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碎屑岩的结构

碎屑岩的结构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巨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粗粉砂
细粉砂
砾 砂 粉砂
巨砾
中砾
砾石
卵石
极粗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极细砂
粗粉砂 中粉砂 细粉砂 极细粉砂
>256
256~64
64~4
4~2
2~1 1~0.5 0.5~0.25 0.25~0.125 0.125~0.0625
0.0625~0.0312 0.0312~0.0156 0.0156~0.0078 0.0078~0.0039
刻蚀痕 碰撞,麻点
擦痕 冰川
新月型撞痕,击痕,麻 点 碰撞
“V”型坑 海滩,高能近岸带,槽 坑,贝壳状断口
侵蚀洼坑,微喀斯特 溶解作用 碳酸盐岩


四、填隙物的结构:
1、杂基
指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 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的,粒径一般小于 0.03mm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物。
(2)、显晶质结构
粒状
胶结物呈结晶粒状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碳酸盐胶 结物常具这样的结构。
带状/薄膜状
胶结物围绕颗粒呈带状/薄膜状分布
栉壳状
胶结物呈纤维状或细柱状垂直碎屑表面生长
凝块状或斑点状
• 胶结物在岩石不均匀分布
(3)、嵌晶结构
胶结物的结晶颗粒较粗大,晶粒间呈镶嵌结构,每一 个晶粒中都可含多个碎屑颗粒。方解石、石膏、沸石 等易在成岩晚期阶段形成这种结构
61.18 49.18 35.52 40.72 83.02 13.75
0.25~0.20 0.20~0.15 0.15~0.12 0.12~0.10 0.10~0.09 0.09~0.075 0.075~0.06
<0.06
2.0~2.32 2.32~2.72 2.72~3.0 3.0~3.3 3.3~3.5 3.5~3.75 3.75~4.0
(1)原杂基:代表原始沉积状态的杂基。 (2)正杂基:原杂基经成岩作用明显重结晶后转变为正杂
基。 原杂基和正杂基都可作为沉积环境的标志。
(3)似杂基:与杂基成因上完全不同,但与杂基极为相 似的细粒组分
①淀杂基:在成岩作用过程中,从孔隙水中析出的粘土 矿物胶结物。 ②外杂基:碎屑沉积物堆积后,在成岩后生期充填于其 粒间孔隙中的外来杂基物质 ③假杂基:是软碎屑经压实碎裂形成的类似杂基的填隙 物
薄片分析法分:点计法,线计法,带计法等三种
第三节 粒度分析
筛析记录表
颗粒直径 mm
>1
Φ >0
重量 g
2.12
1~0.75
0~0.4
7.72
0.75~0.60 0.60~0.50 0.50~0.43 0.43~0.40 0.40~0.30 0.30~0.25
0.4~0.72 0.72~1.0 1.0~1.2 1.2~1.3 1.3~1.75 1.75~2.0
三、碎屑颗粒圆度及颗粒表面结构
图4-4 圆度的形状和分级(据鲍尔斯,1953)
注:同一方框的颗粒圆度相似,但球度不同。
第一节 碎屑颗粒的结构
2、颗粒的表面结构
是碎屑颗粒表面的形态特征,一般主要指表面的 磨光程度及表面刻蚀痕迹。
霜雨
风 砂丘 化学作用 溶解与沉淀交替进行的 结果
磨光面 水 河流石英砂,海滩石英 砂
四、填隙物的结构:
2、胶结物
胶结物结构按晶粒大小、晶体生长方式及重 结晶程度划分:
(1)、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 (2)、显晶粒状结构 (3)、嵌晶结构 (4)、自生加大结构
(1)、非晶质及隐晶质结构 非晶质结构
• 蛋白石、铁质、磷酸盐矿物常形成非晶质结构。
隐晶质结构
• 玉髓、隐晶质磷酸盐、碳酸盐等。
华英参1井 3548.42m,J1 颗粒内溶蚀缝 (—)40
图4-7 胶结类型
(a)基底胶结;(b)孔隙胶结;(c)接触胶结;(d)镶嵌胶结
华英参1井 3367m ,J1-2 (一) 40 强烈的溶蚀作用,形成溶蚀粒间孔
镶嵌式胶结,石英砂岩
嵌晶胶结,钙质砂岩
杂基支撑,泥质粉砂岩
基底式胶结,岩屑粉砂岩,东濮
球度 3 C 2 AB
颗粒的三个轴愈接近相等,则球度愈高;反 之,则低。
第一节 碎屑颗粒的结构
2、形状(图)
由颗粒中的A、B、C三个轴的相对大小决定
四种形状: 圆球体:B/A>2/3、C/B>2/3 椭球体:B/A<2/3、C/B>2/3 扁球体:B/A>2/3、C/B<2/3 长扁球体:B/A<2/3、C/B<2/3
特点
沉积类型 频率曲线形 态
偏度
峰度
分选
河砂
常见双峰或 多
峰不对称曲 线
变化大, 正偏为主
数值多低
差—中
海滩砂
单峰对称正 态 曲线为主
多对称, 偶有负偏态 中等至微尖 好
沙丘砂
单峰曲线, 正偏态 微不对称
中等
极好
粒度 粗 细
风成坪地 双峰曲线、 正偏态

不对称
尖锐

常用的粒度参数
名称
中值 平均粒径
累计重量 百 分 比 %
0.53 2.46
17.75 30.04 38.92 49.1 69.85 73.29 93.08 99.01 99.53 99.68 99.74 99.82 99.89 100.1
第三节 粒度分析
二、粒度资料图解
常用的粒度图有: 直方图、频率曲线、累积曲线、概率值累积曲线
>4.0
79.18 23.73 2.1 0.58 0.24 0.3 0.8 0.82
重量百分比 %
0.53
1.93
15.29 12.29 8.88 10.18 20.75 3.44 19.79 5.93 0.52 0.15 0.06 0.08 0.07 0.21
29.51 43.25 26.24
0.36
(4)、次生加大结构
自生石英胶结物围绕碎屑石英颗粒边缘呈次生 加大边,两者光性方位大体一致。有时碎屑长 石和方解石也可出现自生加大结构。多出现于 硅质胶结砂岩
第二节 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
胶结类型:碎屑岩中碎屑颗粒和填隙物间的关系,
与碎屑颗粒与填隙物的相对含量、颗粒间接触关系有关
一、胶结类型: 1、基底式胶结 2、孔隙式胶结 3、接触式胶结
Φ <-1
-1~4
4~8
>8


(泥)
粉砂
粘土
一、碎屑颗粒的粒度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2 1~2 1~0.5
0.5~0.25 0.25~0.01
0.1~0.05
0.05~0.005
<0.005
表4—1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粒级划分
2的几 何 级 数 制 颗粒直径,mm
SK1=(Φ 16+Φ 84 -2Φ 50)/2(Φ 84-Φ 16)+ (Φ 5+Φ 95 -2Φ 50) /2(Φ 95-Φ 5)
KG=(Φ 95-Φ 5)/2.44(Φ 75-Φ 25)
第三节 粒度分析
四、粒度分析在区分沉积环境中的应用
1、粒度判别函数及成因图解 2、用概率累积曲线区分沉积环境 3、C-M图解(双对数坐标) 4、结构参数散点图解
孔隙式胶结,石英砂岩
第三节 粒度分析
一、粒度分析方法的选择
1、筛析: 是对砂级颗粒进行粒度分析最常用的方法,
结果比较精确。适用于砂和弱胶结的岩石 2、沉降分析:
适用于粉砂,粘土分析,目前也用于砂的分析 ①移液管法:以斯托克沉降定律为分析依据 ②沉降管法:直接观察颗粒堆积速度 3、薄片粒度分析——固结紧密的岩石(粒算法)
碎屑颗粒线、凹凸、缝合接触,有时不能将碎屑与 胶结物分开。
颗粒支撑
二、支撑结构
按碎屑颗粒和杂基的相对含量
• 杂基支撑
杂基含量高,颗粒互不接触,在杂基中呈漂浮状。
• 颗粒支撑
碎屑颗粒含量占绝对优势,颗粒之间相互接触
第二节 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
一、胶结类型
华英参1井 3548.42m ,J1 溶蚀缝 (—)40
用已知环境的现代沉积物粒度参数作散点图, 在图上划分出不同的环境范围。 5、粒度分析资料须与沉积构造、生物特征、地质背 景等相结合。
用概率累积曲线区分沉 积环境
图4-16 粒度概率图及粒 度次总体
牵引流沉积的C—M图
理想的牵引流沉积C—M图
浊流沉积C—M图
分选
特拉斯克
Md=P50 MZ=(P25+ P75)/2
SO=P25/P75
福克和沃克
MdΦ =Φ 50 MZ=(Φ 16+Φ 50+Φ 84) /3 σ 1=(Φ 84-Φ 16)/4+(Φ 95-Φ 5)/6.6
偏度 峰度
SK=P25×P75/ Md2
KG=(P25 - P75)/2(P90 – P10)
三、粒度参数:
平均粒径和中值 标准偏差和分选系数 偏度:正偏态、负偏态 峰度(尖度)
图4-8 青岛海滩某砂样 的粒度曲线
(a)直方图; (b)频率曲线 (c)累积曲线
颗粒直径Φ
图4-11 常用的三种 粒度曲线
1、频率曲线;2、累积曲线 3、概率值累积曲线
第三节 粒度分析
三、粒度参数:
表4-6 几种沉积类型的粒度特点
1) 十进制
>1mm 2~0.1mm 0.1~0.01mm <0.01mm
砾 砂 粉砂 粘土(泥)
2) 几何级数制(伍登-温哥华方案)
– 以1mm为中心,每次除以2或乘以2来进行分级。
• 将几何级数制标准进行对数变换,就成为Φ值粒度 标准。 Φ=-log2D,D为碎屑颗粒直径(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