
改善评价是系统地评估在产品、工艺或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削减能源消耗、原材料使用以及环境释放的需求与机会。
5、阐述我国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时易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答:我国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时易遇到如下方面的问题(1)企业内外部共性问题共性问题就是对清洁生产认识问题。
目前环保部门、经济综合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各级领导、企业领导和一线操作工人对清洁生产本身及其对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到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
(2)企业外部问题①缺乏与推行清洁生产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体体现在管理政策、技术政策和环境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方面问题突出问题。
②生产协作软约束由于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供货合同缺乏约束力,原料供应质量很不稳定,有的甚至人为地掺入杂物、异物,使清洁生产受到阻碍,只有加大末端处理才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零部件供应中也有这种状况。
③技术力量不足我国工业技术力量较低,科研力量也不足,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新产品、新工艺自行开发能力。
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新技术研制的机制尚不健全,以及信息不畅等,也影响了清洁生产的实施。
(3)企业内部问题①组织管理问题主要有:缺少强有力的清洁生产组织机构;基本没有建立明确的清洁生产目标行动规划和相应的制度措施;职工全员参与程度较低。
②财务问题主要有:缺乏资金;缺乏核算清洁生产实际效益的机制。
③工艺设备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六、七十年代的,生产效率低,物资消耗高;许多企业又只重视扩大产量,不注意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又不健全,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6、试述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时需解决哪些问题?答: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时需解决如下一些问题:(1)企业为了实现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的双赢目标,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源头削减、过程控制以及综合利用的原则,在实施清洁生产过程中,加强对清洁生产的领导,制定实施清洁生产的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与清洁生产相关的企业管理制度。
(2)采取组织保证,转变观念,加强管理等步骤;(3)加强对原料、燃料的管理,提高原料、燃料的品质,减少原料、燃料的流失;(4)进行岗位员工技术培训,增强岗位员工操作技能,提高操作有效性;(5)对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发现缺陷的设备,结合设备检修进行改造,改善工艺条件;(6)对一些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的工艺,结合技术改造,分批分期进行技术更新改造等措施。
(7)扩大资金来源,积极拓宽资金渠道。
7、阐述我国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时企业外部易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答:我国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时企业外部易遇到的问题包括:①缺乏与推行清洁生产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具体体现在管理政策、技术政策。
管理政策问题:宏观上,我国已逐步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管理渠道,并作为国际经济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
自“六五”起,我国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5年计划中已将环境保护列为独立篇章,但是控制目标是污染物的排放量和处理率,调控重点是要求企业提高处理率达到排放标准。
技术政策问题:从新技术开发的角度来看,目前技术政策主要侧重于末端治理技术的开发,直接导致了清洁生产技术在供给方面的严重短缺。
从成熟技术推广应用的角度来看,末端治理技术亦是占据主导地位,目前尚没有一套清洁生产技术或成功做法推广应用的体系。
回过头上溯到新技术开发的源泉及新技术需求的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巨大的清洁生产技术市场需求迫使清洁生产技术从开发、成熟到应用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政策问题:现行的“环评”、“三同时”、许可证和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不利于推行清洁生产。
②生产协作软约束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企业之间对生产协作关系的相互依赖也增强。
用高质量原料替代低质量原料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供货合同缺乏约束力,原料供应质量很不稳定,有的甚至人为地掺入杂物、异物,使清洁生产受到阻碍,只有加大末端处理才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零部件供应中也有这种状况。
③技术力量不足我国工业技术力量较低,科研力量也不足,除了一些大企业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外,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新产品、新工艺自行开发能力。
企业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新技术研制的机制尚不健全,以及信息不畅等,也影响了清洁生产的实施。
8、阐述我国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时企业内部易遇到哪些方面的问题?答:我国企业在实施清洁生产时企业内部易遇到的问题如下:①组织管理问题缺少强有力的清洁生产组织机构。
不少企业是以环保部门为主来实施清洁生产的,但环保部门在企业中现有职能很难适应生产全过程的清洁生产需要。
运行机制上,基本没有建立明确的清洁生产目标行动规划和相应的制度措施,从而企业没有持续清洁生产行动。
由于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意识不高等原因,职工全员参与程度较低。
清洁生产往往仅是少数人的活动。
②财务问题缺乏资金,当清洁生产进入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阶段,缺乏资金支持往往导致企业清洁生产陷入停滞状态,难以保证企业清洁生产的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