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后感(共10篇)本文是关于散文读后感(共10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今天是三月八日妇女节,妇女节是妈妈们的节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妇女节的来源吗?每年的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
这一个节日也是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
三八节的由来,是在193月8日,美国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妇女节由来作文400字:我国妇女节的来历应该说,余光中在大陆出现不久,就凝固成了一个文化形象:携一缕乡愁,听一袭冷雨,浅浅海水那边的月下孤影,苍老泪滴,说说余光中--《乡愁》。
啊,退回唐朝,这分明就是李白的对影三成人,杜甫的凭槛泪泗流。
如果仅从这样的文化符号上来读余光中,显然对他是不公平的。
最初,余光中作品传入大陆,也就是诗歌《乡愁》,散文《听听那冷雨》等极有限的几篇。
这些作品的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其鲜明的逆旅异乡的愁思永昼,故园依稀的梦魇,乡愁的文化附庸,越来越像一种工具,一种政治的需要。
因此,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诗歌《乡愁》,却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或谱曲,或传诵,就不太奇怪了。
如果按照诗歌的真正的质地来比较的话,洛夫的《边界望乡》要比《乡愁》高出很多,无论意境和语言。
余光中创作的指称有很多,什么“四度空间”、“艺术上的多妻主义”、“左手为文,右手为诗”等,但这除了说明他的涉猎的领域宽广之外,和他的创作成就好像关系不大。
只要认真读过余氏的人,应该都能领会。
余光中的诗歌,除了它的主题能满足一些需要外,似乎找不到什么经典之作。
像那首《乡愁》就不必说了,还有《风铃》、《等你,在雨中》、《连环》、《算命瞎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等都只能说是及格水平。
倒是有几首,像《碧潭》、《五陵少年》、《问烛》、《永远,我等》等还有些意境,但比起同是宝岛的诗人洛夫、郑愁予、商禽还是要逊色许多。
老余的诗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太注重音韵和节奏了,这样大概容易害义,往往流如一般的歌词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老余更适合当一个出色的词作家,真的那样,台湾的庄奴怕是要掉饭碗了。
余光中还有一点和南朝的谢眺类似,就是诗中的佳句很多,而整体的效果平平,像“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像压过的相思”(《满月下》),“黑蟠蟠的松树林的背后/那一截断霞是它的签名/从艳红到烬紫。
有效期是黄昏。
”(《山中传奇》)等等,很多。
这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估计与老余较高的古典文学修养有很大的关系,从炼字到铸境都是那样的雅致,古风浩荡。
如果这样的古典修养,加上西学的穿凿,用之于散文的写作上,必定会自成一家。
因此,我一直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远远高于他的诗歌,高于他的其他“两度”(翻译和评论),早期的《逍遥游》、《听听那冷雨》、《南半球的冬天》、《山盟》等,八、九十年代的《催魂铃》、《我的四个假想敌》、《山色满城》、《日不落家》、《何以解忧》等一些,文情挥洒,琼思玉想,妙语天成。
特别是在新世纪,余氏的如掾之笔更是炉火纯青,像《萤火山庄》、《思蜀》、《金陵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弟江湖客》成了散文的终结篇章。
如此厚学,至情至性的文字,估计能与之比肩者寥寥。
大概香港的董桥还有点可比性,但董桥过份的掉书袋,占故纸堆,显得性情不足,旧文人的痕迹太重。
董桥的学识绝对不输老余,只是他们走的路线不同罢了。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像余光中、董桥一类的文人好像在慢慢消匿,一种轻佻颓废的文风正在养成,散文也能写得读不懂,只知道“诗无达诂”,没想到散文也要去诂,祸兮?福兮?说到余光中,有一事不说,心里有点堵。
不久前,学者赵稀方一篇文章《揭开余光中的另一面》,使文坛上下开了锅,一些无事生非的家伙开始蠢蠢欲动。
文章的中揭开的,又是国人很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政治问题”,竟而质疑余氏的“人格问题”。
我想,不敢是谁,只要摊上了这个敏感的问题,你大概就会百口莫辩了。
不敢余氏早期的文章中有没有“政治问题”的思想,那终归是历史的问题,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政治氛围中,谁能保证自己不陷入困境,与统治者同调呢?历史的问题就留给历史去审判吧。
还是回到文学话题上来解读余光中,余氏既不是神话,也不存在什么神话的破灭,给海峡游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余光中一点宽容吧。
我的母亲读后感相关作文:胡适散文《我的母亲》读后感今天,我读了胡适的《我的母亲》,感触颇深。
文中母亲的形象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母亲的好脾气,她温和、善良、容忍的性格,宽容的度量,以及她人格的刚气,时时鼓励着我,给了我做人的启迪!胡适的母亲冯顺弟,从小手脚勤快,为人贤惠,是父母的好女儿。
十六岁出嫁给比她大三十二岁,人称“三先生”的胡传。
当时,胡传的大女儿和大儿子都比顺弟大好几岁,这样的人家做晚娘不容易呀!胡传在上海任职的时候,顺弟生下了她的唯一骨肉小胡适。
后来,胡传到台湾任职,他们老夫少妻稚子三口,在那里享受到了人间最神圣的天伦之乐。
然而,幸福是那样的短暂,在小胡适三岁零八个月的时候,胡传病死在厦门。
当时,顺弟虚龄只有二十三岁,便青年丧夫,做了寡妇,这又是多大的不幸呀!而她又“以少年作后母,周旋诸子诸妇之间”。
四十六岁,她历尽了寡居的艰辛,离开了人世。
正如胡适在文中所说的那样:“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我不禁感慨:人在旅途,每走一步,多难啊!作文频道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读后感相关作文到这里了,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读余光中先生的诗,总是十分惊讶,一个人竟能完成如此的风格突变,从温柔婉转的浪漫,到肝肠寸断的乡愁。
可当我细品余光中先生的人生经历后再读他的诗时,我发现这不是风格突变,而是浪子回头。
余光中少时随母亲四处流亡,逃避战乱,这使得他得以与底层人民接触,当时先生年纪较小,尚未开始写诗。
当他年龄稍长,日渐成熟之时,纵然他也思念故乡,然而美好的青春使他无法面对故乡的过去,而他也无法看清故乡的未来。
这时,美好的爱情成了他的乌托邦,以安慰他受伤的心灵,他不愿唱出时间的悲伤。
然而,即便在此时,余光中先生也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正如《舟子的悲歌》中所说:“昨夜,月光在海上铺一条金路,渡我的梦回到大陆。
”这就是一颗乡愁的种子,而不久的留学便让它生根,发芽。
所谓:“你不能够真真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不在中国。
”一来到异国他乡,余光中先生便感受到了乡愁的第一部分,孤独。
“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常保持零下的冷,和固体的温度。
”这或许是刚到异地的不适,日子一久,便说不定淡忘。
但这仍不失为一个“回头浪子”,不是风格上的改变,而是漂泊海外之时,能回头望一望自己的祖国。
众所周知,余光中教授是英文教授,他在英语环境中应能很快适应,加上时光推移,他对故乡或许便不再那么挂念了吧。
然而,日子愈久,他对故乡的感情却愈加深厚。
纵然他桌上的中文书以只剩下三成,纵然他在中国只到过九个省,在美国却曾踏过二十八个州,他仍然是那么孤独。
面对都市的繁荣与喧嚣,他默默地独行在那片不属于他的土地上;面对周围海啸一般的人潮,他孤身一人逆潮而泳;面对四周与中国文化不相干的一切,他独自书写着乡愁这封世上最长的信。
然而若只是孤独,不过在日暮黄昏或夜深人静之际,独自东望神伤而已,却不必为“洋策士”登上长城而愤怒,那是因为先生的乡愁,除了孤独之外,还有对故乡的责任与归属。
“在中国,你仅是七万万之一的中国,天灾,你可以怨中国的天,人祸,你可以骂中国的人。
军阀、汉奸、政客、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你可以一个挨一个的骂下去,直骂到你的老师、父亲、母亲。
当你不在中国,你便成为全部的中国。
”的确,在中国,无论你走到什么地方,无论那里的方言你是否听得懂,你仍会感觉到:“这也是中国。
”对周围的一切,你便似乎有了评头论足的权利,批评或褒奖。
因为,你是中国人,中国属于你正如你属于中国。
而当你远走他乡之时。
那一切,被你赞赏、批评甚至曾不屑的一切才会慢慢地清晰。
无论你走到哪儿,那曾经的一切都是你永远的归宿。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说:“一片大陆,算不算,你的国?一个岛,算不算,你的家?”而答案,在茫茫的风里,没有人来问,只有你自己,默默聆听——聆听黄河的歌唱,聆听长江的鼻音,聆听你红海的呼啸,聆听所有人血的合唱。
而正因为有这血浓于水的关系,余光中先生无法忘记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家国兴亡的责任。
他不允许一双陌生而鲁莽的脚,踏在自己一直想抚摸跪拜的长城上,这是中国的尊严,也是他的尊严。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受尽屈辱,身在异国他乡的余光中先生自感无法推诿,他说道:“中国啊,中国,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满脸的耻辱就是我的耻辱。
”这样的的历史使命感,赋予了先生的作品更深厚的内涵。
而这些归结到一点,就是对中国未来的期望——“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从面的这首《欢呼哈雷》中不难看出,余光中先生已然将目光投向了自己死后,投向了永恒。
乡愁,可以是一个人的思念,也可以是一群人的传统,更可以是自古至今所有人永恒的情怀。
这也就是为何先生的诗能感动无数游子,能影响中国的文学史。
他意识到,自己不过与其他许多人一样,是一条思乡的小鱼,滔滔的中国文化大河不会因一条鱼的离去而改变,“正如从古到今,,人来人往,马嘶马蹶,月缺月圆,万里长城长在那里。
李陵出去,苏武回来,孟姜女哭,季辛吉笑,万里长城长在那里。
”而唯有意识到这一点,乡愁才显得深沉而庄重,它脱去了时间的浅薄,在永恒的长河中沉淀,而也未有不变的永恒,才能寄托余光中先生无限的乡愁。
而此时,对祖国深情的回眸一望,便不再是初来乍到的不适,而是红如海棠,白如雪花的乡愁了。
这几天在读余光中的散文。
长久以来被商业理性化的头脑又开始有了颇多感触和种种奇妙的想法,可谓枯井重回青春,活水自源头潺潺流出。
为人的天赋尚未完全泯灭,这真教人欣慰。
有人说,人人皆可写小说,却只有灵气之人才能写诗歌和散文。
这话一点也没有错。
若非有灵气,又怎能想象力丰富,将乡愁化成一枚小小的邮票,眼中的秦俑不是秦俑,却是千千万万高唱战歌的英勇战士,假象的四个敌人更是令所有女儿的父亲都冷汗直冒,从此更加珍爱女儿、珍惜妻子。
谈到《乡愁》,个人以为这首诗被内陆媒体大肆追捧,部分归因于诗的最后一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当然,此诗的确是构思巧妙,先不论逻辑、对仗以及韵律,先看那语言,简洁,却非常有力度,短短88言就轻松渲染出绵长而深沉的感情,着实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