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实验报告
如读数为 0.57,则绝干物料量为 1-0.57=0.43g (4)蒸发掉的水量为 0.85-0.43=0.42g 当天平处于工作状态时,不能进行取放砝码或试样、调零、 开门等。
五、实验数据: 1.风道干燥实验
第一组温度 100℃,第二组温度 115℃。
时间( s ) 第一组( X 1 /g ) 第二组( X 2 /g ) 时间( s ) 第一组( X 1 /g ) 第二组( X 2 /g )
1220
1240 1260 1280 1300 1320 1340 1360 1380 1400 1420 1440 1460 1480 1500 1520 1540 1560 1580 1600 1620 1640 1660 1680 1700 1720 1740 1760 1780
6.723 6.699 6.677 6.655 6.634 6.614 6.596 6.578 6.561 6.545 6.531 6.517 6.504 6.492 6.481 6.471 6.462 6.454 6.447 6.440 6.434 6.429 6.424 6.420 6.416 6.413 6.411 6.408 6.406
0 30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480 510 540 570 600 630 660 690 720 750 780
8.53 8.47 8.37 8.25 8.14 8.04 7.95 7.84 7.74 7.64 7.53 7.45 7.34 7.25 7.18 7.05 6.96 6.89 6.80 6.72 6.63 6.54 6.49 6.41 6.35 6.30 6.25
运动的固有频率(也即红外线或远红外线的发射波长和被干燥物料的吸收波长)相匹配时,引起物料 中的分子强烈振动,在物料的内部发生激烈摩擦产生热而达到干燥的目的。 在红外线或远红外线干燥中, 由于被干燥的物料中表面水分不断蒸发吸热, 使物料表面温度降低, 造成物料内部温度比表面温度高,这样使物料的热扩散方向是由内往外的。同时,由于物料内存在水 分梯度而引起水分移动,总是由水分较多的内部向水分含量较小的外部进行湿扩散。所以,物料内部 水分的湿扩散与热扩散方向是一致的,从而也就加速了水分内扩散的过程,也即加速了干燥的进程。
9.04 8.94 8.82 8.68 8.56 8.42 8.29 8.17 8.05 7.91 7.80 7.65 7.54 7.43 7.32 7.21 7.11 7.03 6.96 6.87 6.80 6.73 6.68 6.62 6.56 6.51 6.46
810 840 870 900 930 960 990 1020 1050 1080 1110 1140 1170 1200 1230 1260 1290 1320 1350 1380 1410 1440 1470 1500 1530 1560 1590
二、实验原理
干燥速度:单位时间内,单位干燥面积上汽化的水分质量,即
U
dW Sdt
U——干燥速度,kg 水/(m2*s ) S——干燥面积,m2 W——汽化的水分质量,kg t——时间,s 因为
dW Gc' dX
所以
Gc' dX U Sdt
Gc ——绝干物料的质量,kg X——干基含水量,以绝干物料为基准表示的含水量。 干燥曲线是表示物料含水量(kg 水/kg 干物料)与干燥时间 t 的关系曲线。干燥速度曲线是干燥速
度与物料含水量的关系曲线。本实验采取在恒定干燥条件下,采用大量空气干燥少量物料,保证空气 进出干燥器的状态、气速和空气的流动方式均不变。 对流干燥是由热干燥介质将热能传给湿物料,使物料内部水分汽化的过程。 红外线和远红外线干燥器是利用辐射传热干燥的一种方法。红外线或远红外线辐射器所产生的电 磁波,以光的速度直线传播到达被干燥的物料,当红外线或远红外线的发射频率和被干燥物料中分子
二:温度 110℃
初始质量:8.653g
时间 (s )
质量 (X / g )
时间 (s )
质量 (X / g )
时间 (s )
质量 (X / g )
时间 (s )
质量 (X / g )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390
8.381 8.229 8.100 7.973 7.849 7.727 7.608 7.493 7.380 7.266 7.154 7.042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1900 1920 1940 1960 1980 2000 2020 2040 2060 2080 2100 2120 2140 2160 2180 2200 2220 2240 2260 2280 2300
6.404 6.402 6.401 6.399 6.398 6.397 6.396 6.395 6.394 6.393 6.393 6.392 6.391 6.391 6.391 6.390 6.390 6.390 6.389 6.389 6.389 6.388 6.388 6.388 6.388 6.388
三:温度 120℃
时间 (m i n ) 厚质量 (X / g )
厚样品初始质量:8.717g
薄质量 (X / g ) 时间 (m i n ) 厚质量 (X / g )
薄样品初始质量:8.826g
薄质量 (X / g ) 时间 (m i n ) 厚质量 (X / g ) 薄质量 (X / g )
60 90 120 150 180 210 240 270 300 330 360 390 420 450 480 510 540
420 450 480 510 540 570 600 630 660 690 720 750
6.934 6.829 6.728 6.639 6.548 6.467 6.389 6.313 6.242 6.174 6.111 6.051
780 810 840 870 900 930 960 990 1020 1050 1080 1110
5.996 5.945 5.900 5.862 5.830 5.804 5.784 5.770 5.759 5.750 5.744 5.740
1140 1170 1200 1230 1260 1290 1320 1350 1380 1410 1440 1470
5.737 5.734 5.733 5.731 5.73 5.729 5.728 5.728 5.728 5.727 5.727 5.727
红外干燥实验
(1)通电后开启天平(左下方黑手大旋钮)及红外灯开关(左下方) ,此时投影屏级红外灯应亮。 打开仪器门,在天平盘上放上小方盘及适量(1~3)克砝码,用红外灯预热 10~20 分钟后用前方小锤调 零。 (2)取出砝码,将适量湿物料均匀铺平在小方盘内、放入天平称重。 以 1g 砝码为例,此时读数如为 0,则湿重为 1g。 (3)如为 0.15,则湿重为 1-0.15=0.85g。以此类推,读数越大,重量越小。 打开红外灯加热,读数呈增加趋势,及时地每隔一定时间读数(时间间隔视加热物料量及其初始湿度 而定) 、记录,直到指针不动,即为绝干物料重量。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图 1 风道干燥实验装置
其中孔板流量计标定公式:
V 1.56 R 0.55
V——空气流量, m / h R——压差读数计, mmH 2O
3
红外干燥实验装置 2
四、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风道干燥实验
1)实验前准备 (1) 现场熟悉试验装置和流程 (2) 检查湿球温度计是否安装正确,加水到指定液面。 (3) 测量试样的绝干质量和尺寸。 (4) 将试样充分浸湿,注意放贷入干燥器时以不带水为准。 2) 实验操作步骤 (1)启动风机,调节流量。 (2)接通加热电阻进行预热,一般调节常热电流 2.0A,加热电流 3~4A, 控温设定可取 70 度,为 消除重传感器零点飘移的的影响,预热时间可适当延长。 (3)待重传感器零点值和湿球温度读数基本不变,控温在 70 度不变时,记下流量,各点温度值 和传感器零点值。将准备好的湿试件轻轻放入干燥器中(注意手不能压按传感器的托架,避免试件接 触器壁) ,记下湿物料的初重。 (4)用秒表记录时间间隔(1~2 分钟)内称重传感器显示的质量值,连续测试,直至物料质量保 持不变为止。 (5)在测试过程中注意每隔一定时间(如 4~6 分钟)检查一下传感器零点飘移的情况,并记录。 (6)在对测试过程中应随时监测干湿球温度(显示值应维持不变,误差 0.5 度) 。若发生变化,则 表明系统为达到稳定或湿球温度计缺水。 (7)停秒表前,记下所有各点的温度,流量值。停表后立即取出试件,注意不要压按传感器的托 架。 (8)停止加热,风机继续运行几分钟后再停机。 3) 注意事项 (1)在检查零点漂移情况时,抬放试件应当小心,注意不要把托盘碰歪或是托盘转动,以保证托 盘测定质量的准确性。 (2)传感器托盘亦不可用手碰触,并避免试件接触器壁,影响测定结果。 (3)实验结束后,应先关闭加热系统,风机继续运转使热空气排出后方可停机。
640 660 680 700 720 740 760 780 800 820 840 860 880 900 920 940 960 980 1000 1020 1040 1060 1080 1100 1120 1140 1160 1180 1200
7.874 7.816 7.760 7.705 7.652 7.6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7.551 7.502 7.454 7.408 7.363 7.321 7.279 7.238 7.199 7.160 7.124 7.088 7.052 7.017 6.984 6.950 6.918 6.887 6.857 6.829 6.801 6.774 6.748