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号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献综述中南民族大学姚付芳[摘要]本文对我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比,提出了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研究的前景。
[关键词]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教育创新现状问题一、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师教育创新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我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说:“当前,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更多更高的需求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是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发展高质量的教育。
”朱仁宝认为未来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四大支柱”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的实现取决于教师的素质。
因此,“四大支柱”的基石是教师的高素质。
我国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提升国家的教育实力。
我国的教师教育提出比较晚,2000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有力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的发展。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以“教师教育”替代了长期使用的“师范教育”的概念,我国开始进入教师教育的阶段。
教师教育创新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则呼唤着教师教育的创新。
我国完成了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探讨这些问题的文章也纷纷出现。
二、研究现状1.比较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分析教师教育的特点黄葳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潘懋元、吴玫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刘开源的《教师培养制度的变革: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以及肖爱芝的《对新时期教师教育的思考》等探讨的都是这方面的问题。
通过研究,他们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内涵丰富,在内容上包括人文科学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和教学实践,从顺序上来看有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从层次上来看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
“教师教育”包含教学职业的职前、试用和在职等层次。
他们普遍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我国的教师教育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教育要专业化。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主体。
教师的业务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和能力素质两个方面。
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主体知识、专业前沿知识。
这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基础内容,也是教师业务素质的内在表现。
教师的能力素质包括基本能力和特殊能力,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为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快速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积极的应变力、独特的创造力。
教师通过专业的教育与训练,掌握教育教学的专门知识、形成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养成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专业素养,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就是教师的专业化。
教师教育的课程是三个相互联系的系列:教师专业知识课程系列、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系列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系列。
教师教育就是实施这些专业教育的活动。
(2我国的教师教育是开放、多元的教育。
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仅仅是师范大学的专利,各类综合性大学、专门性大学都可以成立教育学院,那些愿意当教师的各种学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在学校的教育学院里接受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的渠道被拓宽了,教师的来源日益多元化。
(3教师教育是终身教育。
潘懋元和黄葳等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不再是职前教育,而是终身教育随着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它们已经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信息的有效手段,因此肖爱芝等提出教师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传统的传播知识的技术已经落伍了。
(4教师教育注重质量教育。
多数研究者认为,我国的教师教育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最显著的是不再注重数量而是侧重于质量。
教师供求关系的基本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并且随着社会上公众对其子女教育期望的提高转变为永恒的质量矛盾。
另外,黄葳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教师培养活动,肖爱芝认为教师教育应该法制化,这些新的观点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教师教育的发展。
2.探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促进教师教育创新浙江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励如孟指出:新时期,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教师为本,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方向, 坚持统筹规划与分类指导的方针,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为宗旨,以骨干教师尤其是农村骨干教师建设为重点, 不断创新,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
他们认为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很多途径,比如,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完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抓好常规教学,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等。
而他们一致认为创新教师教育才是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根本,并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1教师要具有宽厚的知识功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
教师要能胜任教学工作就必须有坚实、宽厚的知识功底。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补充教师教育探索・182・2009年4月号教师教育探索自己的知识,这符合现代教育观,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不断更新的,发现真理、探索结果的方法最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这些新的教学理念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工作。
(2教师教育工作要高举质量的大旗,以提高教师质量和专业化水平为导向,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观念。
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和最终目的,而全面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制度创新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
(3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许祥源等认为要建设高水平的师范大学,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师范大学可以通过加强学术研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可以提高综合化水平,创设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通过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培养专业化的教师;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注重教师教育课程与学术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三、存在的问题尽管对我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创新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部分文章只局限于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很少。
很多研究者探讨的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或者是如何推进教师教育创新,而将二者联系起来专门探讨如何通过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的素质或者如何通过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来推进教师教育创新的文章却很少,而这个问题的探讨对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天的教师教育改革是世界性的,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阶段,教师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育正在面临着从满足数量需求向质量提高的重大转变。
如何改革创新教师教育、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适应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一些解决方案流于书面形式,没有实践意义。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通过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人才流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在反复的探索中才能找到答案,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决不是说只要人才流动了,就能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了。
教师教育创新需要创新型的教师,要加强教师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怎么样加强?人人都有创造力,但是创造的程度有差异,要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达到个人的“最近发展区”则需要有专家型的领头雁,那么又如何培养这样的领头雁呢?研究者甚少。
许多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并提出了很多培训的方法,但是,如何才能保证每个参加培训的教师都能“训之有效”呢?这就很少有人涉足。
2007年9月22日,以“师范生免费教育与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教育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此次师范生免费教育的重要性在于:首先,师范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其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有力地了教育创新; 再次,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在社会上进一步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社会氛围,有利于推动教育改革。
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在呼唤着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我国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必将推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1]袁贵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J].人民教育,2005(9.[2]朱仁宝.现代教师素质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黄葳.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教育,2001(6.计算机网络教学探究河北省昌黎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赵巍陆卫军[摘要]计算机网络教学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探讨计算机网络教学。
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大大提高动手能力,让老师掌握最好的教学方法,动态地与学生交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优势分析宽带网的出现、光纤的接入将计算机网络的速度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档次,校园网的大量应用使得部分课程提前进入了网络教学模式。
在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共享各种资源进行教学。
这样既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之间的协作,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在教学中,开始学生都对计算机充满着神秘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难度增大,而学习的内容与社会上的计算机应用又有一定距离,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
为此计算机教师要多动脑筋,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进行教学研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特点1.网络教学的多样化。
计算机在学习其他学科过程中所占有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而不熟练计算机或者说不精通计算机。
这门学科在现代科学研究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多媒体技术利用文字、声音、图形等多种途径充分刺激学生的眼、耳、手等各个器官,大大改善了人脑获取信息的感官功能,促进了学生的记忆、思考、探讨・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