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

朗读是语文的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同时,朗读对于阅读教学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领会作者的意图是大有益处的。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加强感情地朗读训练,是上好语文课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曾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

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

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

当然这里的朗读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读、品位意蕴的轻声地美读、发挥想象的“戏剧化”的朗读,所以不论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的角度来讲,有感情地朗读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标之一。

从这一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小学,尤其是中低年级,当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如果还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学”和“教”的基本任务就没有完成好。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形成一条有效的朗读指导途径呢?笔者就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方面作的一些粗浅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教师范读,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能帮助学生正音,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感情,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有声有色的朗读,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印象,作品中的优美、准确、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尤其使学生着迷,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叶圣陶曾指出:“教师的范读可以把文章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

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

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

教师的范读不宜做作,不能故意拿腔拿调,应从自身的情感出发,以情感人,使学生如临其境,教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引起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使他们都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

例如,我在教《清平乐村居》中,因为这是一首词,学生一时间无法把握朗诵时的感情,于是我利用一段恬静优美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同时老师再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再慢慢地揣摩,化为己用。

再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觉得范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根据学情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中。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只要发现有读得不够好的地方,马上停下来范读,再多加练习,和学生一起把这个难关闯过。

此外,也并不是老师读的才称之为标准的范读,教师可以加大优生的合理资源利用,让班里读得最好的同学起模范作用,通过他们的范读,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

二、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真正有感情的朗读,绝不会是“喊”着读,一定是入情入境的“美读”,是为了品位文章意蕴的较轻声地读(尤其在集体朗读时)。

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让学生能充分地读,去感悟文本,去感受言语的意趣和情境的美妙,达到“入境始与亲”的境地。

1、“戏剧化”的朗读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体会文章所描绘的人或动物某些动态的场景或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启发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也是非常有效的。

所谓“戏剧化”的朗读,即朗读声音的大小、语气语调、面部表情、甚至手、臂膀乃至身体的某些情不自禁的小动作,都可以随文章描写的变化,达到“忘我”的境界,这在小学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而此时学生的心理、思维活动必定是极其丰富的。

例如,我在教学《田园诗情》(国标本第七册)时,我一边让学生读,一边适当点拨,帮助学生感知语言,激发想象,让学生进行“戏剧化”的朗读。

如当学生读到“成群的骏马剽悍强壮,腿粗如桩,鬃毛随风飞扬。

”时,我启发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骏马,驰骋在草原上,可以做出一些动作,来感悟作者对强壮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2、张开想象的翅膀著名朗诵家瞿弦和同志说过:“每当我看到一篇令人激动的作品时,随着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实词的描绘,我常常在脑海中出现许多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仿佛看到静静的小河、热闹的结实、战斗的英雄、胆小的懦夫、”看来,认真地朗读文章,不仅能够有效进入作品意境,而已能提高想象、联想能力。

所以入情入境的朗读,还可以根据文章所描绘非常动人、内容丰富的景色描写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例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课时,就是运用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加深学生的朗读体会。

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

生2:园子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两旁是青青的垂柳。

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

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

……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还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让学生融入进了诗人所描画的意境,这样一来学生在朗读诗句时,自然就可以读出感情,读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

其实,这在真正入情入境的朗读中是会自然发生的。

这样就实现了品读、美读;这样的读,就成了对课文思想情感内涵理解的手段,同时又是学生课文解读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天长日久的练习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普通话水平、朗读逻辑重音的处理习惯成自然,断句和停顿成习惯,自然而然学生的朗读水平也就提高了。

三、多样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等等。

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通常使用以下几种形式的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

这可在分析课文前指定学生朗读,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分析的那段课文上来,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初步印象。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析讲解。

对学生的个别朗读,要求发音清楚、洪亮,态度大方。

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教师对漏读、错读之处要记牢,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分组比赛朗读。

这是一种集体朗读、集体朗读要求整齐,要求快慢适中,顾全大局。

分组朗读因为要互相衔接,学生听时注意力就比较集中。

分组朗读无形中是一种竞赛,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

齐读。

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适用于课文的重点语段,在分析点拔之后来加深印象。

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时,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分角色朗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学生能正确该出人物语气,表达人物感情,要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人物性格。

这种读法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感情,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对分角色朗读比较感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因为这是一则历史小话剧的剧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通过对剧本台词的阅读品味,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

所以在教学中我就是以分角色朗读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角色朗读中感悟人物性格,同时又促进了朗读。

学生的朗读也非常积极,提高了课堂效率。

以思促读。

学生在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这时就要首先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再把几句话连起来综合理解,遇到不懂的及时问。

这样边读、边思、边问,以读助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如教学《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由于课文内容的时代与现在相距较远,学生根本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情况和历史背景,所以理解课文的内容很难。

教师在学生默读前,可出一些思考题:如这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什么意思?徐悲鸿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这样就帮助学生读懂了课文,了解了我国著名画家徐悲鸿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精神。

四、教授技巧,提高学生朗读的水平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

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要从停顿、重音、快慢、升降四个方面来训练。

1、停顿:(1)标点的停顿:课文中每一个标点都对正确停顿作了很好的提示。

一般而言,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而自然段这间的停顿最长。

(2)词语的停顿: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

(3)情感的停顿:如:“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两个“愿”后并没有停顿标点,但如果停顿长一点,就更能体现革命烈士甘愿为后代而牺牲自己的祟高精神。

2、重音:(1)词语: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句子中也有重、轻音之分。

如“哆嗦”,“哆”字重读,“嗦”字重读;而在“打哆嗦”中“打”重读,“哆嗦”轻读。

词语一般是前一个字重读,如喜欢、慈祥、檐子等;如果词语的结构是偏正式,如红花、青草、蓝天、白云,一般后一个字重读。

(2)句子:往往重音放在“怎么样”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