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历年高考题节选)

高二必修三第一单元训练题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75分)(2011年新课标卷文综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C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2011年全国卷文综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D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2011年北京卷文综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北京卷文综15)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D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C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2011年安徽卷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B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2011年广东卷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入学儒家,即 B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A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予外部世界的规律(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6)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B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C.复兴汉唐制度 D.回归周朝典制(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B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C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C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B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 D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2010·浙江文综13)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 A )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2010·海南单科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C )A.儒家 B.法家 C.墨家D.道家(2010·上海单科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B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B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D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010年高考天津文科综合)《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说明DA 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 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 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 儒学地位显著提高(2010年浙江卷)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B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二.非选择题(2011年山东卷文综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机器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工之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矣。

——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定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绎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纬度》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发展的原因做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答案要点:(1)“不脱离儒家思想道路”: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新见”: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作以下三个方面作答: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1)(12分)“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材料二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

……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

……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

”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请回答:(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分)(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做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

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5分)(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3社会教化的资源。

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3分)(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答案要点:(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虑(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

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礼学。

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专题二:古代中国科技文化一.选择题(2011年安徽卷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2011年福建卷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

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AA.乾嘉落户同光扬名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生旦净丑曲苑奇葩C.元末初创京城献礼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康乾京华独领风骚(2011年重庆卷文综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