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康复现状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
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状也是一类以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
孤独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孤独症儿童康复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做好孤独症儿童的康复工作,探索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工作模式和方法,对近年来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研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常用临床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干预手段、疗效等研究现况进行综述,为儿童孤独症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治疗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属于广泛发育障碍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以社会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为基本症候群。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病率约为儿童人口的0.2%~0.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孤独症的康复治疗亦强调早期发现,早期干预,综合治疗。
目前公认有效的治方法是特殊教育及行为矫治。
应用的原理是行为分析法(ABA 法),综合治疗段主要有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行为矫治、感觉统合疗法、听觉统合疗法、语训练、认知训练、综合主题教学、音乐疗法等。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将特殊教育与康复融为一体的康复方法被广泛应用。
1 孤独症概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环境改变,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康复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重复刻板行为,又称为“Kanner三联症”。
同时伴有智力异常、感知觉异常、兴趣单调、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自伤行为及情绪方面等特征。
正因如此,他们不能和周围的社会群体建立正常的关系,缺乏交流沟通的兴趣和动机,对周围的人和事表现冷漠。
语言交流是沟通的工具,言语和语言障碍使孤独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关系雪上加霜。
任何一个个体都不能脱离社会这一大的环境而独立生存。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提供了新的残疾分类标准,为我们认识残疾、发展康复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中,能力障碍用活动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活动局限表示;社会性利用用参与来替代,由此导致的残疾用参与局限表示。
孤独症即为参与局限。
其中的环境因素及支持系统的引入、交互作用模式、重视个人体验为我们认识孤独症,对残疾儿童的评价、康复提供理论支持。
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为三级甲等医院,有完善的康复医疗设备及康复资源。
2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产期因素围产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
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3 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特征3.1 语言及言语障碍特点80%以上孤独症儿童是以“言语障碍”为主诉初诊的。
绝大多数家长讲诉孩子会说话,吐字不清等表现。
孤独症儿童由于感知觉的调控、对事物的认知和反应交往形式及运动形式等方面存在异常,临床常表现出孤独,自得其乐,无社交微笑,不与人交往,语言发育迟缓或自言自语,词汇单调、贫乏、重复,动作板,理解能力差,模仿语言和重复语言多见,对人称代词混淆不清,对他人的言和形体启示缺乏反应,部分孤独症儿童表现语音单词刻板,轻重音错误。
(1)孤独症儿童语音发育异常。
这一问题是最严重的问题,是“超音段音位的发展异常。
指由非音质音素确定的语调、重音、语气、速度、节律等异常。
可能与“脑发育不全”有关,因为大部分人的左脑控制语言符号,而非语言分如表达时的语气、语调、轻重、情绪、身体姿势等主要由右脑控制。
有一小分孤独症儿童虽然可以背唐诗或唱歌,但缺乏语音、语调、节奏变化,无抑扬挫感。
不能像正常人那样,通过语调、轻重音的变化以及其他非语言的沟通方表达情绪和感受,语言的节奏及流畅度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
(2)孤独症儿童比较常见“鹦鹉学舌”现象,这是产生主动语言的主要障碍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育明显落后于正常同龄儿童,属于语言发育迟缓。
与正常童大多偏好言语性声音特点不同的是,孤独症儿童更偏好非言语性声音。
常表自言自语或只是模仿和机械地重复别人的话,不会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交谈,在言语沟通方面也有更严重的损害。
有些言语沟通问题与听觉反应异常有关,儿的情绪、身体状态等都会影响患儿对声音的反应而且孤独症儿童在使用语言交时,其言语形式和应用又出现异常。
因此,孤独症儿童,既有言语障碍,又有言障碍。
(3)部分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有倒退现象。
有研究报道,大约一半的孤独症患终生不语。
而出现语言倒退的孤独症儿童的语言障碍非常严重,行为障碍也更重,但运动功能无明显倒退。
语言倒退型孤独症儿童的发生原因不明,有研究示,约1/3的语言倒退可能与生活事件的诱发有关。
2.2 社会交往障碍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
由于孤独症儿童感知觉的调控缺陷,神经系统以语言的障碍,使外界的信息、环境的刺激不能准确、顺利地到达大脑,大脑亦能产生与环境相适宜的有效行为,加之言语的障碍,故无法形成符合社会逻辑社会规范的行为。
因此,孤独症儿童表现对人和事冷淡,与环境不相符的怪异为,无法和周围世界建立联系。
如孤独症儿童多表现与他人很少有目光的交流不能与他人发展友谊,无社会性微笑,呼其名字无反应,不会使用家庭资源,会玩玩具,认识处境、保护自我等社会适应能力缺乏。
2.3 刻板重复行为,兴趣范围狭窄孤独症儿童缺乏好奇心,喜欢或着迷于某一两件东西,整天拿着不放;或纠缠一单调的动作和仪式性行为,对环境倾向于固定不变,拒绝生活环境的变化。
每天要求吃同样的饮食,每次吃饭要坐固定的位置,睡觉前衣服必须放固定的方,出入家门走固定路线,反复弹指或手部重复做怪异的动作等。
如果一旦生变化就会大发脾气,出现自伤或攻击他人的行为。
4 孤独症儿童的评估4.1 评估的目的通过评估,充分分析他们的发展水平、优劣势,制订长短期目标。
依据长期目标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IEP)、个性化家庭计划(IFSP)及集体主题教学训练方案阶段性评估:每周写记录,每月一小结,每半年进行一次测试性阶段评估,以解进步情况以及教育和康复训练效果,及时修订长短期目标及调整训练计划;末性估:疗程结束或离开康复机构的评估,为进一步康复或就业提供依据。
4.2 评估方法(1)测试评估。
采用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制订的《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试行)表》,由康复小组即康复医师、治疗师、特教教师、护士分别对每名孩子从感知觉(55 项)、粗大动作(72 项)、精细动作(66 项)、语言与沟通(79项)、认知(55 项)、社会交往(47 项)、生活自理(67 项)以及情绪与行为(52 项)8个评估领域493 个评估项目,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估和记录。
每一个评估领域都是一个评估的独立体,评估时不受其他评估领域的影响。
该表适用于康复机构及特殊教育学校评估0~6 岁、能力与发展处于学前阶段的孤独症及其他广泛发育障碍儿童。
需要在2 周之内完成,并得出评估结论。
也可以采用C-PEP 量表,该量表适用于3~6 岁的发育障碍的儿童,实用性强,使用较为简便,易于操作,信度及效度较高。
(2)评估家长。
依据长短期目标,治疗师自制简单量表,供家长填写评估记录1~3 个月 1 次,因家长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最多,观察更细致,能为制订更确实有效的个性化训练计划提供帮助。
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教育和行为训练是目前世界各地公认的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孤独症的方法。
目标是促进患儿语言发育,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在行为训练方法中应用实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康复治疗是以康复医师为核心的康复小组负责孤独症儿童生活、学习、能力训练的各种治疗。
康复小组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耐心和信心,不同专业的人员共同努力,一起评估、制订目标、设计程序、集各专业知识为一体,发挥团队精神,以人为本、循序渐进,诱发其学习动机,促进孤独症儿童能力发展,最终使其能够回归主流社会。
(1)注意力训练。
使用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教材,或孤独症儿童喜欢、着迷的玩具、图片等,要求其注意并正视治疗师的脸,主动注视治疗师的目光,并逐渐延长注视时间,反复多次,并及时给予强化,使孩子注意到治疗师的存在、语言及目光。
注意力训练是做其他训练的基础。
(2)感觉统合训练。
孤独症儿童平衡协调能力差,重心不稳,可进行触觉球、踩脚印等皮肤触觉刺激,平衡木,蹦床,羊角球,荡秋千,袋鼠跳,穿隧道,音乐、音域、音量变化等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从而改善注意力,抑制皮肤过敏,减轻空间感知觉障碍,以提高身体平衡协调能力。
有报道称,感觉统合训练对于减少孤独症儿童的多动行为、提高语言能力有一定的疗效。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首先要求孤独症儿童静坐,令其与治疗师面对面;治疗师寻找孩子目光,逐渐延长注视时间,用孩子喜欢的零食吸引其注意力,先示范,让其模仿,用筷子或勺子进食,如孩子不听从指令,则禁止其吃零食,出现进步则及时进手、洗脸。
采逆向连锁法,让其学习穿、脱衣服等锻炼其日常生活能力,可以从最后一项动作学起,如脱袜子,将袜子拉至脚跟以下,让孩子做最后一个动作脱下袜子,使孩子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成就感。
(4)语言认知训练。
语言认知训练是至关重要的训练。
首先是对口腔、唇、舌、腭等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如吹羽毛、吹气球、用吸管吸水、上下左右伸舌、弹舌等;姿势性语言的学习,表情动作的理解:帮助孩子学习姿势语言如点头、摇头、招手等,治疗师先做出示范,要求其模仿,然后反复训练,直到理解为止。
利用实际动作或画片训练孩子理解身体动作和表情,并对其正确反应予以强化,逐渐减少提示,直到能够分辨理解为止;训练语言交往能力:可利用情景或孩子提要求时进行,反复训练使孤独症儿童在想达到某种目的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
其次可用“传话”训练,开始宜短,逐渐增长,如此训练使孩子与他人建立联系,提高语言应用及认知能力。
(5)综合主题教学。
社会交往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特征,训练难度较大,因此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行奖励。
孩子喜欢开水龙头,可让其打开,顺势引导其学习洗内容包括体能、能、语言、性格、社交等。
学习的内容是互相关联的,通过动作分析将复杂的动作分解成简单的步骤,并用节律性的语言(如儿歌)贯穿起来,让孤独症儿童容易掌握动作每一个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