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邓卓晖1 概述1.1 病原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血管中,雌雄异体,发育分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
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或随粪便排出。
虫卵在水中数小时孵化成毛蚴。
毛蚴在水中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子胞蚴,直至尾蚴。
尾蚴从螺体逸入水中,遇到人和哺乳动物,即钻入皮肤变为童虫,以后进入静脉或淋巴管,移行至肠系膜静脉中,直至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血吸虫尾蚴侵入人体至发育为成虫约35天。
在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造成损害,损害的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这些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后果便是一系列免疫病理变化的出现。
因此,目前人们已普遍认为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1.2 流行情况血吸虫病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寄生虫病。
我国血吸虫病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和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目前,广东、上海、福建、广西、浙江5省、市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的标准。
我省血吸虫病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韶关市的仁化、曲江、翁源县,清远市的英德,清新县和清城区(含清远华侨农场),广州市的花都区,肇庆市的四会市(含大旺华侨农场),佛山市的三水区(含迳口华侨农场)、南海区、顺德区及增城市12个县(市、区)和3个农场。
198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消灭)标准。
但目前血吸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我省仍存在大量的钉螺可疑孳生环境、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例和慢性血吸虫病人也时有发现。
1.3 流行环节1.3.1 传染源日本血吸虫病属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终宿主包括人和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其中,病人和病牛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1.3.2 传播途径血吸虫的传播途径包括虫卵入水、毛蚴孵出、侵入钉螺、尾蚴从螺体逸出和侵入终宿主这一全过程。
在传播途径的各个环节中,含有血吸虫卵的粪便污染水体、水体中存在钉螺和人群接触疫水是3个重要环节。
1.3.3 易感者指对血吸虫有感受性的人或动物。
不同种族和性别的人对日本血吸虫均易感,但在流行区,人群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感染度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人们在短期内接触含有大量尾蚴的水体会导致急性血吸虫病感染。
1.4 流行因素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与中间宿主钉螺孳生有关的地理环境、气温、雨量、水质、土壤、植被等。
社会因素涉及社会制度、农田水利建设、人口流动、生活水平、文化素质、人群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等。
在控制血吸虫病流行过程中,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1.5 防治要点1.5.1 消灭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是控制传染源的有效途径。
化疗药物首选吡喹酮。
人群化疗措施分为全民化疗,选择性化疗和高危人群化疗三种。
1.5.2 切断传播途径(1)灭螺:灭螺是切断血吸虫病传播的关键。
主要措施是结合农田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改造,改变钉螺孳生地以及局部地区配合使用化学药物氯硝柳胺杀螺。
(2)粪便管理:感染血吸虫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污染水体是血吸虫传播的重要环节,因此,管好人、畜粪便在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方面至关重要。
主要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的方法杀灭粪便中的虫卵。
(3)安全用水:保护饮用水源,减少或避免人畜粪便污染;挖井或兴建农村自来水;或用加热或药物(漂白粉、碘酊及氯硝柳胺等)杀死尾蚴后再使用,以减少或防止尾蚴入侵。
1.5.3 保护易感者人类感染血吸虫主要是人的行为所致。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对预防血吸虫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难以接触疫水者,可加强个人防护,对流行区持续接触疫水的高危人群,可进行早期治疗。
2 病例发现处理程序血吸虫病病例发现的基本处理程序见附录1。
我省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判定标准:在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发现当地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或有感染性钉螺分布。
在非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发现有钉螺分布或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人、病畜。
当发生上述情况时,应立即启动《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按“预案”要求执行各项处理工作。
2.1 临床医务人员2.1.1 病例诊断和治疗(1)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
(2)诊断标准①急性血吸虫病a.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
b.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
c.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环卵沉淀试验等免疫反应阳性(间接血凝滴度≥1:10及(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应阳性,胶体染料试纸条法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
d.吡喹酮治疗有效。
e.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疑似病例:具备a与b。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c或d。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e。
②慢性血吸虫病a.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
b.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
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
c.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及(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胶体染料试纸条法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
d.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
疑似病例:具备a与b。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d。
③晚期血吸虫病a.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诊断或治疗史。
b.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芽肿表现。
c.免疫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②c。
d.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无治疗史者直肠活检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
疑似病例:具备a与b。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c。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 d。
④家畜血吸虫病a.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有螺环境放牧、饲养,并有疫水接触史。
b.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环卵沉淀试验等免疫反应试验阳性(间接血凝试验血清10倍和20倍稀释孔均阳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2%) 。
c.粪便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
疑似病例:具备a。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b。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c。
(3)治疗原则出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医疗队应深入突发疫情疫点进行救治。
对发现的所有血吸虫病病人,应及时予以治疗。
根据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对同期有疫水接触史的人群进行早期预防性治疗,防止急性血吸虫病发生。
①急性血吸虫病A.病原治疗可采用吡喹酮总剂量120mg/kg(儿童140mg/kg)的6天疗法,其中二分之一剂量在第l及第2日分服完,其余二分之一在第3~6日内服完。
每日剂量3次分服。
B.支持和对症治疗重症患者,可先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加入补液中静脉滴注,退热改善症状后开始病原治疗。
②慢性血吸虫病吡喹酮40mg/kg 1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亦可采用成人总剂量60mg/kg(儿童体重小于30kg者按总剂量70mg/kg计),2日疗法,每日量分2~3次在饭后或餐间服,体重超过60kg者仍按60kg计算剂量。
③晚期血吸虫病A.病原治疗:对大多数肝脏功能代偿良好的晚期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 1日或2日疗法。
对年老、体弱、肝功能较差或有夹杂症的病人可用总剂量60mg/kg 3日疗法或90mg/kg 6日疗法,每日剂量3次分服。
B.对症治疗a.巨脾凡脾脏肿大达Ⅲ级,或脾肿大达Ⅱ级,并伴明显脾机能亢进者,或脾肿大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均为脾脏手术的适应症。
手术治疗有单纯脾切除术、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血流阻断术、脾肾静脉分流术等。
b.腹水:治疗原则与一般肝硬化腹水相同。
内科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西医治疗包括支持疗法、限制钠盐与水分摄入、营养与支持药物的应用、合理使用利尿剂等。
中医则辨证论治。
c.上消化道出血:应先内科处理。
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止血剂的合理使用、善得定皮下注射继以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静脉滴注与三腔管气囊填压止血,必要时也可考虑内窥镜注射硬化剂止血,或去甲上腺素冰水溶液洗胃。
内科治疗出血停止和全身情况改善后,如无手术禁忌证,应在短期内择期进行手术治疗,以免近期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内科保守法无效时,亦应果断及早地进行急症手术,如胃底曲张静脉缝扎术、脾切除加门奇静脉血流阻断术或分流术等。
d.肝性昏迷:宜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消除肝昏迷诱因,如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并清除肠道积血、限制蛋白质摄入量、停用利尿剂、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保持酸碱平衡、口服抗生素抑制肠道细菌产氨等。
对症处理,包括合理的饮食和营养、降低血氨药物的应用、支链氨基酸和左旋多巴的使用等等。
④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可以用吡喹酮40mg/kg 1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
⑤人群预防性早期治疗:用吡喹酮治疗应在首次接触疫水4周后、用蒿甲醚治疗应在接触疫水2周后、用青蒿琥酯治疗应在接触疫水1周后进行。
2.1.2 突发疫情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血吸虫病突发疫情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向卫生部报告。
2.1.3 病例管理病人无需隔离。
急性血吸虫病确诊后,应立即住院治疗。
散发病例或输入性病例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服药治疗。
2.1.4 协助疾控机构开展工作当发生突发疫情时,各级医疗机构必须做好病人的治疗和管理工作,同时配合各级疾控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疫点处理和各项控制措施的落实。
在控制和调查期间,病例资料必须无条件提供给疾控机构查阅或归档。
2.1.5 采样及检验(1)病原学检查:取患者粪样进行血吸虫虫卵检查或毛蚴孵化。
①虫卵检查采样:取受检者粪便约10g,用粪便样品袋装好送检;方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
②毛蚴孵化采样:取受检者粪便全粪或约30g,用粪便样品袋装好送检;方法:尼龙袋集卵孵化法或塑料杯顶管孵化法。
(2)血清免疫学检查:取患者血清进行血吸虫抗体检查。
采样:采集患者血清0.1~1ml,低温保存送检;方法:间接血球凝集试验(IHA)、环卵沉淀试验(COPT)或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等。
2.1.6 个人防护医务人员在采样和接触病人时按照传染病防护要求进行。
注意避免接触疫水。
2.2 疾病控制人员2.2.1 出发前准备(1)协调相关部门按照预案要求,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发生后,当地各级政府必须成立血吸虫病疫情处理领导小组,加强对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的领导,协调水利、农业、林业、卫生等部门共同安排落实查灭螺,查病治病,控制传播,扑灭疫情的相关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