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们应了解其中的知识并发扬传承,我们以对联为主题进行此次研究性活动学习。

经过四天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调查,我们对对联的文化有了基本了解,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与蕴藏的文化与知识。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工进行研究学习:
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具体内容:
⑴访谈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

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

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

具体内容:
⑴到家附近的社区、工厂、整理机关单位、商店、寺庙、旅游景点等地搜集对联及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⑵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⑶在组内交流展示。

目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结合几天的工作写出研究报告。

(1)将幻灯片在班级交流展示
我们对对联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
赏取乐。

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可见对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周边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地位。

联语,尤其春联从它诞生就成为了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他们一旦流行就会成为独特的文化载体的开始。

一方面深深烙印了我国的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它的简单易懂的通俗性也成为广大民众表达自身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愿望以及社会评价态度等的有力手段。

当今社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对于对联我们仅停留在庆祝佳节帖挂对联的一种庆祝形式,虽然仍有一部分人喜欢对联,但是由于社会背景,大多是一些讽刺社会现象调侃和趣味性较强的对联,失去了古代对联的那种深意和文采。

许多人喜欢对而不喜欢学,缺乏了解其中的知识和文化底蕴,泛泛的喜欢学习对联格律而不喜欢学习相关的知识。

平仄律、马蹄韵之类的当然要学,因为这是对联的基础知识,不学习就写不出合格的对联。

但对联其实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仅仅懂得这些还是不够的,要把学习的面扩得更宽一些,比如诗词知识。

有些人喜欢造境而不喜欢写境。

都是写实的手法,但感到粗俗。


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静下心来,多学些知识为好。

我们首先分好组一起选择主题,定好基本研究的各个方面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分工然后一起讨论并完成开题报告。

然后第一天搜集组制定搜集线路和对象进行初步踩点,常识组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对对联的相关知识进行初步认识。

第二天大家进行聚会学习常识组整理的相关知识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交流,搜集组开始进行街拍等搜集活动。

第三天整理汇报组开始进行幻灯片制作和相关安排并整理搜集组的图片资料,搜集组继续补充调查,常识组完善相关内容。

最后一天大家通过语音方式进行最后总结,每个人熟悉自己的内容,整理汇报组将幻灯片制作完毕进行最后调整,开始完成论文,大家为汇报做好准备。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在这次社会调查实践中有不少的收获:我们懂得了写报告的方法和技巧;领略我国对联文化的精彩;学会了和别人沟通的技巧;体会到了“团结力量大”这句话的含义。

这次活动有伙伴们的合作,我们才能很快地了解到对联历史、特点。

在成果汇报会上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

原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对联息息相关,只是我们没有真正去了解它。

我们有幸参加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真正感受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传承我国的民族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