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论纪录片?一.主题:1.影片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2.通过对纪录片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二、结构§典型的纪录片结构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而在实际运用时则更为复杂。
§有时纪录片的结构会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情绪线索而发展。
§有时则是两者交叉进行。
三、人物纪录片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分析表现各个人物所用的时长、镜头数量、景别表现、直接发言的频率、形体动作的表现、光线运用等;四、场景外景:大自然中自然景观的场景。
这种场景的空间比较广阔,由于受自然光线的限制,光线的处理要选择光线的时机五、景别景别最最根本的含义,是表达画面所包括的范围远景近景全景六、空间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空间是影片具体场景的体现七、机位§1在纪录片的拍摄中运用较多,占主体地位。
§局限性:§工作量大,镜头活动量多,容易显得单调,使观众感动视觉疲劳,产生厌倦心理。
§对场面把握不全面、角度局限大、对细节捕捉不透充分和及时§2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摄像机,面对同一场面同时拍摄不同角度和景别的画面。
§运用环境:§某些规模宏大的场景、不可重复性的场景、出场群众演员众多,而且场面调度复杂的情况。
§优点:§提高拍摄进度、节约剪辑时间§缺点:§可能使编导变得懒惰而不去构思镜头调度;§为防止相互穿帮,各个摄影机的走位基本保守;§为拍摄过程中的布光、同期录音等带来一定难度;§胶片消耗量大,拍摄成本增加。
八、光线§顺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一致或者是基本一致,阴影被遮挡在主体自身的后面,在画面的构成上没有明显的明暗光线关系,景物及被授体的立体感,完全依赖于自身轮廓形式。
§逆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相反的(对应的),景物及被摄体的边缘有明显的光线轮廓,在画面的构成上形成了明显的明暗反差,光线的效果十分生动,画面的效果十分明确而富有造型特点。
逆光有全逆光和侧逆光之分。
§侧光: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摄影机的拍摄方向是成30、60、90度的夹角关系,景物与被摄体有明显的受光面和背光面之分,有十分明确的光线方向和明暗的关系,立体感十分明显。
侧光有正侧光和斜侧光之分。
§效果光:效果光的光源方向可以是任意的,是由于某种特定光源所产生的效果。
例如:蜡烛光、火光、手电光等等,效果光在我们的生活中尽管不常见,但是,视觉的效果十分明确,有时会产生十分怪异的形象和效果。
九、影调§影调在摄影创作上是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胶片类型的选择;§对于摄影对洗印技术的控制;§摄影用光方式、方法的处理;§对于摄影风格的有目的的选择;§对胶片高亮度部分和低密度部分的有效控制;§镜头画面效果控制的设计与风格等等。
十、对话2、对话的形式§专注对话:这时的人物没有形体的运动和位移,没有更多的动作来帮助和表现对话的内容,完全依靠对话的内容完成影片的叙事。
§随意对话:片中的人物对话是镜头表现的一个部分,人物的动作和环境的因素也是场景中叙事的重要形式。
这时的人物会有静态形式、形体运动形式和位移的形式。
3、对话的内容§表达情节,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这种影片的对话一般很关键,也很精彩,观众如果不注意,很难掌握影片后面的故事与人物的命运,可以说,这时的对话完全是在说情节和事件。
§表达人物的情感。
这种对话胜过影片的情节和事件、胜过人物的动作,对人物的情感表达和情绪表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
影片中的人物性格,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达的,对话的语调、语气及和人物动作的配合,可以较多地表达人物的性格。
§表达影片的节奏。
节奏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对话的节奏表达恐怕主要是对话在单位时间内给我们传达的信息量。
§扩大影片的信息量。
在影片的叙事中,主要是通过对话的独立叙事作用,扩大影片的故事容量,所以,对话是一个独立的叙事手段和方法。
四、纪录片分析范文龙脊导演陈晓卿多年来我们打着“知识改变命运的”的旗号,无数贫穷落后的山村孩子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方式与信仰,尽管在当代日益高技能快速发展的社会,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过时的口号,我们也越来越质疑于它的可信性与唯一性。
然而,我们忘却不了的是那希望工程中小女孩一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忘却不了的是纪录片《龙脊》中那一群渴望读书的孩子以及重视教育的祖辈们,贫穷让他们无处也无法改变命运,唯有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或许这也是龙脊人内心唯一的出路。
导演陈晓卿于1994年拍摄了《龙脊》,这部荣获许多大奖的作品在今天看来也依旧牵动人的心弦,让人感悟颇深。
本片记录了广西一个叫龙脊的山村中一群孩子求学的故事。
龙脊的自然环境是恶劣的,它阻断了人们与外界的联系,闭塞而落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红瑶人自身反映出中国山村少数民族最原始的生活状态以及勤劳善良纯朴的本质。
贫穷落后是龙脊这个山村最典型也是最严重的问题,因为贫穷,人们温饱问题无法完全解决,各种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艰苦,教育问题成为最期待急迫解决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点。
也正因为如此,观众在自己的视角里目睹了孩子们渴望求知,家长们极力供给念书的点滴细节,感受着这一种坚忍不拔的生存意志和面对贫困却奋发向上的抗争精神。
《龙脊》只不过是一个针孔,透过这个针孔,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在中国群众底下那些贫穷落后的地方,那些渴望求知改变命运的很多代人。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特色一、人物:精神的张扬纪录片《龙脊》是以潘能高一家为主线来展开这个村庄的故事,同时刻画关注了另外一些人物。
龙脊人的精神则在这几个人中得到全面反映。
其中潘纪恩和潘能高的爷爷让笔者印象深刻,两个人都是极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人物,一个是典型的懂事贴心热切渴望求知的孩子,另一个是自身没有接受教育,在那样长期贫困的环境下深刻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努力供给,渴望孩子改变命运,走出大山拥有新的美好生活的家长,每一个都感人至深。
其中主人公潘纪恩无疑是懂事贴心的,更重要的是他是最为努力向命运抗衡,竭尽全力求知的孩子。
为了能考上县里的中学,他想去乡里更好的学校上六年级,家里贫穷无法供给,他赌气一夜未归。
我们谅解于他并不是不懂事,更多的是一种心疼与震撼,他是热切的渴望学习的。
在考完试之后帮着做家务活的他又是非常希望同母亲交谈学习问题的,尽管母亲更多的回答于田活的问题。
他的懂事与自我努力不仅仅表现在他每天一个人点着蜡烛在自习室里勤奋学习,还在于他体谅母亲的艰辛,自己和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去淘金挣学费,七天七夜。
淘到金子时露出羞涩却肺腑的笑脸,用一块钱小心翼翼的包裹起来,一路上,步履轻快,回到家中把金子给邻家女孩看时的喜悦自豪,以及盯着自己录取通知书看时的满心感慨与希望。
在最后潘纪恩要去山外读书闪现的镜头里,他是沉默观看又有些迷茫的,双手插着衣兜,似乎已然是个小大人了,折射出在艰苦环境下孩子们自立早熟背后的艰辛,让人潸然泪下。
也许纪恩离家的那天人们真的看到了西边山头上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
如果说对这群奋发求知的孩子是一种欣慰赞赏的心情,那对于像爷爷为代表的家长们则是一种敬仰悲壮的态度。
我们同情于在这座大山里世代穷苦的人民,没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更缺乏应有的素质教育。
或许正是因为他们深切的了解自身缺乏所带来终生无光的生活,因而越发的希望自己的子子孙孙通过求知改变命运,走出大山,走出贫穷。
你不得不说他们是悲壮而让人敬仰的。
爷爷是祖祖辈辈生活在龙脊这原始落后贫穷艰苦中的代表,是呵护祖孙们成长的大树,是孩子们向未来奔去的护航标。
因为贫穷,龙脊人是渴望教育的,即使贫穷,龙脊人也是重视教育的,这似乎是他们内心唯一的出路。
能高考试的那天,我们透过窗看到爷爷出现在教室的外面,最终耐不住性子走进考场,瘦干佝偻的身影蹒跚而进,带着探望的性质,爷爷是个文盲,他内心是为有能高这样一个学习好的孙子感到骄傲的。
进而我们也看到在学校台阶上一群人讨论着孩子们学习的人,他们的思维是简单近乎愚昧的,却也是最原始直接的,孩子是希望,不能让他们干太多家务。
这却也是父辈们重视教育最高的体现。
当我们看着一大早下山天擦黑才回来的爷爷背着一袋米,拄着拐杖干瘦佝偻的身影,体验出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在问及孩子们考试分数时,他说,米那么贵了你还读书?孙子回答你说呢?很直接明了的一句,那我也要给你读书。
任何人内心都会受到冲击的,我们似乎了解到爷爷不管多苦多难都要送孩子读书的一种决心与付出。
岁月在老人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沟壑的痕迹,任何地方都显现出一个老人辛酸历程,然而我们都能明了,即使如此,他也不会放弃孩子求学的希望。
二、民谣:点睛画龙的贡献《龙脊》本身拍摄的就是红瑶族人民的生活状态,而片中穿插的民谣则更为突出这一文化特色,别具风格。
片中有两处民谣贡献重大,一处为始终穿插的瑶族妇女歌唱的月份民谣,另一处为两个小女孩失学的歌谣。
在片中结尾部分我们才目睹了片中穿插歌谣声的主人,一个极具红瑶族特色的中年妇女,她的声音是能够反映龙脊人生活的,似乎在她古朴又富有穿透力的歌声中,我们眼前浮现了龙脊人从四月到八月的生活状况。
这首民谣不仅是红瑶族特色的体现,在片中它更起到了一个隐性线索与转场的作用,围绕着这条线,我们明了的获知了纪录片以开春到夏末入秋的时间线索来展开拍摄记录的。
同时,民谣又是表达情感的方式,特别是在最后升华,饱含寓意希望的。
孩子们就如同从四月播种的稻田,经过时间的茁壮成长与呵护,到八月秋季便是收获的季节了。
在人们的心里也是如此的寄予希望的,用不了多久,便是龙脊收获的季节了。
有时候最打动人心的恰恰是孩子稚嫩的声音折射出的生活的无奈与艰辛。
片中两个小女孩歌唱的失学民谣让人记忆深刻。
一群无法上学的女孩在屋子里跳着橡皮筋,本来应是富有童趣的画面此刻却显复杂,两个小女孩趴在窗户上唱起了那首歌谣“妹不知,爷娘不送妹读书,无有文章,无有名。
”紧接着出现的却是课堂上上学的孩子歌唱的声音,如此更形成强烈对比反差。
在课堂上端坐的孩子是相对幸运的,而这群无法上学的女孩子,内心是渴望却又无奈的,“无有文章,无有名”,这是孩子内心的绝望。
孩子们干净明亮的声音,在此刻让人心中泛起隐隐的酸楚。
三、电视手法:首先本片多元化运用长镜头,空镜头,同期声在《龙脊》中,使得主题变得丰富而深刻。
同期声是电视记录片赖以存在的重要支撑,给观众以再现时空的真实感。
《龙脊》在真实感再现方面显得更为成熟,在这个山村的清晨,山泉流动声,鸟鸣之声,小孩起床的声音都通过同期声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