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翻译策略的分类和介绍
引言
一般的翻译教材在讨论翻译问题时,都离不开讨论翻译方法与技巧。

我国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统编翻译教程(即张培基等编著的教程),主要是讲述常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包括:词义的选择、引伸和褒贬;词类转译法;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反正表达法,分句、合句法;被动语态的译法;名词从句的译法;定语从句的译法;状语从句的译法;长句的译法,和习语、拟声词、外来词语等特别语词的译法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也基本上沿用这些方法与技巧,或在此基础上有些改进,例如,柯平编著的《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除了提出与张培基教程大同小异的方法外,还提出了变通和补偿手段:加注、增益、视点转换、具体化、概略化、释义、归化和回译。

( )
性”
关于直译之争持续了几个世纪,赞同者坚定不移,反对者(也即意译的赞同者)坚持已见,互不让步。

其实,英文和中文“直译”的定义都不是十分确定,既可指逐词译 ( ),也包括逐句译()。

直译作为一种翻译策略常见用于以下领域的翻译:()用于翻译科技资料;()用于外语教学,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也用于文学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直译的高手,在他看来,“只有直译才是真正的翻译”(见)。

然而,在现代文学译者中,赞同直译的人为数不多,其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所说,“因为没有哪两种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是符号所指的意义或语言符号的排列方式都会有差异。

可以说,语际之间没有绝对的一致。

因而,也就没有绝对准确的翻译”(:)。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

但直译不是死译或硬译。

……应当指出,在能够确切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直译法显然有其可取之处。

直译法一方面有助于保存原著的格调,亦即鲁迅所说的保持‘异国情调’和‘洋气’,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不断从外国引进一些新鲜、生动的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使我们的祖国语言变得日益丰富、完善、精密”(张培基等:)。

九十年代出版的翻译教程,对直译又有了不同的阐释:“直译指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范仲英:)。

一般说来,采用直译所产生的译文看起来肯定有翻译的痕迹,读起来也不是那么通顺。


() ’
原文玩了个文字游戏,很风趣,凡是了解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曾导演的读者,看到这句话时,大概都会忍俊不禁。

但是这样的文字游戏却造成翻译上的极大困难,如直译成“艾尔弗雷德·希契科克使一位淑女失踪”,其意思就会与原文相悖。

王先生采用意译的方法,表达了原文的一层意义,说明了一个事实,可惜其双头语的形式消失了,原文的风趣味道也完全丧失了。

对此,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性,都有自己独有的声音、文学、修辞手法和社会习惯,这是无法移植的。

古书说,‘橘逾淮而北为枳’。

橘子好吃,枳可是酸苦的。

翻译正是如此。

一篇好文章,翻译过来往往读不得。

你可以把大意译出,可是原文那些音乐和形象性,原作者那些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你会丢了一大半”(王宗炎:)。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在目的语语言结构和语义许可的范围内,把原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思准确地再现出来( )。

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

由于语义翻译把原文的一词一句视为神圣,因此有时会产生前后矛盾、语义含糊甚至是错误的译文。

语义翻译通常适用于文学、科技文献和其他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语篇体裁。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本人也认为,语义翻译并非一种完美的翻译模式,而是与交际翻译模式一样,在翻译实践措施中处于编译与逐行译之间的“中庸之道” ( : ),( : )。

(见图一)
图一: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 : )
直译
原文基础,坚守在源语文化的阵地之中,只是解释原文的涵义,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交际翻译强调的是译文的“效果”;而语义翻译强调的是保持原文的“内容”。

纽马克(: ;)曾列举两个例子说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差别(中文是本书作者加):
原文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 () . !
é! () . !
() ! . () ! ()
湿油漆!油漆未干。

小心油漆!
析:例,如果用语义翻译,把德语原文译为“那条狗咬人。

”;法语原文则变为“凶狗。

”。

这两则译文都成了陈述句,为读者提供信息。

而用交际翻译法,把两者都译为“小心恶狗!”,译文成了命令句,有警告的作用。

例是一条告示,德语版本看来是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英、德两个版本都只为读者受众提供信息,告诉人们“油漆未干”。

法语版本没有按照英语原文的形式,而是用交际翻译法传递了此告示的功能,即请人们要小心油漆。

交际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是通顺易懂,清晰直接,规范自然,符合特定的语域范畴。

交际翻译常常是“欠额翻译”。

换句话说,即使翻译难度较大的语篇,交际翻译也会较多地使用通用的词汇。

语义翻译所产生的译文通常比较复杂、累赘、罗嗦和过于详尽。

译者尽
“隐匿性”使译文自然而然地归化于目的语文化而不被读者发觉(:)。

归化翻译法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步骤:()谨慎地选择适合于归化翻译的文本;()有意识地采取一种自然流畅的目的语文体;()把译文调整成目的语篇体裁;()插入解释性资料;()删去原文中的实观材料;()调协译文和原文中的观念与特征。

指出,归化翻译法是英美文化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翻译策略。

这种策略与该文化社会和其他文化社会的非对称文学关系相一致。

由于归化翻译法流行于英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因此有必要有意识地选择其他翻译策略,以挑战其统治地位。

以下分析一个归化翻译的例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希腊译本回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析:原文是霍金(. )的《时间简史》,属于科普著作,阅读对象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读者。

其文本类型和读者类型决定了其语言特点是朴实明了,不带太多的修饰成分。

译文(希腊语)的目的读者显然是少年儿童,译者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背景,采用了归化翻译法,对译文进行了特殊的处理:()采用了形象替代法,套用了少年儿童熟悉的“”(《爱丽丝游记》)故事中的人物来讲原文中的故事。

爱丽丝()是一个充满好奇心、求知欲强、爱思考的女孩子,译者用她来代替原文中的科学家,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更加有吸引力。

《爱丽丝游记》中有一段是讲爱丽丝与一个扑克王国的故事,而这个王国中最主要的人物就是皇
结语
.
[] , . . ’ – . : .
[]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罗新璋(主编),,《翻译论集》。

北京:商务印书馆。

[] 王宗炎,,辨义为翻译之本。

《翻译通讯》第四期。

[] 杨自俭主编,,《翻译新论》。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