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检疫思考题《概论》复习题第一章1.什么是植物检疫、植物检疫学?植物检疫是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的手段,防止危险性植物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贸易的发展的措施。
植物检疫学是一门为保护植物的健康,阻止某些对植物(含种子、种苗等繁殖材料及植物产品)有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随植物或其他应验物调运而传播,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提出检疫决策,制定与执行检疫法律、法规的科学2.试述植物检疫与一般动物保护工作的关系?1)对象不同植物检疫的对象: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及双(多)边协定规定的、危险性大、国内未发生分布的(或局部发生)、经济重要性大的有害生物。
(2)处理的要求不同植物检疫主要采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要求应检物经检疫处理后不带限定的有害生物,既彻底杀灭有害生物。
植物保护利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之下。
(3)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不同检疫重点是及时掌握国内外危险性有害生物的分布发生和为害情况等情报资料,对危险性有害生物作风险分析,做出检疫决策(制定检疫法律、法规,确定应限制的有害生物及其他检疫措施等),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监测技术与鉴定标准、处理方法等。
植物保护针对本区域发生的重要病虫草鼠,研究其发生流行规律、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治技术。
3.试举例说明植物检疫的重要性。
1.引种与检疫:引种是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植物种质资源多样性、提高栽培植物抗病虫害和抗逆能力的重要途径。
举例:马铃薯晚疫病。
2.主权与检疫:植物检疫作为国家的一项主权,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
作为口岸动植物检疫机构,在保护我国农林牧业安全生产、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责任重大。
举例:蚕豆象是1937年日本侵华时期随日军饲料传入我国3.外贸发展与检疫:1989年以来,口岸动植物检疫部门与日本检疫部门开展合作研究,解决了我国出口到日本的哈密瓜等问题。
4.植物检疫的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4.植物检疫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目的:为了防止人类在各种社会、经济交往中人为地传播危险性病虫传入本国、本地,以保护其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促进生产健康发展。
任务:森林动植物检疫是主要任务是保护一个国家和地区林业生产的安全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所采取的的一系列措施旨在防止危险性森林有害生物及其他有害生物人为远距离传播和定殖。
5.什么是检疫性有害生物?什么是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试比较二者之间的区别。
国际上讲“检疫性有害生物”定义为:对受其威胁的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尚未在该地区发生,或虽已发生但分布不广并进行官方防治的有害生物。
该定义包括了国内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国家之间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内容。
6.试述植物检疫的特点。
(一)法律法规与技术相结合(法规防治、技术保障)(二)预防与铲除相结合(风险分析定名录、一旦发现必根除)(三)国内与国际相结合(检疫的地域性和有害生物的传播性)7.解释概念:QP RNQP PhytosanitaryQP:检疫性有害生物Quarantine Pest (QP)对某国家(地区)具有潜在经济重要性,但在该国家(地区)尚未存在,或虽存在但分布不广,且正由官方控制的有害生物。
RNQP: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Regulated Non-Quarantine Pest (RNQP) 是指一种在进口国虽有广泛分布,但存在于进境的种植材料上,并将对其原有用途造成不可接受影响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
进口国的法律、法规可以规定对其采取检疫措施。
1997年才出现的新概念。
Phytosanitary:植物检疫也可以用Phytosanitory(植物卫生)一词,专业译为植物检疫。
第二章1.名词解释:IPPC SPS ISMsIPPC: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国际间有效防治有害生物及防止植物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播、统一植物检疫证书格式、促进植保信息交流的一部国际公约。
包括前言、条款和证书格式附录,其中条款有15条SPS: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
为促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之间贸易发展、保护各成员国动植物健康、减少因动植物检疫对贸易消极影响建立的有关规则和纪律的多边框架,以指导动植物检疫工作。
有14项条款,3个附件。
ISMs: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建立非疫产地和非疫生产点的要求、检疫性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PRA)、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概念与应用2.熟悉我国第一部关于动植物检疫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3.简述我国目前的植物检疫体系结构。
2. 植物检疫的技术依托单位主要包括植物检疫的科研单位、检疫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植物检疫学术团体等为植物检疫服务的各种组织。
第三章1.什么是PRA?PRA是有害生物的风险分析的简称,指以生物学或其他科学和经济学证据评价确定一个生物体是否为有害生物,该生物体是否应限定以及为此采取何种植物检疫措施的力度的过程2.疫区、非疫区、非疫生产点等概念疫区(Quarantine area):由官方划定的有检疫性有害生物存在与为害,并正由官方采取措施控制中的地区。
非疫害生产点(Pest free production site):在疫区内,是有科学证据没有出现特定有害生物的产地中的一个部分,并且官方能适当保持此状况达到规定时间的产地内一个单独单位,它甚至可以是一个田块。
非疫区(Pest free area):指有科学证据证明没有特定有害生物的地区,且由官方维持这种状况。
3.为什么要进行PRA?PRA是检疫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之一。
随着新的世界贸易体制的运作,进行PRA可保持检疫的正当技术壁垒作用,充分发挥检疫的保护功能。
是遵守国际规则,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4.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国际标准有哪些?《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植物检疫措施国际标准-ISPMs的第2号标准)《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ISPMs的第11号标准)《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准则》《转基因生物材料(GMO)风险分析》《潜在的经济重要性和相关术语解释与应用指南》《环境风险分析》5.简述检疫性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基本过程1)信息收集收集有害生物的特性,现有分布寄主物、商品的关系、经济影响等(2)PRA开始阶段(起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PRA起点,确定PRA地区及收集PRA所需的信息(3)有害生物风险评估阶段只要围绕有害生物归类,传入和扩散的可能性及潜在经济影响开展风险平评估,确定有害生物是否属于限定的有害生物,评估检疫性有害生物的侵入和扩散的可能性(4)有害生物风险管理阶段包括可接受风险水平的确定,及其与之相一致或适应的管理措施方案的设计和评估(5)不确定的描述第四章1.简述植物检疫的基本程序检疫许可、检疫申报、现场检验、实验室检测、检疫处理与出证以及检疫监管2.什么是检疫许可?其意义何在?概念:又称检疫审批,指在调运、输入某些检疫物或引进禁止进境物时,输入单位须向当地植物检疫机关预先提出申请,检疫机关经过审批做出是否批准引进的法定程序意义:①能够向出口国或地区提出相关的检疫要求,从而有效预防有害生物的传入;②避免盲目进口,并有助于进行合理索赔3.什么是检疫申报?有关检疫物进出境或过境时由货主或代理人向植物检疫机关及时声明并申请检疫的法律程序4.简要说明植物检疫现场检疫和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方法现场检疫主要方法有:X光机检查、检疫犬检查、肉眼检查、过筛检查实验室检测的主要方法肉眼检测,过筛检测,比重检测,染色检测,X光检测,洗涤检测,保湿萌芽检测,分离培养与接种试验,噬菌体检测,显微镜检测,血清学检测,指示植物接种检测,分子鉴定和计算机辅助鉴定5.何为初级样品,何为平均样品小样:初级样品,由一批货物的不同容器内或散堆的不同部位分别抽取的样品。
平均样品(或送检样品):小样混合后,再次进行取样6.植物检疫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基本类型?原则:1.最小原则:检疫处理要符合检疫法规,使处理造成的损失最小(科学、彻底、安全、可靠,无污染、残毒,对货物不影响或影响小);2.一致原则:凡设计环保、食品卫生、农药管理、商品检验及其它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实施前要取得同意。
基本类型:①生态学方法(避害方法):改变运输方向,改变用途,限制使用范围及加工方式,退货或销毁。
②生物方法:脱毒③物理学方法(排除、铲除):机械处理——筛选、风选、水选,剪除病虫部位,热处理,冷处理,辐射处理,微波处理。
④化学方法(排除、铲除):熏蒸——使用最广泛,喷药,拌种,药剂浸渍,等。
7.什么是检疫监管?其意义何在?检疫监管:是检疫机关对进出境或调运的植物、植物产品的生产、加工、存放等过程实行监督管理的检疫程序。
意义:①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
②进一步控制有害生物的传播8.检疫监管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检测方法:1、一般检测:广泛收集某一特定地区有害生物状况。
2.特定调查:针对特定的有害生物开展专门的调查9.什么是产地检疫?什么是预检?其意义何在?产地检疫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出境或调运前,输出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其生长期间到原产地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预检是在植物或植物产品入境前,输入方的植物检疫人员在植物生长期间或加工包装场所进行检验、检测的过程。
产地检疫和预检的意义:1提高检疫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2简化现场检验的手续,加快商品流通.3避免货主的经济损失第五章检疫性真菌1.试述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症状特点、病原菌形态特点;病害发生规律和流行条件;在国内的适生区域以及检疫检验方法。
症状:植株矮化;病穗肥大,小穗小花增多;菌瘿粗短,近球形,较坚硬,压碎后露出黑粉,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冬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黄褐色—暗褐色,表面有多角状网纹。
冬孢子萌发—无隔先菌丝——担孢子(8-66个)—异性结合成H形—双核侵染菌丝或镰刀形次生担孢子—侵染菌丝。
发生规律越冬场所:以冬孢子活菌瘿在土壤中、种子表面或粪便中。
土壤带菌是主要侵染病原,分散的病原冬孢子在病田土壤中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冬季日均温0-10℃的日数40d 以上,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适于发生。
低温和积雪天数增多,积雪厚度增大,发病变重。
土壤中的冬孢子→双核侵染丝→麦苗幼嫩的分蘖→细胞间隙蔓延,经50d到生长点→穗基原,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
传播途径(流行条件):种子调运和被孢子污染的包装材料、容器和运输工具等远距离传播。
病区土壤带菌是主要的侵染源,在收获或储运期间,菌瘿或冬孢子常撒落田间和被风吹到附近田块。
粪肥和秸秆也传病。
我国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为高危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的冬麦区为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为可能区;春麦区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