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外语学院校志 - 华东政法大学校友会

1外语学院校志 - 华东政法大学校友会

第十二篇院部概况第八章外语学院第一节沿革一、机构设置1952年,设俄文课程作为基础课,1953年12月,成立俄文教研组。

1963年11月,建外国语教研室。

1979年复校时,建外语教研室,隶属于教务处。

1986年3月,外语教研室划归基础部。

1995年4月在基础部组建外语系,同年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

1996年外语系单列。

2003年3月改系建院,成立外语学院。

1998年10月建外语系党总支。

2008年12月成立外语学院党委。

1996年,设系办公室和英语专业教研室、专门用途外语教研室、大学英语教研室。

专门用途外语教研室2003年更名为法律英语教研室,2007年更名为法商外语教研室,2013年撤销。

2003年成立成人教育英语教研室,2013年撤销。

2005年设日语专业教研室,将大学英语教研室拆分为大学英语阅读教研室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研室。

2011年成立翻译专业教研室。

2013年成立德语专业教研室。

2015年,学院设学院办公室以及英语专业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翻译专业教研室、德语专业教研室、大学英语阅读教研室、大学英语听说教研室。

除承担外语专业的教学外,外语系(学院)还承担全校全日制及各类成人教育本科学生的大学英语、研究生英语及第二外语(日、德、法、俄)选修课程。

二、主要负责人历任教研组组长:陈忠诚;副组长:崔宝鼎。

历任教研室主任:陈忠诚,王达人,顾海根,姚骏华。

历任系主任:王嘉禔;系副主任:王嘉禔(1996.5—1997.3主持工作),徐依琲。

历任院长:王嘉禔,余素青(2011.6月—);副院长:姚骏华,张朱平(2009.6—),屈文生(2012.5—)。

历任党总支书记:姚骏华;副书记:姚骏华(1998.10—2003.3主持工作),王佩珍,沈跃瑛。

历任院党委书记:姚骏华(2008.12—);副书记:沈跃瑛(2008.12—)。

第二节师生一、师资1995年,教师26人,其中副教授5人,讲师16人,助教4人,教员1人;英语教师22人,俄语教师2人,德语教师1人,日语教师1人。

2003年,教职员工39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21名教师具有高学位高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人,博士在读2人。

2015年,教职工88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辅导员5人,教辅及行政人员6人。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25人,博士学位以及博士在读46人;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2014年度外语人物1人。

表12-8-1 1995—2015年外语学院(系)教师主要获奖情况一览表二、学生【本科生】1995年招收首届英语专业本科生30人。

2005年招收首届日语专业本科生31人。

2011年和2013年,翻译本科专业、德语本科专业分别获教育部备案,同年度开始招生,首届招生人数分别为30人、28人。

2015年共有在校本科生700人,其中英语专业本科生347人,日语专业本科生153人,翻译专业本科生118人,德语专业本科生82人。

表12-8-3 1999—2015年外语学院(系)本科生毕业人数统计表【研究生】2012年,学校在法学理论硕士研究生学位点下设法律语言学研究方向,其硕士研究生由外语学院硕士生导师指导。

2015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获批并开始招收研究生。

表12-8-4 2013—2015年外语学院研究生招生人数统计表第三节教学一、本科教学【专业设置】学院以培养外语与法律、经贸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设有英语、日语、翻译、德语4个本科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在教学中注重外语专业教学与法商专业教学的结合,为国家机关部委及重要涉外部门、国内外律师行业、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公司企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英语专业(涉外法商方向)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1995年设立。

175学分。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法商知识,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海关、经贸、金融等机关涉外法律部门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基础英语、英语报刊选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视听、高级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学术论文写作、英语口译、主要英语国家概况、第二外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法律英语、涉外法律实务、民法学、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司法文书、合同法学、票据法学、海商法、保险法学、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实务、外经贸函电、商务英语、语言学概论和英美文学史等。

2.日语专业(涉外法商方向)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设立。

175学分。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有扎实的日语语言基础和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懂法律的宽口径、应用型、复合型、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能在公安、检察、法院、海关、经贸、金融等机关涉外法律部门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日语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阅读、日语听力、日语视听说、日语口语、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语写作、日语口译、日本概况、第二外语(英语)、法律日语、涉外法律实务(日语)、民法学、婚姻家庭与继承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贸易法、司法文书、合同法学、票据法学、海商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结算、国际金融法、保险法学、日语语言理论、日本文学史、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

3.翻译专业(涉外法商方向)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设立。

175学分。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中西方文化,系统掌握法律综合知识,具有扎实的英、汉两种语言技能的高级翻译通才,能在政府涉外部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金融商贸机构、新闻传播单位、企事业单位胜任口译和笔译及相关的文字交际与沟通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视听、英语报刊选读、英语口语、英语写作、高级英语写作、高级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汉英法律翻译、英汉汉英商务翻译、口译、法律文书翻译、合同翻译、第二外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法律英语、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写作、法商应用文体与翻译、学术论文写作、主要英语国家概况、民商法通论、刑法学概论、诉讼法学通论、会计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同声传译、文体与翻译、修辞与翻译、文化与翻译、文学选读与翻译、散文选读与翻译、经典译文比较与欣赏、英美法律概况、法庭口译、跨文化交际、翻译软件应用等。

4.德语专业(涉外法商方向)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2013年设立。

175学分。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熟悉中西方文化,精通德语国家国情及欧盟知识,系统掌握法律、商务等综合知识,具有较强开拓精神和应变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能在政府涉外部门、公安、检察、法院、司法、金融商贸机构、新闻传播单位、企事业单位胜任口译和笔译及相关的文字交际与沟通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基础德语、高级德语、德语报刊选读、德语听力、德语视听说、德语口语、德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德)、德语口译、德语文学史、语言学导论、德语国家概况、第二外语(英语)、法律德语、商务德语、法律德语翻译、商务德语翻译、德国法律制度(德)、德国刑法、德国民法、德国金融法、刑法通论、民法通论、诉讼法通论、涉外法律实务(德)、外贸函电、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德国历史等。

【辅修外语专业】1. 辅修英语专业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辅修英语专业学生,旨在培养既具有本专业知识,又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60学分。

主要课程包括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口译、基础写作、第二外语等,授予辅修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截至2015年,共培养1300余名辅修英语专业学生。

2. 辅修日语专业2006年开始招收辅修日语专业学生,参照专业日语教学大纲,培养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

60学分。

主要课程包括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视听说、日语写作、日语口语等,授予辅修专业文学学士学位。

首届辅修日语专业学生22人,2007年停招。

二、硕士研究生教学【专业设置】2015年,学院设法律语言学、翻译硕士两个硕士点(方向),分别授予法学硕士学位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教学过程中注重外语与法律的融合,鼓励研究生参加实践项目,培养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1.法律语言学学制三年,授予法学硕士学位,2012年设立。

培养目标以语言学、法学交叉融合为平台,为社会培养法学理论和法律语言学理论基础扎实且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包括政治理论课、外语、法理学专题研究、西方法哲学研究、民法学原理、语言学概论等。

2.翻译硕士学制两年,授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2015年设立。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汉双语基本功和较强的翻译实践能力,熟悉法律行业专业知识,能胜任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政府外事机构等部门的相关法律翻译工作,适应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口笔译人才。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必修课和选修课。

学位课包括政治理论、中国语言文化、翻译概论、基础口译、基础笔译等;必修课包括文学翻译、法律翻译;选修课包括第二外国语、高级法律翻译、法律文书写作、国外判例译评、法律翻译史、非文学翻译、法规规章翻译、法庭口译、合同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

实践环节是翻译硕士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实践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在导师指导下参加法律翻译的实践活动。

翻译实践结束后,研究生写出小结,指导教师写出评语和评定成绩。

三、教学设施和实习基地学院设语音教室13间,高标准同声传译实训室1间。

语音教室配备学习终端,并安装新理念学习系统、新视野学习系统以及蓝鸽学习平台、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和东方雅信笔译软件、东方正龙口译软件。

学院还设置了英语作文自动批改系统、翻译教学实训系统、写作评测系统。

2005年以来,学院与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上海博邦知识产权服务公司、《文汇报》国际新闻部、上海衍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爱投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上海新泽翻译有限公司、上海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等签订了实践基地合作协议。

四、教材建设和教学成果【教材建设】1996年,编写出版《大学英语词组与习语手册》《上海市英语口译资格证书中级口语教程》等教材。

2008年以来,有8部教材获校级教材奖,1部教材获上海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2部教材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教学成果】截至2015年,学院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2008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余素青;翻译学学科2011年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屈文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