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下)【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2版)课后习题详解(下)【圣才出品】

第9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1.什么是班级组织?班级组织的结构包括哪些方面?答:班级组织是随着班级教学的产生而形成的,在中世纪末期便产生了班级组织的最初雏形,后经过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的理论和实践积淀,最终开始发展起来。

(1)班级组织的概念班级组织是一个有一定人数规模的学生集体,是学校行政根据一定的任务、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组织起来的有目标、有计划地执行管理、教育职能的正式小群体。

既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也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单位。

教育理论及实际工作者为了开发班级的多种职能,更倾向于把班级看作是教育性的学习集体和生活集体。

(2)班级组织的结构①班级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班级组织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它反映正式组织层面与个人属性层面的需求,在结构上存在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大多是预先决定好时间、场所和活动内容,要求班级每一位成员接受。

非正式组织是源于班级组织的个人属性层面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与活动中基于成员间的需求、能力、特点的不同,并从个人的好感出发而自然形成的。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往往是同时发生作用、交互影响。

②班级组织的角色结构。

班级组织的角色常常成对出现,成为对偶角色,比如教师与学生、集体与个体等。

同时,角色的多重性是班级组织角色结构中的基本特点,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

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扮演了学习者、受教育者的角色,这是学生主导的角色。

班主任或教师是班级的中心角色,由于时空、条件的变换,班主任或教师的中心角色也在变换,班主任和教师要强化自身的角色意识。

③班级组织的信息沟通结构。

班级信息包括知识信息和人的思想、态度、情感与行为等方面的信息。

班级组织信息沟通的主体是单一性的,主要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

班级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又决定了其信息沟通的渠道是复杂的。

班级要与学校沟通信息,班级之间要沟通信息,班级要与家庭沟通信息,还要与社会沟通信息。

沟通渠道的复杂多样,必然带来信息的纷繁复杂。

④班级组织的规模。

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已使教育的发展从原来的注重数量、规模、速度,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

较大的班级组织规模不利于照顾到班级每一个成员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班级规模一般在50人左右。

目前,有的城市重点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班级规模甚至超过70人。

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班级规模通常是25人左右,我国小学班级人数都超过欧美发达国家班级人数。

2.结合班级组织的特点比较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异同。

答:班级组织作为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

它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有一些特性。

其异同点分析如下:(1)班级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共同点①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具有明确的目标引导。

社会组织的目标一般是明确的、具体的,表明某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围绕某一特定的目标才形成从事共同活动的社会组织。

②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一定数量的固定成员。

社会组织是由至少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系统。

组织成员是相对固定的,成员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一组织;社会组织如无固定的成员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实体基础。

③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

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并提高活动效益,社会组织一般都具有根据功能和分工而制度化的职位分层与部门分工结构。

只有通过不同职位的权力结构体系,协调各个职能部门或个人的活动,才能顺利开展组织活动并达到组织目标。

④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普遍化的行动规范。

行动规范一般是以章程的形式出现,并作为组织成员进行活动的依据。

组织的行动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它通过辅助的奖惩制度制约组织成员的活动,以维护组织活动的统一性。

⑤班级组织和其他组织一样有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就每一个社会组织来说,它不仅自身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人员、信息的交换,而且还根据与其他组织的关系,组成不同的组织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水平上与外界环境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换。

一个组织如果绝对地自我封闭,组织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2)班级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点班级组织除了具有社会一般组织的共性之外,还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成长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基本场所。

具体而言,班级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的不同点如下:①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学生获得发展。

因此,班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服从培养人、塑造人这一目标,班级管理的过程要与教育过程有机配合,创设一个优化的微观社会环境,使班级组织成员的智力、能力、个性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②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因此,需要班主任和教师和学生建立和谐的、互动的、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才能提高其对班级成员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③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班主任和教师的教育艺术就在于使班级组织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对班级产生向往感、荣誉感、友爱感,使学生的良好个性也能在班级组织中得以培养和生成。

④班级组织中的师与生交往是全面的和多方面的。

班主任和教师要重视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个别交流等多种途径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往,满足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多方面需要。

⑤班主任和教师的人格力量使班级活动得以有效开展。

班主任和教师作为班级中的主要管理者,一方面需要通过纪律来维持班级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更需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的感召力以及情感的联系等来开展班级活动。

3.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思考班级组织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答:班级组织这个群体,是由不同个体集结而成的,但要成为具有组织特性的团队,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断地分化与整合中成长和发展,班级组织的形成一般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班级组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①在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了解班主任和教师,建立与同学的稳定关系。

学生还不能公然地反对班主任和教师,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同学之间的矛盾。

群体成员彼此缺乏充分交往,群体还没有形成大家认同并愿意遵守的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差,聚合力弱。

②在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学生需要满足的各种需求往往与团体的要求发生冲突。

首先是学生和班主任、教师之间产生矛盾,一些怠惰的、对学习无兴趣的学生,会抗拒班主任或教师的指导。

其次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一些学生在不满班干部的做法时,就要求改变,于是产生了对立。

最后是学生团体之间的矛盾,学生干部与支持干部的学生,以及反对干部领导作用的学生之间的矛盾增加。

③在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阶段,班级内部的主要矛盾是团体要求架构内个人属性间的矛盾。

首先是学生团体与学生团体之间产生矛盾,这一时期替代现有干部、争夺统帅力的竞争会频繁进行。

其次是产生个性矛盾,学生个体之间认识深浅的不同、价值观和体验的不同、个性的不同等,造成了逻辑上和个性上的对立。

(2)班级组织的解决对策①在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教师要着重于学生之间矛盾的协调,尽量让学生之间互相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自我介绍以及开展一些集体性的活动,学生之间可以充分交往。

同时,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制定可以共同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用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也为解决学生的矛盾提供很好的准则。

教师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了解学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群体意识上。

②在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班主任或教师如果能培养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队伍,开展有意义的、自觉的、自主的活动,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与自治能力,则同学之间的融洽关系和开放型的班级气氛是完全可以形成的。

③在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阶段,教师要协调学生团体和学生团体之间的矛盾,对班级活动进行管理,对不称职的班干部进行换届选举,将有能力的学生选拔进入班干部群体,让视野宽广、洞察力敏锐的学生来引导班级团体,因为这些人才具有号召力。

教师工作的重心应放在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矛盾解决上。

4.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班级管理是指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的过程。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班级组织建设班级组织建设要做的主要工作如下:班级组织的设计、指导班级建设和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如:培养集体意识、集体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具有组织集体和管理集体的能力和技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和习惯;培养公民意识等。

(2)班级制度管理班级中存在着各种比较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是维护班级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保证。

班级制度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两种:①成文的制度,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要求,即实施常规管理。

②非成文的制度,是指班级的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即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非常规管理。

它是隐性的,学生生活其中就能逐渐形成一种班级共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群体和个体都能得到发展与成长。

(3)班级教学管理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管理是班级教学管理的核心。

班级教学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③建立班级管理指挥系统;④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班级活动管理班级活动都有极强的目的性和严格的要求,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确保达到应有的成效。

具体应该做好以下工作:①确定班级活动的目标和任务;②加强班级活动的组织领导;③设计规范有序的班级活动;④强化班级活动的保障机制;⑤控制班级活动的频度,即活动的次数与密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